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学读本

《论语》选读

字体:16+-

雍也

子贡曰[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3]!尧舜其犹病诸[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第三十章)

注释

[1]子贡(前520—?):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政治家。

[2]博施:广泛地给予。济众:帮助大家生活得更好。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

[3]“何事”二句:哪里仅是仁道,一定是圣德了。

[4]“尧舜”句: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吧。

[5]夫:句首语气词。立:站,引申为站得住脚,意即有成就。达:通达。这里不能释为发达。“夫仁者”二句:孔子论仁,有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其中的积极要求,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要求,称为“恕”。参看下文。

[6]近取譬:从身边选择例子(照着做)。仁之方:(实践)仁道的途径。

颜渊

颜渊问仁[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为仁由己[4],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颜渊曰:“回虽不敏[7],请事斯语矣[8]。”(第一章)

注释

[1]颜渊(前521—前490):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

[2]克己复礼:克,克制。文中指约束。复,恢复,这里指恢复到符合周礼的状态。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他曾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归仁:犹称仁。

[4]为仁由己:实践仁全凭自己。

[5]目:此处指行动的纲领。

[6]“非礼”四句:不合礼制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即以礼制作为行动的准则。孔子所讲的礼制,是礼外而仁内。他不同意脱离“仁”讲“礼”:“人而不仁,如礼何?”

[7]敏:思想敏锐。

[8]事:此处指实行。斯语:(您)这些话。

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十四章)

注释

[1]一言:一句话。

[2]恕:孔子论“仁”的消极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2]。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第六章)

注释

[1]子张(前503—?):孔子弟子颛孙师,字子张。

[2]恭:恭敬。宽:宽厚。信:诚信。敏:勤敏。惠:慈惠。

[3]侮:轻慢。得众:得到大众(的拥护)。人任:得到别人的任用。有功:获得成功。使:命令。

子张

子夏曰[1]:“博学而笃志[2],切问而近思[3],仁在其中矣。”(第六章)

注释

[1]子夏(前507—?):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

[2]笃志:坚定自己的志向。

[3]切问:恳切地提出问题。近思: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思考与探讨

1.试根据以上选文总结一下孔子的“仁”。

2.试用身边例子分析,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你交朋友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恭,宽,信,敏,惠”被称为做人的“五德”,你做到了几德?

4.复旦大学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该校的校训,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