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2];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4]。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5];近者不亲,无务求远[6];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7]。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者也[8],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9]。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10];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11]。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12]。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13];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14]。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15];出于口者,无以竭驯[16]。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17]!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18]。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19]。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20]。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21]。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22]。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23]。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24],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25]。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26]。
注释
[1]《墨子》是一部集中反映墨家政治主张的书籍,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主张“非命”。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墨家以“义”为根本观念,认为“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今本为汉代刘向校定,著于《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早年受孔子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之对立的墨家学派。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君子之道”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2]陈:通“阵”,阵势。勇:勇气。本:根本。
[3]丧:丧事。礼:礼节。哀:哀痛。
[4]士:同“仕”,官员。学:学问。行:行动、实践。
[5]置本:“置”同“植”,立本。安:牢固、牢靠。务:求得。丰:丰富、繁盛。
[6]近者:身边的人。求:招徕。
[7]暗:不明白。
[8]察:明察。迩。身旁的人。修:修养。
[9]见毁:见,表被动;毁:诋毁。省:反省。
[10]谮慝(zèn tè):谗害、诽谤。批扞(pī hàn):批评、攻击。
[11]诋讦(dǐ jié):诋毁、攻击。
[12]愿欲:志向。逾:跨越、超越,此处引申为远大。设壮:庄敬的品行。盛:旺盛,引申为完善。
[13]道:处事方式。见:表现出。
[14]四行:指廉、义、爱、哀四种品行。
[15]恭:谦恭。
[16]驯:雅驯,典雅。
[17]畅:畅达。支:通“肢”。隳(huī)颠:秃顶,指年老。舍:舍弃。
[18]笃:坚定。遍:阅历,通“识”;一说通“别”,辨别之意。辩:同“辨”。
[19]几:尤言危险。雄:英勇。惰:衰败,堕落。原:通“源”,源头。秏(hào):败坏。
[20]名:名誉、声誉。图:图谋,此处指认可。
[21]务:仅只。
[22]伐:夸耀。图:收获。
[23]文:文采。察:便于明白,明察。
[24]情:同“惰”,懈怠。
[25]巧:机巧。以身戴行:身体力行。
[26]本句大意:重利益,轻名誉,可以成为天下贤人的,从来没有。
思考与探讨
1.本文提出了哪些修身原则?
2.墨子指出说话和听话的原则各是怎样的,对你有何启发?
3.结合本文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如何成为一位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