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学读本

《孟子》选读

字体:16+-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4]。”(《第一章》节选)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姬姓,魏氏,名罃。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武侯子,文侯之孙。即位正当魏国鼎盛时期,但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落。

[2]叟:老人。

[3]亦:只。

[4]征:赵岐注:“征,取也。”

庖有肥肉[1],厩有肥马[2],民有饥色,野有饿莩[3],此率兽而食人也[4]。兽相食,且人恶之[5];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6]?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7]”为其象人而用之也[8]。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9]?(《第四章》节选)

注释

[1]庖(páo):厨房。

[2]厩(jiù):马栏。

[3]饿莩(piǎo):饿死的尸体。

[4]率:率领。

[5]且:尚且。恶:厌恶。且人恶之:即“人且恶之”。

[6]恶(wū):何也。作疑问副词。

[7]“仲尼曰”三句:仲尼,孔子。俑:殉葬用的土偶木偶。引文意为:第一个制作土偶木偶殉葬的人,应该已经断绝后代了吧。此句不见于《论语》。

[8]象:同“像”。

[9]如之何:怎么。

梁惠王下

乐民之乐者[1],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2],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3],未之有也。(《第四章》节选)

注释

[1]乐:第一个“乐”字作动词。第二个作名词。下同。

[2]忧:第一个“忧”字作动词。第二个作名词。下同。

[3]不王:谓不以仁义取得天下。

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1],皆有怵惕恻隐之心[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4],非恶其声而然也[5]。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7]。”(《第六章》节选)

注释

[1]今:现在。乍:忽然。孺子:小孩子。

[2]怵惕:惊惧。恻隐:同情。

[3]内交:内,通“纳”。结交。

[4]要(yāo)誉:求得名声。乡党:家乡,乡里。

[5]恶(wù)其声:厌恶小孩子的声音。然:这样。

[6]端:萌芽。

[7]四体:四肢。

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1];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2],仁民而爱物。”(《第四十五章》)

注释

[1]爱之而弗仁:爱惜万物,却不用仁爱来对待。

[2]亲:亲爱。

尽心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1],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2],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3]。牺牲既成[4],粢盛既洁[5],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6]。(《第十四章》)

注释

[1]社稷: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神。

[2]丘:众。

[3]变置:改立。

[4]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5]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粢(zī),粟米。

[6]变置社稷:改立土谷之神。

思考与探讨

1.孟子“四端”说对于道德认识有何意义?

2.根据以上选文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和仁爱思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