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前教育史

一、挪威的学前教育

字体:16+-

挪威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为多元文化社会。外来移民占人口的3%,土著居民沙米人占总人口的2%,大多数住在挪威的北部。挪威教育政策的基础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而不论社会、文化背景或居住地点,由此政府重视保存沙米人的语言和文化。

挪威经济发达,对教育投入比较大,2003年,对0~6岁幼儿的教育投入占GDP的1.7%。学前教育发展较好,2004年1~3岁幼儿入学率为48%,3~6岁幼儿入学率为88%。

(一)挪威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

挪威的第一所托儿所(children’ asylum)于1837年在特伦汉(Trondheim)设立,主要招收贫苦家庭的子女。19世纪末受福禄培尔的影响出现了幼儿园,主要招收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1953年的立法首次涉及上述两种机构。1963年,国家政府首次补助学前教育。1975年将幼儿园与托儿所合并称为幼儿园,具有教育和保育的双重功能。

1970年之前挪威幼儿园的数量发展比较缓慢,之后发展相对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挪威的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在于1995年《幼儿园法》(Barnehager Act)的颁布。该法案提出幼儿园的首要目标在于为学龄前幼儿提供发展及活动的机会。法案还严格规定了幼儿园的师生比以及教师资格,同时也给予地方当局和个别机构极具弹性的管理权限。1970年约有5%的3~4岁的幼儿进入幼儿园,3岁以下的仅有1%参加。1985年,7岁以下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比例约有28%。1993~1997年1~5岁幼儿入学率从47%增长到60%。[1]

(二)挪威学前教育现状

1.学前教育的管理与经费

幼儿园的管理分为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三个方面。(1)在国家层面上,1990~2005年,幼儿园由儿童与家庭事务部(Ministry of Children and Family Affairs,BFD)负责管理。教育研究与宗教事务部(Ministry of Education,Research and Church Affairs)负责幼教师资和工作人员的培养。从2005年开始,幼儿园由教育科研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管理。(2)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既批准幼儿园的设立和提供资助,也负责幼儿园的视察和监督工作。随着管理权的下放,各地方政府既可以自己开设幼儿园也允许私人开办幼儿园。(3)在学校层面上,每一所幼儿园都有家长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由相同数量的家长代表与教师代表组成)。前者维护家长的利益并对幼儿园和家长的相关问题发言;后者则是顾问型的,主要讨论幼儿园的目标及实施,如草拟幼儿园的年度计划等。

在经费方面,1988年,挪威国会通过决议,要求国家、地方政府和父母共同分担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费用,其比例为:国家负担40%,地方政府负担30%,家长负担30%。目前经费分担情况发生了改变。2004年,挪威议会对那些选择全日制(每周至少开放41小时)的家长制定了最高补助标准,即每周补助2750挪威克朗。挪威政府的目标是,到2006年,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80%的费用,家长最多支付20%。公立幼儿园得到较多的地方政府补助,而私立幼儿园家长付费的比重更大。

2.学前教育的机构

在挪威,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幼儿园(kingdergarten)。2005年,幼儿园是挪威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招收0~6岁幼儿,一般分为有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两种。约有47%的幼儿园是公立的,受地方政府监督。其余的是私立幼儿园,由家长团体、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等经营。师生比方面,0~3岁幼儿的师生比为1∶7~1∶9,3~6岁幼儿的师生比为1∶14~1∶18。

(2)开放式幼儿园(open kindergerten)。此类机构中幼儿由家长或其他保育员照顾。

(3)家庭日托(family day care)。招收0~6岁幼儿,分为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由一名妇女在自己的家中看护幼儿。受监管的家庭日托,3岁以上幼儿不能超过5个。

(4)课后托管班(out of school provision)。挪威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岁,1~4年级每天上课4小时。由此校内附设的课后班主要针对1~4年级的儿童,特殊需要儿童可放宽到7年级。主要为儿童提供与其年龄、体能和兴趣相适应的游戏和文化娱乐设施。

挪威的《小学教育法》规定特殊需要儿童在学龄前有权接受特殊教育,而且没有最低年龄的限制。但2003年,仅有将近2.5%的儿童进入幼儿园,3.2%接受额外的支持。公立幼儿园比私立幼儿园招收的特殊需要儿童多。为使幼儿园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地方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和双语背景的儿童家庭进行了资助。

3.幼儿园课程

1996年,儿童与家庭事务部提出“幼儿园架构计划”(Framework Plan for Barnehage),这是挪威第一个幼儿园的国家课程计划。该计划以保教结合和西欧日耳曼人的传统作为基础,强调幼儿园活动中必须体现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国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提到了沙米人社区应以沙米语言和文化作为基础。该计划主要是为幼儿园工作人员和委员会提供标准,为幼儿园设立目标。该计划具有弹性,给地方以一定的自主权。

“幼儿园架构计划”认为,儿童具有自己的文化,儿童时期是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阶段。儿童不仅是“正在成长的成人”,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游戏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因为它能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发展。挪威幼儿园的课程注重户外活动和以基督教教育为本。2006年3月,挪威修订了国家课程计划的价值观、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于同年8月开始实施。

4.学前教育的师资及培训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有三类:园长、教师和助理。园长和教师资格的申请者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并在公立大学的学院或私立学院接受3年的培训。有幼教经验的教师,也可选择4年的远程教学课程。对担任助理的人没有正式的资格要求,但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

合格的教师都会有在职进修的机会,但国家对教职员工的最低和总的专业发展时数并未作出规定。在公立学校系统,已形成工作人员在职进修及发展的共识,其中幼儿园每年停课5天供员工进行在职训练。所有地方政府都必须有教师发展计划,一些受地方政府的补助和监督的私立幼儿园教师也被纳入计划。

在性别方面,大多数的幼教工作者为女性。1997年,男性幼教工作人员低于7%,担任园长和教师者仅有5%。政府计划在2000年将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提高至20%,但至今没有实现,最后期限定到了2007年年底。

(三)挪威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挪威的幼儿教育具有自己特色:0~6岁幼儿的教育与保育管理机构是整合的,强调户外运动及大自然,着重提升幼教工作人员的男性比例及幼儿园的评价机制。但挪威学前教育也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首先是多元文化问题。虽然挪威外来人口仅有3%,土著居民沙米人的比例也只有2%,但仍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主要是对沙米文化的保存和对多宗教的包容,幼儿园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做出反种族歧视的努力。

其次是经费问题。虽然挪威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政府补助,但地方政府分配补助不均,私立幼儿园接受的资助少,大部分费用由家长支付。没有享受政府补助的幼儿园可能会因为经费问题倒闭或者转而收取更高的学费,维持运转,这对经济收入低的家庭并不公平。

最后是师资问题。挪威合格的教师数量不足,即使经过培训的教师素质也不高。只有三分之一的幼儿教师受过培训,合格的教职员工只有32%。幼教工作者年轻而且多半不具幼教工作相关经验,公立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流动率高,受过培训的教师比没有受过培训的更易频繁更换工作。另外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的招生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下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幼儿教师的地位较低。幼教工作者工作时数比小学教师长,但工资低于小学教师,且晋升渠道有限。由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地位可能会吸引较多的人选择幼教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挪威政府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做出了下列改革措施。

第一,促进教育公平。从2001年开始,挪威政府调整了学前教育的相关法令和资助途径,目的是扩展学前教育的入学通道,满足所有6岁以下儿童的教育需要。教育研究部的目标是2007年让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学前教育。2003年的一项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必须为所有有入学需求的幼儿提供入学场所。经费方面,挪威政府已增大了对幼儿园的投入以避免幼儿因费用问题无法入园。2000年政府投入了45亿挪威克朗,2006年增加到148亿,并规定所有投入用来解决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挪威政府的目标是到2006年,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80%的费用,家长最多支付20%。此外,挪威还通过了一项公平对待私立和公立学前教育机构的法令。

第二,提升教育质量。为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挪威的管理者开始修订学前教育的相关法案和规定。2005年7月,教育科研部任命了一个专家团体修订了幼儿园的国家课程,并于2007年8月实施。同时教育科研部为提高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打算拨出六千万挪威克朗开展研究。为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科研部计划增加幼儿教师的数量,并使私立和公立机构的幼儿教师待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