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荷马与荷马史诗
荷马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现在西方学者认为荷马生在公元前9—前8世纪之间,是小亚细亚一带的一位具有高度艺术才能的民间游吟诗人,相传他是盲人。当时在小亚细亚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氏族部落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这些短歌多以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末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战争的双方是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战争为期十年,最后以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而告终。荷马以这些短歌为基础,进行加工整理和创作,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它们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步长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的,每行约有12个轻重音,虽然不用尾韵,但诗歌的节奏感仍然很强。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奥德赛》写回乡和恢复王位的斗争。史诗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战争十年,海上漂泊与还乡后的斗争也是十年,但是两部史诗都没有写全过程,而只是截取最后一年中的一段故事来表现全体。《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但只写了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以英雄阿喀琉斯的愤怒与息怒贯穿全诗,具体描写集中在4天的激战;《奥德赛》描写奥德修斯十年返乡途中的艰险和家庭的悲欢,但只集中笔触在最后的42天。两部史诗都是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符合古典文学的创作规律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两部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他们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初步具备了文学形象所应有的个性特征。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写海伦之美,诗人不做具体描绘,只着重描写特洛伊长老们对她的赞叹;奥德修斯回家时假扮乞丐,亲人都没能认出,而一条老狗一见到他却摇尾欢迎,然后伏地而死。这是侧面烘托法的运用。
史诗在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全诗以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诗中比喻丰富多彩,贴切生动,新鲜而奇特。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使用了约800个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汲取的比喻,构成“荷马式的比喻”。此外,诗中常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同样的句段或者形容。这是古代民歌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遗存,是口头复诵的一种传统手法,能够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中国《诗经》中也有这种“重章复唱”的手法,充分表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
(二)贺拉斯与《诗艺》
贺拉斯(公元前65—前8年)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政治诗也有抒情诗,甚至关于文学的论文都采用诗简的形式写成,其中一篇就是著名的《诗艺》。《诗艺》分三部分,首先讲作诗的一般原则,其次讲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最后讲诗人的修养和任务。在这部作品中,贺拉斯提出了自己对于创作尤其是悲剧创作的理论和要求。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他提出文学模仿自然的现实主义观点;在文学的作用方面,他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提出“合式”原则,即要求一部文学作品具有“统一与调和的美”。这些主张对后来的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欧洲古典主义作家所推崇。
(三)奥维德与《变形记》
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重要诗人。他从18岁开始创作,早期主要写爱情诗,有《恋歌》(3卷)和《爱的艺术》(3卷)等作品。由于这些诗的内容违反了屋大维重整道德的政策,诗人在50岁时被放逐到黑海之滨,最后病逝在那里。中期代表作品是两首长诗《变形记》和《岁时记》,后者因放逐而中断。晚期即放逐时期写了《哀怨集》和《黑海书简》。
《变形记》是奥维德的代表作。全书15卷,共有大小故事250篇,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和一些历史人物汇集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罗马。作者根据卢克莱修“一切在变”的唯物理论和毕达哥拉斯“灵魂轮回”的唯心学说,利用各种形式的变形以及各种艺术手法,把一个个故事联系成一个整体。他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高度的艺术技巧,特别注意人物心理描写,把传世的许多神话传说描绘得生动有趣。这是一部希腊罗马神话的总集,为后代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等伟大作家都很推崇这部作品并受过它的影响。直到后现代主义作家中的卡夫卡,他的代表作品还与其同名为《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