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统一,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国语·郑语》最早提出“和合”一词:“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墨子提出“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墨子·尚同》),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管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这种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中国和合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合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阐明了人产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身心规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精神,就是天人和合。孔子曾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也显露出“五十而知天命”的豁达,从“天知我”到“我知天”显示了孔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发端。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人性和天统一起来,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指出,人之所以成为圣贤,根本原因在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本质上的统一,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和人自身达到极致便可以成为圣贤。南宋朱熹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陆九渊更是描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人与自然乃至人与整个宇宙都是合而为一。“天人合一”将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地自然本身的和合,与人自身的和合相互一致、统一,构成天人整体的和合。这便是“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
“和”不仅指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指人斯为美”。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都不偏执,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不偏激,不走极端,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孔子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就是主张执中以致和,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合精神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积淀于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本专题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遴选出颇具代表性的选段及篇章,以期见微知著。
《礼记·礼运·大同》铺写了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人文情怀。《中庸》阐明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创“太平和合”境界。《道德经》三章反映了老子师法自然、谦退无私、贵柔守雌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守中致道的精神。《庄子·齐物论》主张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以达到万物平等的境界。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尤其有益于我们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寻合理的生态环境伦理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汉文帝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传达了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和合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智慧。《读山海经》(其一)写陶渊明耕作之余读书的乐趣和适意,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讴歌宇宙中博大的人生乐趣。《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抒发了诗人意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行香子·树绕村庄》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意兴盎然而生机勃勃。《兰陵王·柳》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暗香·旧时月色》以梅喻人、借梅抒情,意境悠远清虚而情思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