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涂色:园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字体:16+-

幼儿园的课程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类型,我们可以从评价在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来划分,也可以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还可以根据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来划分。

1.从评价在课程中发挥的作用划分

根据评价在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将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套序列性的评价体系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

诊断性评价在课程实施之前进行,强调的是课程评价的诊断意义,其目的在于诊断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强调对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其目的是改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又叫作“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往往在课程实施完成之后,它是对幼儿园课程整体的实施效果进行资料的梳理及分析,并决定在哪些方面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总结性评价也叫“结果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往往相应而存。

上述三种评价方式不仅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重视,目前在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过程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对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有意识地运用到对幼儿的日常观察与指导过程中,原意运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2.从评价的主体来划分

从评价的主体来划分,我们可以将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在内部评价中,课程开发者为评价主体,课程实施者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和测验等手段对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鉴定,其主要用于形成性评价。目前,内部评价已经为广大幼儿园所使用。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预先考虑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开发者及参与的幼儿教师都可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者的主动性,并能够产生真实的评价效果。外部评价,是之前评价领域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如上级行政领导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期末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水平的测查等。由于外部评价的主体不是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而是除课程开发之外的人员,因此其着眼于课程实施结果对教育目标所达到的程度,主要用于总结性评价。

3.从课程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划分

从课程评价的工具和方法来看,评价又可以分为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

量化课程评价,以科学实证主义作为其认识论基础,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质性课程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字的做法,力图通过对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事实上,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放矢的运用。我们在进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可运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评价一些简单的课程现象和教育现象,而在更多的情况下面对的是复杂的现象,尤其是教师和幼儿的发展都是一些难以量化的内容,因此可以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

目前,随着幼儿园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质性评价越来越被幼儿园评价者所认可与采纳。质性评价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真实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真实评价打破以往虚空的评价方式,强调幼儿园评价必须落实到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极地应对真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详细真实地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相关信息,通常以轶事记录、教师观察笔记及幼儿作品集锦等具体形式进行。档案袋评价也是目前不少国际幼儿园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不仅强**师要详细真实记录幼儿的发展过程,也注重对幼儿发展关键点的筛选与判断。只有那些具有价值的内容才会被放进档案袋中,因此,档案袋的建立过程不仅让教师学会了如何判断幼儿的进步,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一个学习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动机以及展开自我创造的机会。

综上所述,上述三种分类方法使用了不同的标准,一种分类方式并不一定能涵盖所有的评价形式,而且各个类型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彼此相容的。因此,幼儿园在选择课程评价类型时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运用。如果幼儿园要对课程进行诊断和修订,那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内部人员评价就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果幼儿园课程评价突出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及成效的判断,那么总结性评价、外部评价便可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所以,幼儿园在开展课程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评价目的与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