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萌芽与发展

字体:16+-

先秦时期,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一页,奠定了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诗经》中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诗经》反映的时代,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诗经》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静女》《氓》则表现了妇女的不幸遭遇。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这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民间乐诗,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出了《九歌》11篇和《九章》9篇。《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取材于神话传说,是优美动人的恋歌;《国殇》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战士们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诗作,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垂范于后世。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只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

两汉时期,疆土统一,国势强大,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设立了官方采诗机构,名为乐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我们今天读到的乐府民歌,约40首,多数是东汉的作品。它们以多样的形式,现实主义的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东汉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特别是真实地、典型地反映了东汉中叶以后在外戚、宦官、地主豪强的残酷压榨下,人民饥饿贫困、流亡漂泊的痛苦生活。其中,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伟大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正是在活跃的民间故事、民间歌唱的基础上的产物。它创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典型妇女形象,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诗经》一脉相承;而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五言、杂言为主,又体现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开始酝酿,并逐渐发展、成熟。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但有着大体统一的主题和风格。诗中抒发了处于动乱时代下层文人牢骚不平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主旋律偏于消极感伤,诸如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等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委婉含蓄,在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练工切,前人有“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的赞誉,大评论家刘勰曾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诗作形式上虽仿照乐府诗,以五言叙事诗为主,但内容已不仅限于个人的哀乐,而是重在表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百姓痛苦的同情,进而抒发自己的远大宏伟的政治志向。风格骏爽刚健、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诗歌中的个人抒情形象十分鲜明,语言精美工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前人对他的诗歌艺术成就的恰当评价。“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左思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或气骨遒上,虽然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表现了作者清高的气质,独立的人格,但只是一味地诉苦,或把理想寄托于虚无缥缈之中,没有了建安时的远大志向,与建安风骨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集中体现了文人特色,重抒情,轻叙事,表意隐晦艰深,意境深远曲折,以五言为主,他们的创作对我国诗歌形式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的陆机、潘岳等虽名重一时,也只是辞藻华丽而少实际内容。因此西晋诗人虽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柔靡采缛。

东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采取了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以《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等篇为代表。陶诗的风格虽较多表现为自然冲淡,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是只有静穆,而忘怀了世事。陶渊明诗对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文”“笔”之分日益明显,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这一时期,南方前有谢灵运,后有谢朓,多写以描绘自然景观为内容的山水诗,而鲍照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在北方,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在北国稍嫌荒寂的文苑中独标清新,粲然可观,在形式上可称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风尚,内容虽然相对贫乏,但作家们对文学表达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对诗歌声律的追求,为中国格律诗的定型和成熟做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民歌前后辉映。南朝民歌多是当时乐府为朝廷采录的,按地域分为吴声和西曲。现存的吴声、西曲内容多是描写爱情相思或离愁别恨的,多采用五言四句的体制,风格清新、语言生动,且好用双关隐语,富于表现力,对后来的五言绝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存的北朝民歌是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用汉语记录下来的各族民歌。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整理,但也保留了爽朗豪放、慷慨激昂的特色。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情歌,还有战歌、牧歌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歌谣,如著名的《木兰诗》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也塑造了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这首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敕勒歌》描绘了北方辽阔壮丽的自然景色;《折杨柳枝歌》抒写了坦率、热烈的爱情,这些民歌都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现实主义特色,是继《诗经》、汉乐府之后诗歌创作的又一次现实主义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