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修辞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语言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同艺术技巧一样,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也是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钥匙。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和顶真。
(一)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比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洁。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词。本体指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指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1.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类的喻词来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接,有时不用喻词。
比起明喻来,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更为紧密,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
(3)借喻
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由本体和借体两部分组成。借代的作用是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1.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鲁迅《药》)
(2)具体代抽象。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代替武装斗争,抽象概念具体化了,形象化了。
(3)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例句中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4)部分代整体。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一切东西,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
(5)形象代本体。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2.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喻中有代。
(2)借代侧重“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之间有某种关系;借喻侧重“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之间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三)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比拟的作用是使感情强烈,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1.比拟的种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竖起耳朵听”是动物警觉时的神态,用在嘎子身上,形象地描画出嘎子在听故事时专注、投入的神态。这是把人当物来写,是人的物化。
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把“黑龙潭的水”当牲畜来“牵”,是把甲物比拟作乙物来写。使“引水”这个动作生动起来。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相同点是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
(2)不同点在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另外,比拟的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比喻的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不能混淆。
(四)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夸张。夸张的作用包括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夸张的种类包括: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往大(多、快、高、强、长、深……)处说。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短、浅……)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高大。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他酒还没沾唇,脸就红了。
(五)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联系的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排比。
排比的作用是有利于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重心。
排比的种类包括: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六)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因而应用非常广泛。对偶的作用是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多用于诗词,有音乐美;可以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的种类包括:
1.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即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串对
即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要做到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音节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七)设问和反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格叫反问。它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常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惨相,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八)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格。
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
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例如:
“……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峻青《海啸》)
这里老宫说的都是反话,其实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但嘴里偏偏又要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谢谢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这些反语都批判、讽刺了沈百万假扮好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老宫的极端愤怒,因而是讽刺反语。
再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这也是讽刺反语的典型。
2.风趣反语
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如:
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无论张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
最后,张腊月无可奈何地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她们两人,虽说只相处了一天,可是她们的友情是那么诚挚深厚……(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结合整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顶坏顶坏”不是骂吴淑兰,这个反语表达了张腊月对这位新结识的伙伴的由衷喜爱的感情。连用两个“顶坏”,语言诙谐风趣,也表达了她们之间说话很随便,没有隔阂,没有猜疑,十分融洽,十分亲昵,所以这是风趣反语。
(九)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格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分类
根据使用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识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如:
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红楼梦》)
这句曲词中的“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识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诗句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双关与反语的区别
双关和反语都包含着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上的一层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心里想的所要表达的那一层意思则是由特定的上下文所赋予的,所以不容易分清。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反语的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永远是正好相反,而双关的表面和里面的两层意思却不一定相反。例如:
后来,“北伐成功”了,北京属于党国,学生们就都到了进研究室的时代,五四式是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很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的。(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
这段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北伐成功”和“反动派”两个词语是反语。实际上,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就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北伐运动失败了。而“反动派”一词,却是国民党反动派诬蔑攻击共产党的话,作者在此用作反语,实际上是指“革命派”。“成功”和“失败”、“反动派”和“革命派”永远是相反的,所以这是反语而不是双关。
(十)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种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比喻。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十一)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相扣的修辞方法。
顶真可用于抒情,也可用于叙事及说理,它不仅能使句子的结构整齐,语言明快,气势连贯,节奏感增强,还便于表现事物的连锁关系,突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例如: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这是日常用语,语言精简,但对事理的说明却直接明快。
再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编;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井冈翠竹》)
这种顶真修辞的连续使用突出表现了革命者在雨声风里,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的高尚品质。
模块小结
在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我们从美的特征与形态入手,了解了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独特之处;审美活动的主客体特征,审美感受的特征和形态,以及审美感受的共性和差异性,这些知识为我们理解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提供了基础,而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及文学风格、文学基本技巧和修辞的介绍则为我们展开了文学的画卷,让我们得以在美丽的文学海洋中尽情地徜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美的特征。
2.简述美的形态。
3.简述自然美的特征。
4.简述社会美的特征。
5.举例说明艺术美的具体表现。
6.简述审美客体的特征。
7.简述审美主体的条件。
8.简述美感的特征。
9.简述美感的形态。
10.简述审美直觉的特征。
11.举例说明什么是崇高感。
12.分析悲剧感的组成。
13.简述优美感的特点。
14.分析审美感受的差异性。
15.分析审美感受的共同性。
16.简述文学的特点。
17.举例说明语言的艺术性。
18.简述风格的定义与特征。
19.举例说明风格的形态与分类。
20.阅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分析小说中运用了哪些文学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21.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分析文章的风格,并列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22.写一篇文学欣赏,然后谈谈是从哪些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审美活动,取得了哪些审美感受,作品的风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