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对象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随着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评价对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从初期的只以学生(幼儿)的学习结果为评价对象发展到涵盖更为全面而丰富的评价对象,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活动效果的评价等内容;从只关注对学生(幼儿)的评价发展为全面关注学生(幼儿)、教师、教材、环境的评价。课程评价的对象大大得到了扩展。幼儿园课程评价也顺应了课程评价发展的潮流,评价对象得到了丰富和扩展,不再仅仅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结果,而是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环境创设、教育活动设计、教师的反思等都列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资料链接
关于课程评价对象的探讨
在课程评价对象得到扩展的同时,关于课程评价对象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或哪些要素,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学者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观出发,认为课程评价对象应包括课程实施、课程组织、幼儿发展、课程目标、课程参与者以及课程评价主体自身。还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对象应当包括: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并改变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对象窄化的现状。有学者从大教育观出发,主张将幼儿园课程评价对象扩展到“幼儿园”之外。
一、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对象
动态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观要求幼儿园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课程实施(主要是教学)、课程组织、幼儿发展(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参与者以及课程评价主体自身,尤其是后面四项常被忽视。
1.幼儿发展。传统课程评价过分追求量化评价,抛弃了许多暂时无法定量而又极为重要的评价信息,重视幼儿的外在行为目标,忽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兴趣需要及态度的培养。其后果便是幼儿园课程只重视幼儿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其心理情感及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本着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情况。况且,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便是走向统整和开放,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和开放性也将加大,其不再只为发展某一些能力而进行某一些活动。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纳入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在传统课程评价中,课程目标是制定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不容再被评价的。而泰勒的学生澳大利亚著名课程理论家惠勒(D.K.Wheeler)却提出“必须对课程目标本身进行评价”这一著名观点。他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成为评价主体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诚然,课程是一个过程,若用一个静止不变的目标来评判一个处于发展中的过程,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必须随时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改进,才更利于整个课程的运转和发展。
3.课程参与者。课程参与者也应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参与者主要指除了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以外的包括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编制、设计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评价,有利于从课程形成的起点(至少是操作起点)到课程发生影响这一整个过程作整体的和发展性的评价。
4.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主体自身也应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之列,这往往是最易被忽视的评价内容。事实上,课程评价者的知识水平、兴趣及价值观等直接关系到评价过程的效度和信度。
——史晓波,桂诗章.多元评价视角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J].江西教育科研,2007(6):83
二、课程评价对象应当包括: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当前,幼儿园课程评价对象的窄化,是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往往只重视对幼儿学习结果和幼儿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并据此剖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幼儿园课程评价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如政治经济背景、文化传统、教育观念等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幼儿园所有的保育和教育活动,表现方式比较内隐,如教学目标的适宜程度、教师的教育观念态度、师生互动的质量等问题都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再加上变量多,多重因素的关系交叉重叠,很难将一个因素从众多的变量中分离出来,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常常被幼儿园置之一旁。但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程序,应畅通于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使课程的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幼儿评价是课程评价内容的主要构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还应将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一并看作评判的对象,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课程。
此外,无论是从文献来看还是从幼儿园实践来分析,国内幼儿园开展的课程评价主要还是集中在微观领域,系统、大型、长时间的课程评价研究为数甚少。从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研究来看,一般仅拘囿于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或一日活动范畴,有关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或课程整个运行过程的评价研究,为数甚少。
——虞永平,彭俊英.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现状的分析和建议[J].人民教育,2003(11):23-24
三、课程评价对象应当扩展到“幼儿园”之外
以往我们所指的课程,常常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观是将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活动视为幼儿经验的“生长点”,而对于幼儿园之外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各种场景视而不见。事实上,影响学生发展的不仅是学校,而且重要的是其赖以生长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和社区。后现代课程论专家舒伯特(Schubert)指出课程不是单数,而是复数(curricula),意在指明课程不仅是学校之中的教育活动与内容安排,而且包含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小环境,如社区也可能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方案支持计划。笔者在参观温哥华、西雅图的中小学时,发现社区为学生提供诸多课程方案,如在森林公园、国家图书馆、生态景区等公共社区配备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发展特点给予相应指导,可以说一个森林公园,一个生态景区,一个图书馆本身就是儿童教育的基地。
——姜勇,刘霞.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