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全称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巴西原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宣布独立。由于有着长期的殖民历史,巴西人种十分复杂,约有55%的居民为白种人,近40%为混血种人,文化多元。巴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也十分不均衡。如东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圣保罗,10岁以上人口中94%的能读写,而东北部的阿拉格阿斯(Alagoas)仅有68%。巴西的学前教育也反映了多元文化,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一)巴西学前教育历史沿革
1.学前教育的开拓时代(1896~1973年)
巴西的第一所幼儿园于1896年在圣保罗建立的。同年,幼师培训也开始进行。1896-1921年,在里约热内卢设立了下列3个机构:(1)巴西儿童保护和救助机构,它的任务主要是争取有关儿童保护方面的立法,并开设和管理产妇医院、日托中心和幼儿园。但因为受到资源不足的限制,诸多项目并未展开。(2)坎普斯萨利司斯幼儿园,它建立于1909年,是当时一所比较典型的幼儿园。(3)巴西儿童部,主要发布与巴西儿童境况有关的信息。
在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广泛开展以前,大多数巴西儿童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学前教育。1932年,公共教育部的相关官员在颁布的报告里并没有提到学前教育。1933年,巴西学前教育机构有421所,接受教育的儿童有25582名,教师有837名。1935年,在圣保罗仅有3所公立的儿童中心,全部设在工厂密集地区。
1940年以后,巴西政府开始直接介入学前教育事业。1940年,巴西国家儿童部设立。它隶属于教育部,学前教育开始成为公共教育的组成部分。儿童部一直致力于协调与孕期、儿童期和青年期有关的活动,还开展保育、营养、预防接种和保健。1970年,它的各项职能为巴西母亲——儿童保护协调组织(Coordination of Mother-Child Protection)接替,1973被解散。
1940~1973年,巴西众多的中央部门开始参与学前教育,包括劳动部、健康部和教育部。1942年成立的巴西援助协会,主要关注从出生到3岁儿童的保育问题,关注孕期和幼儿问题,创建和维持产妇医院、儿童医院和日托中心。1984年,它开展的保育项目使得1555000万儿童获益。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一些模仿福禄培尔幼儿园、为3~4岁儿童开设的学前班。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家庭生活条件和乡村城镇的住房条件的限制。只有在一些大城市,在那些较多家庭主妇出去工作的地方,才有大批的幼儿学校建立。据巴西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46年巴西年龄低于6岁的儿童有1020万,但仅有60000名幼儿入学,入学率只有0.69%。
20世纪50年代初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对巴西儿童的福利和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国家儿童部也开展了少量的学前教育研究。1950年巴西有1412所学前教育机构,83844名入学幼儿,2704名教师,而到了1957年则增加为3057所学前教育机构181312名入学幼儿和6144名教师。虽然在1961年巴西第4024号法令中首次提到了学前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该法令对学前教育机构影响不大。只有在1988年的巴西新宪法中给了学前教育足够的重视。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晚期,巴西学前教育有了初步的发展。1969-1972年,巴西有3个政府部门(国家安全与卫生部、亲子保护合作组织、国家养育和营养机构)致力于发展儿童福利有关的工作。但因为巴西经济落后,所以三个部门的影响有限。
根据官方的报告,巴西1974年以前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都是由地区和私人开办的。相当多的学前教育机构设在北部和东北部的4个省的城市地区(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米纳斯吉拉丝州等),大部分是私立的,主要为社会精英和中产阶层的子女服务。
2.学前教育的发展时期(1974~1989年)
长期以来,巴西的学前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将其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来考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受美国文化剥夺理论的影响,以及迫于一些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压力,巴西政府开始更多地介入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开始以宪法和颁布法律政策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巴西教育部1974年制订了“学前教育计划”。这一计划既关注学前儿童的教育,也关注他们的营养和卫生保健问题。该计划由教育部与卫生保健部门、社会保险部门、全国营养研究所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共同实施。
1975-1979年间,巴西联邦政府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大量经费,计有1000万克鲁赛罗。1979年,巴西的学前教育机构已有19800所,教师有5.2万人,约有120万儿童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
1988年的巴西宪法规定,6岁以下的儿童需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教育。1990年巴西教育部发布了教育的十年计划,将学前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保护6岁以下儿童权利的基本策略。
1996年的巴西教育基本法规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教育系统中的责任。地方政府必须在公立学校系统中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并对私立的托儿所和学前教育机构提供支持。
(二)巴西学前教育现状
1.学前教育机构
巴西目前的学前教育指的是进入初等教育前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主要由市和中央行政区管理。类别主要有两种:日托中心和幼儿园,前者招收0~3岁儿童,学习时间为4年。后者招收4~6岁儿童,学习时间为3年。
2.学前教育的目标及实施
在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上,由国家制定学前教育的教育方针,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课程和实施。巴西在制定学前教育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1996年,巴西学前教育的目标:(1)为儿童的身体、情绪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2)促进儿童对知识和经验的应用,培养儿童对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兴趣。(3)通过儿童的社会互动和交流培养团结、自由、合作和尊重的价值观。
(三)巴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虽然巴西的学前教育获得了上述发展,但也存在下列问题:(1)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巴西学前教育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则很少。城市地区的受益者又多为中、上阶层,下层居民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机会很少。1996年,5~6岁富裕阶层的儿童中有81%进入幼儿园,而贫穷阶层仅有37%。(2)师资问题。巴西对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要求比较高。20世纪90年代经过修订的巴西《国家教育的方针和基本原则法》(Law of Guidelines and Basic Tenets for National Education)规定只有接受过大学水平的教师教育培训的人才可以担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目前,相当多的教师没有满足标准。此外,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3)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巴西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1997年,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联邦政府负担1%,省政府1%,市政府负担20%,总体只承担了22%的支出。(4)2004年开始巴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教育质量,学前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巴西政府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
2003年巴西教育部组建了一个工作团队,开始研究制订一项新的基金发展计划——“基础教育的维持和发展基金”(Fund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FUNDEB),以取代原有基金计划。FUNDEB的目标是:通过在省市之间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确保用较少的投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育公平;广泛的支持基础教育;尊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确保国家工资。
该基金项目的核心是增加对学前教育和第二学级教育的供给,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和学习年限。该基金方案维持原有的财政平均主义机制;把原来各省拨出的15%税收作为教育资源的标准提升为25%;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确保每个学生每年都有最低的资金投入标准;至少80%的资金用来提升教育者的地位,确保教师的国家基本工资。2004年,教育部召开会议,邀请了有关机构、协会代表、教育机构、专家、学生和其他人士,共同讨论设立FUNDEB项目的基金项目的有关事项。讨论结束后,该决议将送交给国会批准。
其次是加强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待遇。
巴西教育部认为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教师的培训由班级授课和远程教育组成,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尤其重视有关各种新的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的讨论。
巴西基础教育秘书处正在集中全力做四件事:(1)开展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尤其重视在职培训;(2)使初等教育提升为9年;(3)重新界定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4)为那些没有最低资格证书的幼儿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育部下设的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秘书处联合了教育系统的代表性团体(巴西教育秘书处委员会、国家教育联盟和各市教育领导者协会),计划召开主题为“提升教育工作者地位的有关法规”的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以巴西《提升教育工作者地位法》为基础,讨论的方面有:专业认可,工资收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此外,在FUNDEB项目中就提到了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确保他们的国家基本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