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提示】
这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舒婷诗歌创作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即在比较单纯的爱情外观下,蕴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因此,爱的结合,有些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形象可以迥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但重要的是它们都必须是“树的形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只有在这样人格价值的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引起无数读者对价值观重新思考的原因。
诗不是理论,即使具有理性倾向的诗篇,也是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中,通过诗人所创造的形象来表现。因此,诗的意象往往有着更深广的内蕴和外延。在这首诗里,饱含着诗人主观情绪的“木棉”和“橡树”这两个意象,是新颖而贴切的。两种树不但茁壮高大,更易使读者感到内在的强大的力量,并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与此相对应的“凌霄花”“鸟儿”等显得渺小可怜。诗人采用象征的寓意和几个排比的对应,为感情的递进形成**,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们还愿意进一步思索的话,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向往。人与人之间也应当这样,彼此独立和平等。这种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价值观,并向它献出诚挚的歌唱,对于那个轻蔑人的尊严、把人分等划级的年代,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泪·月华
席慕蓉
忘不了的,是你眼中的泪
映影着云间的月华
昨夜,下了雨
雨丝侵入远山的荒冢
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
遮盖在你坟上的是青色的荫
今晨,天晴了
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
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
拂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
黄昏时
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
已经忘了埋葬时的方位
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
随便吧
选一座青草最多的
放下一束风信子
我本不该流泪
明知地下长眠的不一定是你
又何必效仿世俗人的啼泣
是几百年了啊
这悠长的梦还没有醒
但愿现实变成古老的童话
你只是长睡一百年 我也陪你
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
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
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
转瞬间就过了一个世纪
但是这只是梦而已
远山的山影吞没了你
也吞没了我忧郁的心
回去了 穿过那松林
林中有模糊的鹿影
幽径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
【赏析提示】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这首诗的题旨,可理解为悼亡,抒写了爱的失落感;更深一层的理解,是表现爱的永恒。开头的“忘不了”已奠定了全诗的情调。“忘不了”的是“映影着云间的月华”的“你眼中的泪”,所表露的凄婉情思颤动着人的心弦。泪,是痛苦的象征。被月华映影的泪,晶莹闪烁,“你”的痛苦是美丽的。诗的起笔两行,就创造了浓郁而优美的抒情境界。然后是对“远山的荒冢”的描绘,诗尽情地渲染了悲凉。而“我”对“你”的祭奠,更充满着迷惘的哀伤:“明知地下长眠的不一定是你”,却“放下一束风信子”来表达心意,同时又流下了泪(“我本不该流泪”正是流了泪的证明)。这种作为真是痴得可爱!但这种痴情,正表明了“我”对“你”可谓一往情深。接着续写“我”希望“你”没有死去,“只是长睡一百年”“我”决心陪伴着“你”过一个世纪,等待着醒来的欢聚,这痴情的幻想发自心坎深处的爱。然而“我”又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古老的童话”“只是梦”,是不能实现的,“我”的心情是多么矛盾和痛苦。这些痛苦沁入读者的心灵中了。最后两句回应开头而又有所变化。既然花“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那么,花也就是“我”心中的“你”了。
这首诗中无论是对景物的描绘,还是对心理的刻画和对动作的记叙,用笔都是细腻的,每一笔都饱含着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