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3]?虚而不屈,动而愈出[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
【解】使天地而能仁万物,则天地将谁与仁[6]?使圣人而能仁万民,则圣人将谁与仁?不知橐籥之在天地间,虽天地、圣人,亦皆生死其中而不自知也。何也?虚中而善应,不可得而挠屈也[7]。动之而愈出,不可得而穷探也[8]。虽有智者而欲以言穷之,胡可得耶?故知天地与万物同一中也[9],万物无所求于天地,天地自不能施于万物[10]。圣人与万民同一中也,圣人无容心于万民[11],万民亦自无所藉于圣人[12],各守吾之中,以待其自定而已矣。守之如何?曰:愚者得之,而智者昧焉[13]。不信者得之[14],而仁者反失之也。乌呼[15],是岂可以易言之哉!
注释
[1]李贽(1527—1602):明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被称为“异端”。本章选自李贽《老子解·五章》,《老子》原书此章在不同版本中文字有较大出入。李贽借助解《老子》,阐述自己关于“圣人与万民同一中”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平等的精神,也体现了明以来中国原生民主思想的萌芽。同时,对于仁爱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2]刍狗: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成即废弃,不加顾惜。此处指天地不会以人类的仁德观来对待万物。
[3]橐籥(tuó yuè):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器具,相当于风箱。
[4]“虚而”二句:橐是虚空的,鼓动不止,其气不竭。屈(jué),穷尽。
[5]“多言”二句:多言数(shuò)穷,一作多闻数穷,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知识只会带来纷争。数,屡次。守中,保持中虚之道,譬如橐籥。
[6]谁与仁:与谁一起施行仁爱?
[7]挠屈:弯曲,屈服,此处意为穷于应付。
[8]探:探察,探测。
[9]“故知”句:此句与下文“圣人与万民同一中也”均据《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帛书本作‘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同一中,有同样的心思。此“中”,即“守中”的“中”。
[10]施:恩惠。此处作动词用,施恩惠。
[11]容心:留心,在意。
[12]藉:借助。
[13]“愚者”二句:《老子》主张无知无欲,愚者无知无欲,故能守中。智者有知有欲,反而丧失中虚之道。昧,埋没,丧失。
[14]不信者:不讲信义的人。
[15]乌呼:同“呜呼”。
思考与探讨
理解和分析本选文所体现的李贽的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