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2],率性之谓道[3],修道之谓教[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5],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6],恐惧乎其所不闻[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8],故君子慎其独也[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0];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2]。致中和[13],天地位焉[14],万物育焉[15]。
注释
[1]《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南宋朱熹把《中庸》抽出,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天命:天赋,人的自然禀赋。天,指自然。命,赋予。性:人性。
[3]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
[4]修:修明、节制。教:教化,包括礼、乐、刑、政等。
[5]须臾:片刻,一会儿。
[6]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7]不闻:听不见的事情。
[8]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的意思。见(xiàn):同“现”,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朱熹《中庸章句》:“隐,暗处也。微,细事也。”
[9]独:独处。朱熹《中庸章句》:“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10]中(zhōng):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11]中(zhòng):符合。节:节度,法度。和:和谐,不乖戾。
[12]达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规律。
[13]致:达到。
[14]位:安于所处的位置。
[15]育:生养,成长发育。
第二章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3];小人之中庸也[4],小人而无忌惮也[5]。”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3]时中:随时而处中。
[4]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朱皆从之。
[5]忌惮:顾忌和畏惧。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1]!民鲜能久矣[2]!”
注释
[1]至:极至,顶点。
[2]鲜(xiǎn):少,不多。
第四章
人莫不饮食也[1],鲜能知味也[2]。
注释
[1]莫:没有。
[2]鲜(xiǎn):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