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学读本

《荀子》二章[1]

字体:16+-

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2];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3]。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4]。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5],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6]:“噏噏呰呰[7],亦孔之哀[8]。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9],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10];以修身自强[11],则配名尧、禹[12]。宜于时通[13],利以处穷,礼信是也[14]。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15];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16]。”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17];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18]。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19],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20],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21]。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22];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23];齐给便利[24],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25];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26];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27];愚款端悫[28],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29];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30]:“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31]。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32],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33]。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34]。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35];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36]。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37];行而俯项,非击戾也[38];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39]。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此俗之人也[40]。

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41]?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42],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43],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44],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45];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65];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47],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48]。好法而行[49],士也;笃志而体[50],君子也;齐明而不竭[51],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52];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53];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54]。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55];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56]。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57]。《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58]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59],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60],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炀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61];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62]。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63]!

君子之求利也略[64],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65]。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66];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67];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68];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69]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注释

[1]《荀子》及作者简介详见第一专题注释。

[2]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

[3]愀(qiǎo)然:忧惧的样子。

[4]菑(zāi):通“灾”,害。

[5]诤:《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

[6]引诗见《诗·小雅·小旻》。

[7]噏噏(xī):同“吸吸”,吸取。呰呰(zǐ):通“訾訾”,诋毁。

[8]孔:甚,很。

[9]扁善之度:遵循法则(行事)无所往而不善。扁,通“遍”。度,道,法则。

[10]《集解》无“身”字,据《韩诗外传》卷一第六章补。彭祖: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

[11]强:《集解》作“名”,据《韩诗外传》卷一改。

[12]《集解》“配”下无“名”字,据《韩诗外传》卷一补。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五帝”之一,母为陈锋氏。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禹:传说中的贤君,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夏王朝的创始者。

[13]时:通“跱”,处。

[14]穷:困境。信:真,确实。

[15]勃乱:昏乱。“勃”通“悖”。提僈:松弛缓慢。“提”通“偍”,舒缓。“僈”通“慢”。

[16]见《诗·小雅·楚茨》。卒:尽,都,完全。获:得时,得当。

[17]和:附和、响应。

[18]是是、非非:辨别是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

[19]趣(qū):同“趋”,趋向,进取。

[20]闲:同“僴”(xiàn),一说通“娴”;宽大、娴雅,这里指见识广博。

[21]偍(tí):迟缓。秏(mào):通“眊”,昏乱不明。

[22]知:通“智”。渐深:有胸怀不坦**、城府太深意。“渐”与“良”相对,通“潛”。易良:平易温和。

[23]猛戾:乖张。道顺:引导,使遵循。

[24]齐给便利:意谓言行举止敏捷快速而不慎重。

[25]褊(biǎn)小:心胸狭小。廓:开阔。

[26]卑湿重迟:志向卑下,迟缓。抗:举,提高。

[27]僄(piào):轻薄。炤:同“照”,晓喻,使明白。

[28]愚款:单纯朴实。端悫(què):端正谨慎。

[29]志意:志向。修:修正、修炼。

[30]传曰:古书所传之言。先秦典籍使用该词表示引用古书的话语。

[31]事:侍奉、为……做事。乱君:大国暴乱之君。穷君:小国窘迫之君。

[32]折(shé):亏损。市:买卖。

[33]术:通“述”,遵循。爱人:仁爱。横行:广行。

[34]饶乐:富足。享乐。拘守而详:谨守法度,明察事理。

[35]倨固:倨傲固陋。执:是“势”字之误(王引之说),谋略,引申为狡诈。顺:当作“慎”(杨倞说),指慎到,战国中期赵国人,主张法治、势治,是一个由黄老学派演变而来的早期法家人物。墨:指墨翟。

[36]儒:通“懦”,指怕事。偷儒:苟且偷安,懒惰。佞(nìng):口齿伶俐。此指施展口才不顾一切地争抢。《庄子·渔父》:“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兑:通“锐”,锐利,也指口齿伶俐。不曲:不转弯,指毫不谦让地直取之。辟:通“僻”,邪恶。辟违,指行邪僻背理之事。程役:通“逞欲”。录:检束(杨倞说)。

[37]供:通“恭”。冀:当作“翼”(杨倞说),敬。渍淖:陷入烂泥。

[38]俯项:低头。击戾:碰撞东西。

[39]偶视:两人对视。

[40]此俗之人:普通人。此,《集解》作“比”。

[41]步道:道路。意:同“抑”,选择连词,抑或,还是。

[42]坚白:以战国名家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论者认为“坚”和“白”两种属性是各自独立,互相分离的。墨家则主张“坚白相盈”,认为“坚”和“白”不能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存在。同异:战国名家惠施的论题。他认为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具体的事物之间有“小同”“小异”;而从宇宙万物的总体来看,万物又莫不“毕同”“毕异”。有厚无厚:亦为惠施提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平面从厚(体积)来说是无,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一说是春秋时邓析的论题。

[43]倚魁:通“奇傀(guī)”,怪诞骇俗的行为或事物。

[44]跬步:亦作“蹞步”。半步,跨一脚。

[45]崇:通“终”。

[46]厌(yā):同“压”,堵塞。渎:沟渠。

[47]县:同“悬”,悬殊。

[48]多暇日:指懒惰而不做事。人:《集解》作“入”,据《删定荀子》改。

[49]法:礼法。

[50]笃:坚定。体:即“身体力行”之“体”,与“行”同义,实行之意。

[51]齐明:智虑敏捷。齐,全。不竭:指其思虑左右逢源,不但能明察一切,而且能“深其类”。竭,穷尽。

[52]伥伥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53]志:识,知。渠渠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54]温:平和。

[55]情安礼:天性所安,不是后天学的。

[56]舍:除了。乱妄:悖乱狂妄。

[57]正仪:正确的准则,榜样。自安:自我安心。

[58]见《诗·大雅·皇矣》。帝:老天。

[59]弟(tì):同“悌”,敬重兄长。

[60]逊敏:谦逊敏捷。钧:通“均”,相等。

[61]炀:同“**”,**。悍:凶悍。详:通“祥”(杨倞说),吉祥。

[62]老老:以老者之礼敬老。穷穷:窘迫穷困。通:贤能的人。行乎冥冥:行事不求人知。

[63]遂:通“墜”(坠)。

[64]略:不斤斤计较。

[65]燕:通“宴”,安逸。劳倦:劳累疲倦。夺:剥夺,使丧失,此指处罚。

[66]杀(shài):减弱。杀势:指不盛气凌人。

[67]柬:挑选。理:通“礼”。

[68]交:当作“文”(王念孙说),指礼仪。

[69]引文见《尚书·洪范》。作好:个人喜好。道:先王制定的礼仪。作恶:个人憎恶。无:通“毋”,不。

思考与探讨

1.荀子认为修身的关键是什么?

2.孟子是如何区分益友、损友的,有何启发意义?

3.荀子认为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2],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3]。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4]。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5],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6],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7]。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8]。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9]。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10]。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11]:“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12]。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13]。”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14],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15]。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16],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17]?”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18],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19],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20],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21],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22]。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23]。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24],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25];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26];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27],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28],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29],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30]。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31]。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32],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33]?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34]?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35],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36],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易贵尧、禹[37],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38],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39]。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40],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41]。'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42]。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43],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44],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45],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46]。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47]。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48],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49],若佚之以绳[50],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51],其行也悖[52],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53],杂能旁魄而无用[54],析速、粹孰而不急[55],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56],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57];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58];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59]。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60];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61];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注释

[1]性:本性。伪:通“为”,人为。

[2]疾:通“嫉”,嫉妒。

[3]文理:文采和道理。

[4]从:通“纵”。分:名分。理:礼仪。

[5]师法之化:老师和法制教化。

[6]枸(gōu):通“钩”,弯曲。檃栝(yǐn kuò):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烝(zhēng):同“蒸”,用蒸气加热,这是为了使被矫正的木材柔软以便矫正。

[7]金:金属之器,指有锋刃的武器或工具。砻(lóng)厉:同“磨砺”。

[8]饰:通“饬”,整治。扰化:驯服教化。

[9]使:《集解》作“始”,据宋浙本改。

[10]化师法:受师法教化。积文学:积累文化知识。古代所谓文学,专指诗、书等六艺文章。睢:《集解》作“雎”,据宋浙本改。

[11]孟子:即孟轲。这里的引语,不见于今本《孟子》。《孟子·告子上》说“人无有不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旨意与此相似。

[12]事:从事,做,人为。

[13]将:犹“必”。一说“故”下当有“恶”字。一说上句“性善”当作“性恶”。

[14]资:资质,指所谓天生的才能、性情。

[15]“所谓性善者……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一段据文义当在“若是则过矣”之后。

[16]劳:劳累。

[17]恶(wū):何处,哪里。

[18]故:本来。埏(shān):以水和土并揉捏捶击。埴(zhí):细密的黄黏土。

[19]工人:宜作“陶人”。

[20]斲(zhuó):雕琢。

[21]肤理:皮肤的纹理。人劳苦则皮肤粗糙干裂,所以“好愉佚”。佚:同“逸”,安闲。

[22]然:形成。待:通“恃”。事:从事。

[23]性、伪之所生:“性”之所生,即“目好色”等;“伪”之所生,即礼义、法度、器物等。其不同之征:生于“性”之征是“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生于“伪”之征是“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

[24]且:犹“若”。

[25]拂:违戾,不顺。

[26]性:《集解》作“生”,据世德堂本改。下文“然则性而已”句同。

[27]然则性而已:如果只凭着本性。

[28]当试:与“尝试”“当使”相通,等于说“倘使”“倘若”。

[29]哗:当作“跨”,犹据,言众者据寡者之上而使之出己之下(刘师培说)。

[30]节:符合,验证。征:验证。

[31]辨:通“别”,即“别券”,或称“傅别”,是古代的一种凭证,将一券剖分为两半而成,故称“别券”,双方各执一半(一“别”)为据,验证时将两“别”相合,即可定其真伪。它与如今凭骑缝章核对的票据原理相似。

[32]礼义积伪:使积伪为礼义。“礼义”用作使动词。

[33]瓦埴:使埴为瓦。“瓦”用作使动词。

[34]器木:使木为器。“器”用作使动词。

[35]辟:通“譬”。亦:《集解》作“则”,据宋浙本改。

[36]舜: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出生于诸冯(诸城),一说姚墟。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桀、跖:夏桀和柳下跖并称,泛指凶恶残暴的人。

[37]有:通“又”。

[38]曾、骞:指曾参(shēn)、闵子骞,都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著名。孝己:殷高宗的长子,也以孝著名。“己”字《集解》作“已”,据宋浙本改,下同。

[39]綦(qí):极。

[40]具:当为“共”字之误。“共”通“恭”。“孝恭”承“父子之义”而言。父:当为“文”字之误。“文”指有礼节。“敬文”承“夫妇之别”而言。

[41]涂:通“途”。涂之人:路上的人,指普通老百姓。禹:大禹,此处指圣贤之人。

[42]唯:通“雖”(虽)。

[43]本:掌握。夫:那。可知之理、可能之具:当作“可知、可能之理”。

[44]伏:通“服”。术:方法。

[45]加日:累日。县:同“悬”,维系。

[46]参:相参,媲美之意。

[47]使:迫使,指由别人迫使他去做到。

[48]文:此处指文雅不粗鄙。类:系统有条理。

[49]径:直接。省:少。论:通“伦”,条理。法:有法度。

[50]佚:当为“秩”字之误,指事物的标准。

[51]谄:《集解》作“謟”,据宋浙本改。

[52]其言也谄,其行也悖:指阳奉阴违。悖,违背。

[53]齐给便敏:等同“齐给便利”。

[54]旁魄(bó):通“旁薄”“磅礴”,广大无边。

[55]粹:通“萃”,聚集,指连缀文辞。孰:同“熟”。

[56]中:此处指中正之道,指礼义。

[57]俗:用作动词,指与世沉浮,以世人之习俗为习俗。一说“俗”为“沿”字之误,与“循”同义。

[58]这两句是说:这种人在仁政统治下就会因为与仁德之君志同道合而得志,因而也不会贫穷;如果君主不行仁政,他就不愿同流合污而富贵。

[59]傀(guī)然:同“块然”“岿然”,高达的样子。上:通“尚”。

[60]俭:谦虚。大:重视。齐:庄敬。

[61]恬:安静,安然,坦然。广解:多方推脱。

[62]繁弱、钜黍:古代良弓名。

[63]排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64]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葱:桓公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青色,故名“葱”。

[65]太公:姜太公。阙:太公所用的良剑名。

[66]文王:周文王。录:文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呈绿色,故名“录”。

[67]庄君:指楚庄王。曶(hū):楚庄王所用的良剑名,因剑光恍惚,故名“曶”。

[68]阖闾: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前514—前496年在位。干将、莫邪、钜阙、辟闾:都是阖闾使用的良剑名。干将、莫邪是阖闾让吴国剑匠干将与其妻子莫邪所铸,钜阙是越国人欧冶所铸、由越王允常献给阖闾的。

[69]砺:《集解》作“厉”,据世德堂本改。

[71]必前:《集解》作“前必”,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

[72]造父:伯益九世孙。其祖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舜赐姓嬴。

[73]靡:顺风倒下。

[74]污漫:玷污;污染。

[75]加:被施加。

思考与探讨

1.本文提出“性恶”说的根据是什么?与孟子“性善”有何不同?

2.荀子认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改变本性的“恶”?

3.文章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有何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