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第一节 诗歌文体概述与欣赏技巧

字体:16+-

一、诗歌文体概述

(一)广义和狭义的诗歌

诗歌是文学发展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几乎都源于诗歌。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劳作时为协调动作和交流情感而发出具有一定节奏感的呼声,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歌。《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对诗歌的产生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关于诗歌的具体定义,古今中外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的杨鸿烈的《中国诗学大纲》曾列举了中国古今关于诗的定义达40种之多。美国当代诗人桑德堡在《诗的定义(初型)试拟》中,也一口气列出38条诗歌定义。可见,由于诗歌创作的主观性非常强,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是指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通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而狭义的诗,根据它的特点,我们把它定义为是一种能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重在抒情,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样式。我们本节着重讨论的是狭义的诗。

(二)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特点。“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关于这点,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有很深的认识。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鲁迅先生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郭沫若先生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流露。”

2.含蓄性

诗贵含蓄。含蓄美是诗歌的一个基本特点。所谓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蓄势待发,耐人寻味。欧阳修说含蓄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司空图认为含蓄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当代诗人艾青则说:“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蓄藏。”可见,诗就是以极少的语词或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无达诂”,就是要以它的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去遥指天外,以瞬间表现永恒,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诗中,一些简单意象所包含的也许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

3.形象性

诗歌用形象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它能把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传神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会,去想象,去再创造,并借此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

诗人还往往借助各种最有特征的形象来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用最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独特的形象来表现全体。优秀的诗作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独特情景作为艺术创作的焦点,在形象的描述中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下面的这首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在他的代表作《雨巷》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并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全诗的意境取自李璟的一句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中“我”“雨巷”“姑娘”等形象也许并非生活中的具体写照,但是这一幅忧伤空寂的画面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且不说它深刻的象征性,仅是形象性就足以与一幅优美的画作媲美了,可谓“诗中有画”,而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凄清背影也因此伫立在很多人的心间。

4.凝练性

诗贵凝练。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因而容不得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试想,多数诗歌仅用区区几十字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表述空间,其语言的凝练性自不待言,它要求诗人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正所谓“沙里淘金”。所以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凝练、更含蓄。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有赖于诗人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有所谓“炼字”“炼句”之说,即是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而言。曾经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广为传诵,其内容就一个字:“网。”细想开去,却有多少韵味在其中。

5.音乐性

诗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最初的富有节奏感的口头创作大都存在于劳动过程中或宗教和娱乐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往往又伴随着音乐和舞蹈,所以早期的诗歌常和音乐、舞蹈合为一体。《毛诗序》这样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每首原始诗歌几乎都可合乐而唱。《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虽然后来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但诗歌语言的这种音乐的特性,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节奏和押韵。

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和顿的安排。一般说来,四言诗是二二拍的节奏,即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五言诗每句三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七言诗则每句四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

近体诗(格律诗)以及词曲的节奏要求更为严格,除了顿和字数的限制以外,还要合乎一定的平仄格律。按每个字的音调的高低升降,分成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按一定格式交替使用,并和顿相结合。这种平仄的要求不仅加强了诗句内部的抑扬和声调的变换,而且加强了诗句间的对照,从而增强作品的旋律感,使全诗产生更悦耳的音乐效果。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所以又称韵脚。中国的古体诗大多是除第一句外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当然也有每句押韵或押韵无定则的。近体诗的押韵规定比较严格,除第一句外单句绝不押韵,双句必须押韵。现代诗歌包括自由诗在内押韵的方式比较自由,有句句押韵的,有双句押韵的,也有无定则押韵的。押韵能增强诗的音乐性,有助于情感表达,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得就像是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在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每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有八字),在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一种音节上的波动和旋律感。而叠字“轻轻”“悄悄”的反复运用,更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在用芭蕾舞步走路,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着欢乐的曲子。优美的节奏随着诗人的足迹而来,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起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首诗的音乐性使得诗作自然清新。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表现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民歌等。

1.抒情诗和叙事诗

抒情诗是指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抒情诗因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颂歌、哀歌、挽歌、情歌等,其中情歌占的比重较大。

叙事诗是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民歌

格律诗是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它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对仗、平仄、押韵。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自由诗是指语言不讲究格律,诗的段数、行数、字数也没有严格的规定的诗。它的字数可随诗意的变化而变化,韵律灵活,依靠短语、句子、段落的参差变化来形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兴诗体。它重在抒情,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不分行排列。具有诗的意境和**,多用象征、暗示,但语言比抒情散文更凝练。

民歌是指民间的“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它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包括山歌、童谣、秧歌、信天游、道情、渔歌、夯歌、拉纤号子等十几种地方民歌。

3.特殊的诗——词

词作为一种形式特殊的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要对这种诗歌形式有所了解。

首先是词的名称。“词”只是当时的其中之一,我们把它当作正宗的名称,其他自然就是别称了。其实,词在产生之初的唐代被称为“曲”或“曲子”。至五代又有了曲子词的名称,这些名称在“词”被选定为该文体的“学名”后,依然作为别名使用。另外还有长短句、诗余、绮语、语业、乐府、乐章等名称。

其次是词的结构。作为一首完整的词,首先要拥有一张“准生证”,即要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我们现在称之为“词牌”,这是明、清时期起用并沿袭至今的,在此之前称为“词调”。

词调来源于曲调,曲调是一首歌词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该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体段如长短、分段、韵位、句式、字声等主要取决于曲调的旋律、节拍等,一旦把这种对应关系确定下来,词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形式出现在创作中,所以我们现在面对一首词的时候所看到的就是词调所规定的具体的歌词形式。每个词调有一定的格式,多用长短句的句式,字、声、韵的配合要求比诗严密得多,这些特点形成了后世所说的“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词律。据统计《全宋词》所用的词牌有881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浣溪沙”共775首,最长的是“莺啼序”每首4段240字。

词调表明该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是该词声、韵、调、字数的明确规定,甚至还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内容方面的索引,比如南宋姜夔所作《疏影》《暗香》两个词牌,后人看了就应该明白是咏梅之作,原因在于这两个词调取材于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但是词调并不等同于题目,对于一首词来说,词调是必需的,而题目却可有可无。

词的创作是依曲定体,乐曲一段而成一调的,称为“单调”,如小令类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乐曲两段而成一调的称为“双调”;乐曲三段而成一调的,称为“三叠”;四段而成一调的,称为“四叠”,如前所举“莺啼序”。其中双调在词中比较常见,是词的基本形式。双调词的前后两段分别称为上下阕或上下片。通常下阕的第一句称为过片或过变,亦称换头,表示可以换韵;每首词的结尾一句称为歇拍,表明词的结束。

另外,还应了解词的特点和功能。词是“依声填词”,它所依的“声”是“燕乐”之声,而非“华夏正声”,前者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纯娱乐的,而不是功利性的,因此形成了世俗性、愉悦性、狭媚性的声情品格。这种特质对与之相配的词以及词所表达的情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词从产生就绝非“庙堂文学”,它既不需要“载道”也不需要“言志”,它是文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心灵的另一扇窗口,它具有柔婉化、心绪化的独特色彩,比如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细腻地描摹了词人苏轼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孤独凄清的心境和矛盾彷徨的心路历程。

词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无疑是诗的一种,但它的产生与发展又充分说明了它的独特性,即词与传统的诗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人经常诗、词并举,对于性质,最具代表性的评判是“诗庄词媚”(李东琪语)。关于词的“媚”,我们可以从上文它的柔婉化、心绪化的特性体会一二,还可以从词产生之初的内容方面加以领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长命女

冯延己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前者描述的是一个春睡迟起的年轻女郎慵懒的情态,后者描摹一位痴情热恋中的女子心声,都是小儿女情态,离不开“风花雪月”的烘托,因此从性质上说诗以言志,词以言情。词完全脱离了“千秋盛事,经国伟业”的中国传统文学观,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私人化道路。

从功能方面来看,词的产生与发展也是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必然。因为词有着诗所不可替代不能负载的功能特性,即“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朱彝尊语),意思是诗难以表达的情感全部依赖于词来表达;这个意思查礼说得更为具体:“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词的出现是应运而生,应需而生,毕竟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个人情感,让所有文人都用一支笔写作,一个喉咙唱歌,显然是不可能的,文章固然有“载道”的作用,诗歌固然有“言志”的功能,那么人生常态的哭哭笑笑、悲欢离合怎么表达?这些就只能借助于以“言情”为主要功能的词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概括:“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有诗的用处,词有词的妙处,诗境是阔大的,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词意是深远的,可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显然词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与表达,它无关礼乐教化,更不涉经天纬地,如果说诗是宏大雄壮的咏叹调,词就是温柔绵密的小夜曲,是文人们的一点儿小情调,表达一些柔性的情感,就仿佛是心底里的一块儿“自留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播种,并不期待一定要有好收成,因为要填饱肚子并不指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