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褰裳[1]
子惠思我[2],
褰裳涉溱[3]。
子不我思[4],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5]!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6]。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7]?
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取成数,又称“诗三百”。产生于先秦时期,经孔子整理删定。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使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合起来称为“诗之六义”。十五国风大致都是各地民间诗歌,对于考察当时各地民俗风情、生产状况等极有价值。郑国都城在新郑(今属河南),是一个大都会,诗多言情之作。对于《郑风》,《论语》评价说“郑声**”,是就声调和内容两方面而言的。这首诗是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之作。
[2]惠:爱。
[3]褰(qiān):提起。裳:裙。溱(zhēn):郑国河名,在今河南省新密市。
[4]不我思:“不思我”的倒文。
[5]童:愚昧无知。这里与“狂”同义。也且:语气词。
[6]洧(wěi):郑国河名,在今河南省新密市。
[7]士:青年男子。朱熹《诗集传》:“士,未娶者之称。”
郑风·溱洧[1]
溱与洧,方涣涣兮[2]。
士与女,方秉蕑兮[3]。
女曰:“观乎[4]?”士曰:“既且[5]。”
维士与女[9],伊其相谑[10],赠之以勺药[11]。
溱与洧,浏其清矣[12]。
士与女,殷其盈矣[13]。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14],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据《太平御览》引《韩诗内传》揭示了此诗的民俗性质:“溱与洧,说(悦)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fú)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观也。”两水即溱、洧。三月上巳,三月上旬之巳日,后相沿为三月三日。
[2]方:正。涣涣:水势盛大的样子。《韩诗》:“三月桃花水下之时至盛也。”
[3]秉:执,拿。蕑(jiān):兰草,香草名。古人采兰于山峪或水上以祓除不祥。
[4]观乎:去看看吗?
[5]既且(cú):已经去过了。既,已经。且,同“徂”,去,往,到。
[6]且:再。这句意为,再去看看吧。
[7]洧之外:洧水岸边。
[9]维:与下句的“伊”,皆为语助词,无实意。
[10]其:代指“士与女”。相谑(xuè);相互调笑。谑,开玩笑。
[11]勺药:又写作“芍药”,花名。因古音“药”与“约”音近,古代男女以互赠芍药,表达爱慕之情。一说,古代情人互赠此花,以表依依惜别之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时赠此草也。”
[12]浏:水清澈的样子。
[13]殷:众多。盈:充满。此句是说,溱水、洧水岸边到处挤满了人。
[14]将:即“相”之意。
思考与探讨
1.《褰裳》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2.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溱洧》,于“三百篇中别为一种,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你怎么看待这一评价?
3.这两首诗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观,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婚恋观相比,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