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前教育史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

字体:16+-

新西兰地处太平洋西南部,是毗邻澳大利亚的岛国。原为毛利人定居地,1907年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并成为英联邦成员。新西兰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2004年,新西兰人口为4.06亿,五分之四为欧洲后裔,七分之一为毛利人,十五分之一为亚洲人,太平洋岛屿居民占十六分之一。

新西兰政府重视原著民毛利人的传统。早在1840年,英国殖民者就与毛利人首领签订协议,承诺保护毛利人的土地、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直到今日,它还深刻影响了新西兰的教育立法和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在平均成绩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在高成就和低成就学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目前新西兰的主要教育目标在于建立发展新西兰人适应21世纪的技能的教育系统;提升教育成就。建立高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也影响到了学前教育。

此外,教育中多样性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多样性包括多个方面: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背景、母语、性别和特殊需要(包括天才儿童和残疾儿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多样性和社会融合关系紧密。新西兰教育部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来促进社会融合和满足不同族群的需要。学前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新西兰学前教育现状

1.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新西兰政府的目标是让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新西兰教育系统组成部分,是非义务教育,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和私人开办。政府负责办法执照、提供支持和资助、调整结构,同时负责制定教师资格证书、员工比例、健康和安全、课程的条件和标准。教育评价办公室负责审议注册和拿到执照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定期发布相关报告。

20世纪80年代之前,幼儿保育和教育是分开的,保育中心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不一样。196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中心条例》(Child Care Center Regulations),对保育中心的物质环境做了规定,但没有提到保育员的资格和培训。1972年,儿童保育由社会福利部管理。1986年开始,学前教育由社会福利部门划归教育部单独管理,实现了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整合。

1988年的《5岁之前》法令中强**育部必须为所有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资助。该法令颁布后,政府在1989年的预算中,开始对所有保育机构进行经济资助。拨款标准是服务的小时数和儿童人数,2岁以下儿童的拨款多一些。1988年开始,保育中心和幼儿园的培训都开始在第三学级教育机构中开展。1990年,教育部开始负责管理和提供资助给毛利人语言所,并与毛利人事务部合作制定有关的法令。

新西兰政府对教育的改革和大量投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1989年,教育改革进行过程中,大约90%的4岁儿童,61%的3岁儿童,40%的5岁以下的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1989年,保育中心的入学率为36%,幼儿园为29%,游戏中心为11%。

学前教育机构的入学率一直在增长。据新西兰教育部统计,1990—1999年,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9.9%,1990年有32644名儿童入学,1999年达到76630名儿童。进入毛利人语言所和太平洋岛屿语言所的儿童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2.学前教育机构

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主要指有执照的或无执照但得到教育部部长认可机构,招收从出生到入学的儿童。各机构在招收儿童的年龄上没有差异,但对两岁以下儿童服务的机构得到的政府资助更多,对师生比要求更高。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主要有6种。

(1)儿童保育中心(Child-care Centers)。儿童保育中心主要为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两方面的服务。它是提供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全日制的或时间灵活掌握的服务的幼教机构。它的所有者和管理模式多样。其中有私营的商业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有社团创办的,有些附设于某些协会的(如蒙台梭利协会)的,也有的附属某个公司或企业的。

(2)幼儿园(Free Kindergarten)。幼儿园是新西兰最古老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早的幼儿园出现在1889年。幼儿园招收3~4岁儿童,是由社会团体创办的免费教育机构。受政府资助,由地方委员会、地方协会协助管理。幼儿教师为教育学院毕业生。

幼儿园以自由活动为主。儿童在幼儿园自己选择一种活动,教师支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断地与儿童互动,根据空间、物品、时间和人数为儿童创设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在社会性、智力、体格和情绪情感领域的发展。

(3)游戏中心(Play-centers)。游戏中心运动始发于1940年,是当时的一些单身母亲在照顾孩子方面寻求支持而导致的一场家长联合运动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政府的资助,旨在使0~6岁儿童能够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同时训练家长的养育能力。教师和管理者是参与该机构的儿童的家长。游戏中心主要由地方协会负责管理。

(4)家庭日托(Family Day Care)。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目前主要由Barnardos New Zealand(新西兰家庭日托的主要资助者)资助。举办家庭日托的家庭必须符合一定的安全、卫生标准,保教人员受过一些培训。

(5)语言所(Te Kohanga Reo)。由毛利人于1982年创立,旨在使毛利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能受到毛利人语言的熏陶和毛利人文化的洗礼。语言所规模很小,主要招收毛利儿童,使用毛利语教学。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是儿童的家长或长辈,由毛利人长老组成的国家级团体管理。2000年,毛利儿童的入学率为4%。语言所在结构和管理上依各地区的不同需要而不同,各语言所在大小、场所、师生比和开放时间上均有差异。

(6)函授学校(Correspondence School)。这是专为偏远地区的儿童以及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儿童或遇到特殊情况而不能离家外出受教的儿童服务的。由各州的函授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函授学校的教师都是些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适时地向家长推荐、提供儿童图书和图片、儿童录像带及磁带、游戏材料与玩具等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向儿童家长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教育技能。1993年开始,新西兰政府对函授学校进行了全额补助。

此外,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有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Preschool Classes)和太平洋岛屿语言所(Pacific Island Language Nests)等形式。

3.学前教育的课程

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整合影响到了课程制度的制定。1996年,新西兰总理大臣颁布了面向出生到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各类学前教育机构都要实施国家课程。1998年国家课程开始在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实施。

该课程总体的培养目标是:使幼儿成长为有能力和自信的学习者;成长为思想、身体、精神都健康的公民;成长为建立了牢固的归宿感和获得了为社会做出贡献所需要的知识的人。

新西兰国家课程总的原则是:授权、全面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授权即课程要使幼儿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权力。全面发展即课程要反映幼儿全面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即家庭和社区应成为扩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即幼儿通过与人物、地点、事情相互作用来学习。在上述四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发展的5大目标:归属感(belonging)、健康(well-being)、探险(expl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贡献(contribution)。

该课程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下列内容:交往技能、数学能力、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与竞争技能、身体技能、工作与学习的技能。基本知识包括语言、数学、科学、技术、艺术、身心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4.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新西兰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由6所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共同承担。学生学习年限为3年,并接受教育部的资助,毕业后要义务服务3年。学生就业要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资格,不仅要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有免费幼儿园协会的证书。学前教育师资的在职培养任务则由儿童发展协会承担。

新西兰教育评价办公室负责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实现自我评价和审议,对学前教育和学校的质量做出报告。为提升教师地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西兰在2002年年初成立了教师委员会(the Teacher Council)。该委员会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为学前教育教师和学校教师设置专业标准,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所有教师必须到该委员会注册。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为学前教育提供支持和资助的政府部门主要有教育部、健康部、社会发展部(前身为社会福利部)、教育评价办公室和儿童发展机构(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Unit)。各政府部门因为负责的项目不同,如有的负责学前教育机构服务,有的负责健康和父母教育计划,有的负责特殊儿童服务,所以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合作较少。各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也存在问题。

2.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不够公平公正

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资助的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部和政府相关部门。教育部对所有持有执照的和特许经营的学前机构根据儿童数和服务时间进行补助,对两岁以下儿童的经费倾斜更多。在这种资助模式下,所有学前教育机构地位平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为低收入家庭支付场所费(称为儿童补助金)。补助资金的多少参考家长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残疾状况。在过去的10年中,儿童补助金仅资助那些使用儿童保育机构的家庭。虽然资金有限,但使教育和保育分离,违背了法令中所有学前教育服务机构都是平等的规定。从法令的公平公正角度来看,不管家长选择何种类型的机构,政府都应该提供一定的补助金。

3.学前教育机构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机构并未实现真正的整合,突出表现是为学前教育机构制定的法规政策不一致。教育部和社会发展部资助的每周的最高小时数不一致,前者提供部分时间资助,而后者提供全日制的资助。教育部对服务机构的援助是每周30小时,而社会发展部对选择保育机构的家庭的援助是每周37小时。

在幼儿教师工资方面也是如此。2001年,新西兰政府组建一个工作团队建立教师的基本标准并建议从2002年7月开始分阶段落实幼儿园教师的同工同酬问题。该做法忽略了儿童保育机构教师的基本标准和同工同酬问题。政府应确保教育部有充分的资金,使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同学校教师一样享有同样的报酬。

幼儿教师的注册面临同样问题。2001年的《教育标准法案》(the Education Act)中规定所有幼儿教师必须注册登记,以便使他们和学校教师一样享有同样地位。该政策并未界定幼儿教师的范围。注册教师不应该和所工作的机构相关联,而应与在所在机构中的资格相关联。如果该项措施得到落实,那么保育机构的教师和其他机构教师的差别便会缩小。

学前教育机构并未实现真正的整合,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在人们的观念中,把儿童保育和妇女就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不认同儿童保育也是一种学前教育服务。而且认为私立的保育机构好。其次,人们普遍认为儿童保育具有商业性质,不是一种公共服务。

(三)新西兰关于学前教育的十年战略计划

针对各部门在所有权和管理上的分散局面,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合作等问题,新西兰政府改变了过去规划和调查的做法,开始参与到学前教育的10年战略计划制定中。2002年,在与学前教育机构合作进行广泛的研究之后,新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ECE)的10年战略计划:《未来之路》(Pathway to the Future:Nga Huarahi Arataki),以保证儿童“成长为有能力的、自信的学习者和交流者”。该计划为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提供了目标和策略和政策框架,勾画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轮廓图。该计划着重体现了多元文化和反偏见教育的理念,为毛利人和太平洋岛国人提供了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1.目标

10年战略计划呈现出一幅部门和政府合作的前景,有三个核心目标:增加高质量的ECE服务的参与,提高ECE服务的质量,促进合作关系。其中增加ECE服务的参与度最为重要。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新西兰的学前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方向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和调整体系以支持不同的ECE服务,从而获得高效的学前教育;

(2)支持以社区为基础的ECE服务;

(3)给所有教师提供培训,同时向教师展示ECE在学校和幼儿园中的应用方法;

(4)更好地与社区和家长合作,给家长和监护人以权利,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早期教育之中;

(5)在ECE入学率较低的社区,加大政府的参与力度。

2.策略

该计划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互相连接的策略网络,包括增加高质量ECE服务参与的策略,提高ECE服务质量的策略以及支持性的策略。

(1)增加高质量ECE服务参与的策略。该策略主要针对参与程度低的社区,尤其是毛利人、太平洋岛国人以及社会经济底层和农村社区,包括适合个别社区需要的一些特殊策略。在对高质量ECE服务把关方面,政府要增强自身的职能。ECE服务要更加注意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需求。

除了使用“政府决定补助金”(Government’s Discretionary Grants)增加学前教育的入学率,政府还介绍7个网络供应协调者与目标群体(需要提升入学率的群体或民族,包括毛利人)寻求解决入学率的方法。以毛利人为例。毛利人主要进入教育和保育中心、语言所和幼儿园,入学率一直低于非毛利人。2000年,毛利人的入学率接近4%。2001年,政府开始积极筹备主动的提升毛利儿童的入学率,提出了“提升入学率计划”(Prompting Participation Programme)。新西兰全国有40多个组织与毛利人社区积极合作,寻求适合当地要求提升毛利儿童入学率的方法。到2003年,在该计划的努力下有2000名毛利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2004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毛利儿童进入有执照的语言所。

(2)提高ECE服务质量的策略。包括实施高效课程,保证师生比符合高质量服务标准的要求,提供教师和家长、监护人和儿童之间的高质量互动,增加有ECE资格的教师。

(3)支持性策略。包括制定规章制度,了解投资体系,发布未来ECE政策发展和监控的新进展,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同时ECE计划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如下6个教师提高步骤:第一,改变资格要求,通过激励、奖学金和监控来增加合格教师的数量,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教育委员会和教师协会;第二,研究教师供应问题,2002年为所有的新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并发放补助,使教学成为更加诱人的职业;第三,为教师提供休假时间,鼓励更多的合格教师参与ECE服务;第四,2005年1月,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进行注册,6月建立允许教师资格培训中心继续雇用老年人和学生为中心服务的机制;第五,2007年,50%的ECE服务中的教师都要成为专职登记教师,其间继续采取鼓励措施以增加合格教师数量;第六,2008年,80%的ECE服务中的教师都要称为专职登记教师期间,继续采取鼓励措施以增加合格教师数量。有的ECE服务中的教师都要成为专职登记教师。

3.ECE计划的执行和发展前景

教育部在各地区的办事处中积极开展提高幼儿入学率的工作。为了支持学前教育的战略计划,新的资助和调控系统已在学前教育的部门中建立。该系统的特色(在2004年的预算中已颁布)之一是从2007年1月开始,所有3~4岁的幼儿都可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中心享受每周20小时的免费服务。这一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帮助很大。该系统的第二大特色从2005年4月开始,政府的资助的力度将紧密反映学前教育机构开办者的支出。这将为开办者雇用合格的员工和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巨大的支持。出多少来决定。

总体来看,在学前教育计划中,新西兰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多种学前教育选择,而且为儿童提供了完整的保育和教育。通过增加高素质的教师数量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增加弱势群体对高质量ECE服务的参与;在儿童的学习中,更多的授权给家长和监护人;政府帮助ECE部门来实现高质量和更多参与的目标。

ECE计划有一个对未来远景的设想,到2012年,给父母、家庭和监护人提供ECE机构支持,主流机构对毛利儿童更具有应答性,开展更具分享性的教育改革。

为了保障ECE计划的顺利实施,新西兰正在开展相关研究,以便为政策的制定和支持策略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究主要解决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这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如孩子需要参加多少时间,频率是多少,从几岁开始参加比较合适?这些因素会给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参加的范围和程度应该是怎样的?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新问题产生。

思考题:

1.欧美其他国家及大洋洲国家的学前教育概况。

2.瑞典学前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改革措施。

3.匈牙利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加拿大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5.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新西兰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 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2] 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

[3] OECD,Hungary Country Not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licy.2004.16.

[4] 王知津主编.世界通览·澳大利亚卷.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