外国学前教育史

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字体:16+-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工业产值继续领先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西部的开发、移民的涌入以及现代科学实验的发展,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末至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开展了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该运动从新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对福禄培尔正统派进行批判,努力摆脱形式主义,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1.进步主义教育家对福禄培尔的批判

19世纪下半期,福禄培尔主义在美国幼儿园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恩物和作业成为所有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手段。但由于人们未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福禄培尔所揭示的幼儿教育的真谛,曲解了游戏和恩物的意义,福禄培尔理论的合理因素逐渐被人们忽视,而其中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被福禄培尔主义正统派奉为至宝。恩物、作业的内容一成不变,趋向形式主义。到19世纪末,随着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改变这种脱离儿童发展、脱离美国社会生活实际,摆脱幼儿园教育中形式主义的呼声日趋高涨。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遂应运而生。它是当时声势浩大的教育革新运动——进步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以极大影响的是心理学家霍尔和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霍尔提出了心理进化理论“复演说”,他赞同福禄培尔关于儿童发展阶段性和关于游戏的一些观点,但认为福氏的恩物理论及象征主义是不科学的,并强烈地谴责说,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恩物是毫无价值的,幼儿园教师闭关自守的本位主义是非常不合理的。他通过一系列调查和实验,指出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忽视儿童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如恩物尺寸太小,不利于儿童大小肌肉的发育等),其理论为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做中学”等著名观点。他根据心理学在幼儿园的实际应用,主张对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重新进行全面的研究,强**育方法应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通过在活动中积累亲身经验来学习,教育的目的则应以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重点。杜威肯定了福禄培尔理论中关于儿童的自我活动、游戏及社会参与等原则,反对福禄培尔理论中的神秘色彩,并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幼儿园课程上,指责恩物和作业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而主张把游戏和家庭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展。

2.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安娜·布莱恩(Anna E.Bryan,1858—1901年)、爱丽丝·坦普尔(Alice Temple,1871—1946年)和帕蒂·史密斯·希尔(Patty Smith Hill,1868—1946年)。布莱恩是美国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著名先驱。她于19世纪80年代最先公开批评福禄培尔式幼儿园的种种缺陷,并在自己的幼儿园里开始试验用新的方法来教幼儿,鼓励教师自己决定用最好的办法来教而不盲从福禄培尔的方法。她认为应将幼儿看成是主动的、活泼的人,教师应帮助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强迫幼儿领会恩物,将日常生活引入幼儿园,强调父母的责任,加强幼儿与父母的联系。她还培养了坦普尔和希尔,坦普尔曾先后任芝加哥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和芝加哥大学幼儿园系主任,她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希尔是布莱思的得意门生,并先后就学于帕克、杜威和霍尔,是美国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893年,希尔接管了路易斯维尔免费幼儿园协会和路易斯维尔师范学校的领导工作,经过12年的努力,使这里成为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中心。1905年,希尔应邀前往哥伦比亚师范学校执教,在此后的30年内,她不停地教书、实验、写作、讲演,培养了大批学生,把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引向深入。她主张儿童玩具应是积木、桌子、椅子等实在的东西,而不是符号化的东西,并设计发明了一组大型积木玩具,称为“希尔积木”(Hill Blocks),很快被各地幼儿园采用。幼儿搬动这些大积木建房屋、办商店、办邮局,做各种游戏。这是对霍尔关于大肌肉发展应予优先主张的实际应用。她还和其他一些教师共同发明了其他一些玩具。

从19世纪80年代布莱恩公开批评福禄培尔主义开始,在美国的学前教育界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进步派(或称自由派)和传统派(或称保守派)。两派以国际幼儿园联盟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战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以进步派取胜。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一方面强调研究儿童对于儿童心理和身体发育中的特征、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教育指导等问题进行科学、实证研究,注重学前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恩物主义和象征主义;同时,又充分肯定了福禄培尔理论中的合理部分,竭力“回到福禄培尔基点”,并在实践中积极突破闭关自守的局面,使幼儿园逐渐发展成为与小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型机构。到运动的后期,还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主张对家长、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随着运动的深入,进步主义日益暴露出一些缺陷。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活动,某些解决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超出了儿童的能力,不利于儿童进一步学习;而且,对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尚无能力将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完全理解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往往陷入缺乏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经验主义泥淖,所以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后受到颇多的非议。

(二)昙花一现的“蒙台梭利热”

正在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兴起之时,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新教育方法连同她设计的教具于1910年传入美国。1912年和1915年蒙台梭利本人先后两次访美,宣传她的学说,很快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其影响曾一度达到白热化的程度。1912年出版的《蒙台梭利方法》初版为5000册,仅在4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以后在短短的5个月中又再版6次。数百名美国教育工作者阅读该书后奔赴罗马,去拜访这位医生和教育家。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立,“蒙台梭利热”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1915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蒙台梭利热急剧降温,20年代甚至完全销声匿迹。

蒙台梭利热降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遭到个别声望甚高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批评。有些进步主义教育家把蒙台梭利思想视为“一种对立的教育体系”。在1913年召开的国际幼儿园联盟第20次大会上,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导人克伯屈极力讥诮蒙台梭利法,指斥其“实属19世纪中期的货色”,其感官训练是“非强制不可的”“孤立的”“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的”和“缺乏创造性训练的”。与此同时,蒙台梭利法还遭到当时美国正在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的批判。

蒙台梭利热尽管“昙花一现”,但蒙氏在美国学前教育界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其语言通俗易懂,“使幼儿教育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普遍重视。此外,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自由”及“自我活动”,促使人们重新探索福禄培尔的“儿童自动性原则”及“自由作业”的真正含义。而且,由于蒙台梭利是从研究低能儿开始的,这个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保育学校的传入

自1911年英国的麦克米伦姐妹创办保育学校以后,1918年《费舍法案》(The Fisher Act)将保育学校作为幼儿学校的前一阶段纳入了公共教育的范畴。

美国受其启发,于1915年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团体自发地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设了第一所保育学校。为推动保育学校在美国传播和普及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伊利奥特(Abagail Eliot)及怀特(Edna Noble White)。她们曾赴英国追随麦克米伦姐妹学习保育学校的办学经验,回国后,大力倡导及移植麦氏保育学校理论及实践。1922年1月2日,伊氏在波士顿创办能充分体现麦氏办学特色的“拉格街保育学校”(Ruggles Street Nursery)。半月后,怀特在底特律麦瑞尔—柏尔玛母亲学校(Merrill-Palmer School of Motherhood)又创办了一所附属保育学校。该校的部分教员是从麦克米伦中心雇请而来。她们遂成为20年代美国保育学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19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常设保育学校成立,10年后成立了“全国保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ursery Education)。初期的保育学校多作为教育实习或研究性质的实验学校。美国的保育学校从引进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满足于麦氏只重保育而越来越强**育的因素,重视儿童的发展,这与当时进步主义的影响有关。因此,这些学校多设在大学里,多为教育实习或研究性质的实验学校。

1933年,处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的联邦紧急救助署(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gency)宣布公立保育学校配合罗斯福的新政,为发展经济和儿童发展服务。全国设立的保育学校已达600多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确保妇女投入到军事产业中来,联邦政府对保育学校实行经济援助,成立战时紧急保育学校,一时间,保育学校数量猛增。到1945年2月止,全国共有1481所保育学校,招收幼儿69000名。但此时的保育学校教育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主要是师资问题。据统计,当时保育学校中17%的教师是原来的小学教师,52%的教师不懂游戏,35.7%的战时保育学校没有合格教师,保育学校办成了“看护所”。尽管如此,从社会效益看,这种措施还是成功的。但战后,联邦政府停止了经济援助,公立保育学校在经营上困难重重。与此同时,私立的收费保育学校却急速发展起来,且占绝对优势。这种保育学校由于收费比幼儿园昂贵得多,所以其对象只限于认识到早期学前教育意义的少数知识分子阶层的子女。

(四)儿童看护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在慈善幼儿园运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日托运动(Day Nursery Movement),以为全日制工作的母亲提供幼儿看护,在此之前,这些儿童只能单独被留置在家中或寄养在育婴院,和幼儿园不同,日托所主要为儿童提供身体方面的照顾,每天活动以为所有儿童洗澡而开始,日托中心主要由保姆(matrons)们来负责,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看护儿童以及做饭、洗衣等日常杂物,虽然也有一些日间托儿所采用福禄培尔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是重保育而非教育。日托运动的目的是力图仿效日常的家庭生活。1937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联邦经济复兴法》,建立了1900个日托中心,看护4万名儿童,后因该法到期而被全部解散。1971年12月,尼克松总统否决了已由两院通过的《儿童发展法案》,不愿意因此而削弱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这样儿童看护制度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游离于联邦政策之外,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人已普遍认识到早期儿童教育和儿童看护不应被割裂开来,而应统一起来。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了有关法令,以加强早期儿童发展和校外儿童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