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十三年》节选
邾文公卜迁于绎[2]。史曰[3]:“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4]:“苟利于民,孤之利也[5]。天生民而树之君[6],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7]。”左右曰[8]:“命可长也,君何弗为[9]?”邾子曰:“命在养民[10]。死之短长,时也[11]。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12]!”遂迁于绎。
注释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邾:周诸侯国名,又称邾娄。鲁国附庸。初都曲阜稍南,后迁邹东南。另有曹姓邾国。邾文公:邾国有作为的国君。卜:占卜。迁:迁都。绎:即峄山。据考证邾文公迁都峄山之南。
[3]史:负责占卜的史官。
[4]邾子:邾为子爵。
[5]苟:假使。孤:古代国君自称。
[6]树:立。
[7]既:已经。必:一定。与:合乎。本句倒装,意为:已经有利于人民了,一定合乎我的利益。
[8]左右:近臣,随从。
[9]弗:表否定。
[10]命:两个“命”字意不同。上文为寿命之意,此处为命分、天命之意。
[11]死之短长:犹言寿命之短长。时:时数。
[12]民苟利:倒装,“苟利民”。与上文“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同。吉莫如之:倒装,莫如之吉。
《襄公三十一年》节选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1]。然明谓子产曰[2]:“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3]?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4]。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5]。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7]。岂不遽止[8]?然犹防川[9]。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10]。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1]。”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2]。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1]郑:春秋诸侯国名。乡校:疑为与庠、序、校并列的诸侯所立学校,兼具公共功能。执政:掌握政权的人。此处指议论执政的得失。
[2]然明:郑国大夫融蔑,字然明,郑穆公曾孙。子产(?~前522):又称公孙侨,姬姓郑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河南新郑)人,郑穆公之孙。曾铸刑书于鼎,史称“铸刑书”,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曾任郑国执政,使郑国有中兴之势。
[3]何为:为何。
[4]退:工作结束后。善否:好坏。
[5]善:认为好。恶:讨厌。
[6]是:这,表指代。若之何:为什么。
[7]忠善:忠于为善。损:减少。作威:谓利用威权。
[8]遽:急,快。
[9]防川:防止河水(奔流)。
[10]大决:堤被河水冲出大缺口。克:能够。
[11]道:通“导”,引导使之流。药之:以议论为药。
[12]蔑:然明名融蔑。信:确实。事:侍奉。
[13]小人:自己的谦称。二三:这些,这几位。
课外阅读
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思考与探讨
1.“子产不毁乡校”等同于言论自由吗?为什么?
2.从这三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先秦统治者的开明派是如何认识君民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