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涂色:园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四)良好的课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支持

字体:16+-

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个空中楼阁,还需要诸多制度和外部保障系统的支持。在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之初或者在过程中,园所应当提前设想或归纳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来支持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这些制度应当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包括备课制度、教研制度、观摩课制度、总结与评价制度等,对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参与者、日程安排、开展方式、研究主题、支持和奖励措施等都应当有相应的规定和描述,并且落实为制度的形式,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能够按部就班、逐步开展,不至于因为幼儿园琐碎的日常事务而被打扰或难以正常开展。

另外,在一系列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外部的保障支持。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实践、创新、梳理、总结、提升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除了制度的长期支持之外,还需要很多外部的保障支持,这些保障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等要素的及时提供和配备,目的是保证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外部的保障支持完美的相结合,才能够为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进而保证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顺利进行,并且取得相应的成果。

案例 “课题合作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节选)

一、建立课题合作研究小组,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平台与支持

幼儿园申报课题之后,如何开展研究呢?分析我园教师们的特点,一方面,繁忙的日常工作使得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研究;另一方面,教师们的确缺乏研究经验和能力。因此,比较适合通过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大家可以共享智慧、群策群力,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那么,研究小组如何构成呢?是沿用传统的同一年龄班构成一个研究小组的形式?还是打破这种年龄班划分,采用新的形式?经过认真的考虑,我们决定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教师的兴趣需求两方面着手来建立研究小组,不再采用传统的年龄班教研组形式。这是因为,课题研究往往要求研究过程和成果能够体现出不同年龄班的特点和水平,因此需要不同年龄班的教师都参与进来,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见解。另一方面,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不同年龄班教师构成的研究小组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环境,教师们能够跳出同一年龄班的思维局限,观摩和研讨不同年龄班的活动,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和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水平,有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成为熟知和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特点并实施适宜教育的专业工作者。

教师的兴趣和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发展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为了充分尊重教师的兴趣和需求,每当课题确立之后,会由教科室向全体教师公布,鼓励教师自愿报名,以此为基础来形成研究小组。同时,为了让更多教师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合作研究之中,我们尽可能扩展课题的多样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我们既有上级申报的正式立项课题,这类课题往往是体现幼儿园发展特色和创新水平的,因此覆盖面比较大,能够吸引绝大多数的教师参与。例如,我园的社会性园本课程建设的课题以及相关子课题。我们还有自己的园级课题,这些课题更多是基于教师的兴趣和需求,目的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当园级课题持续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经验和积累之后,我们就寻求机会将其申报为正式课题,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园级课题的价值,也使得教师更加有成功感。例如,我园的图画书阅读课题就是一个园级课题,在进行了将近两年左右的合作研究之后,我们将这个课题进行了申报,被立项为区级“十二五”重点课题,图画书阅读研究小组的教师更加有研究的积极性了。

不同课题合作研究小组的建立,真正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原本孤立的个体研究因为研究小组的建立成了合作研究,大家共同关注一个问题、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使得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关注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这就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活动组织,必然会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了使不同研究小组的研究能够比较深入,真正和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解决教师困惑的问题,我们还对合作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些必要的要求。例如,取得正式立项的课题研究小组必须向教科室提交正规的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未取得正式立项的课题也需要提交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这样就能够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能够比较系统地对他们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并且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更有助于教师建立问题意识,而且也有助于研究小组明确研究问题,保证他们能够围绕这一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同时,各个研究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保存和积累研究的进程资料,如会议记录、教师论文、研讨总结、图片教具资料等,这就有助于教师增强对研究过程的感知和认识,同时能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梳理自身的思维,及时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亮点,同时,这些资料的收集也有助于园所的课题管理工作,保证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如何保证研究小组能够进行真正的合作研究呢?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实际验证,教师们发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真正进行合作研究。其一,就是研究小组应当有明确的主持人。主持人非常重要,是研究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是话题的开启者和总结者,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过程和方向。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一般还是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或在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经验、并且善于思考的教师来担当。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作用,能够将他们的经验、思路、方法和大家分享,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大家还提出,这个主持人是可以变的,在研究开展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其他教师锻炼并成长起来那么就可以选用这样的教师来担当主持人。这样就能够保证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验、不同特点的教师都参与到研究主持人的工作中来,无疑会大大锻炼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协调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其二,就是研究小组成员应当有不同的任务和分工。经过多次活动,教师们发现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任务可以有不同的分工方式。例如,在撰写研究计划和内容的时候,小组成员需要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有的去查阅资料,有的负责撰写,有的负责梳理和提升……最终共同完成这一任务。明确的任务和分工使研究小组中的每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都有事可做,支持教师带着目的和任务去观察和思考,增强了对幼儿和教育教学本身的关注和认识,既锻炼了分析、判断和写作能力,又切实提升了专业技能。

目前,我园活跃着图画书阅读、交互式白板、通过主题活动开展社会性教育、幼儿角色区游戏指导、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五个课题研究小组,不同研究小组的教师都能够围绕某个特定的问题开展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专业思考和技能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二、设立“课题日”和“集体备课日”,支持和促进教师开展研究

如何将研究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何深入支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和练习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实施和验证研究内容和成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立了“课题日”和“集体备课日”。

“课题日”就是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目的观摩组内教师的活动并开展研讨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项,先是观摩“研究课”,随后进行集体研讨和评价。“研究课”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并不仅仅限于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研究小组的研究问题,“研究课”的形式非常丰富,可以是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还可以是某个活动区活动,还可以是某个过渡环节,还可以是某个区角环境,甚至可以是“某个教育理论的探讨”。

通过小组内观摩不同形式的“研究课”,提升了教师对幼儿园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都得到了增强,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探索愿望,很多教师都会想:“我觉得我们班也适合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下次我也试试。”“我觉得这个活动内容在小班做不太适合,放在我们中班更适宜一些。”这就使得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有了密切结合,研究成果可以得到立即的尝试和验证,而实践当中的问题和经验又反过来激发出更加深入的研究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得课题研究开展的更加深入和有效。更重要的是,小组内观摩提升了教师对研究小组的归属感,打破了不同年龄班、不同经验教师之间的界限,教师们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目的,共同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讨,互提建议、互相帮助、彼此启发,真正实现了经验的共享和智慧的融合。

随着“课题日”的进行,教师们又提出了新的需求。他们认为在“研究课”之前应当安排一次集体备课,尤其是希望能够大家帮助她进行备课,因为一个人的思路比较狭窄,而且“研究课”毕竟是一节观摩活动,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也有着不小的压力,做课的教师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立了“集体备课日”,并且放在“课题日”之前,利用一个固定的时间让研究小组的教师围绕“课题日”观摩活动的内容进行集体交流,帮助做课的教师出主意、想办法。经过集体备课,做课的教师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也对所要开展的活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预期,提升了“研究课”的质量和后续的研讨、评价质量。

“集体备课”的组织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力量,由作课教师主要采用“说课”的方式讲述自身的活动思路、活动目标和重难点问题等,并且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然后大家群策群力帮她出主题和想办法,使活动方案更加丰富和完善,也使得“课题日”更加可圈可点,整体活动的质量更加提升。

综上所述,三年多来的研究和实践使得我园的课题合作研究制度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这一制度被定名为“棉幼课题合作研究制度”,由课题研究小组的建立、集体备课日活动、课题日活动三大部分组成。围绕这一制度开展的一系列合作研究实践使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研究问题,也意识到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斗,还有研究小组和群体智慧在背后支持和帮助自己。合作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发展和开阔视野的平台,激发了教师更加自主地去研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达成了使课题研究和日常保教工作相结合,使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提升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目的,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

——刘峰峰.课题合作研究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教师版),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