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

字体:16+-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除了拥有一部分报刊、广播脱胎而来的评论样式外,还有以下三种更能体现自身传播特点的视听结合的节目形态。

1.电视述评型

电视述评型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融叙述与评论于一体,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这类节目也滥殇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CBS广播公司1968年9月创办的“60分钟”节目,就已出现了类似我们所称的电视述评的节目板块。在我国,1980年7月,以央视的“观察与思考”的诞生为标志,中国正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新闻评论样式——电视述评,这是第一代评论节目。此后,央视为了加强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效果,整合“社会瞭望”与“观察与思考”两个栏目,成立“观察思考”,这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横空出世,很快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一股学习与模仿的风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此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焦点访谈”的节目形态主要表现为:论证过程事件性、让过程说话,实现形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事件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记者的客观表达与嘉宾的积极参与的统一。这些经验至今还在国内电视界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2.主持人评论型

该类型表现为由主持人直接参与策划、制作或播出的全过程,并以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方式出现,融叙事性与哲理性、个性化与人格化于一体。从形式上看,主持人评论有些类似于口播的本台评论员文章,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持人直接参与评论的写作与制作过程,以评论作者的身份与观众做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这类节目在评论的角度、见解、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同时还借助于仪表装束、表情动作等可感知的视觉形象来张扬主持人的特征。

主持人评论还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与一般代表媒介发言的口播评论不同的是,评论的发出者不是抽象的媒介,而是具体的主持人,他们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悟融入节目之中。他们有名有姓,有感情、有性格、有特点,媒介的意向借他们之口发出,在传播过程中又掺入他们个人的理解与发挥。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议论不仅更具亲近感和易受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媒介留下一定回旋的余地,更为主持人留下更多张扬个性的空间。在这类评论中,主持人对一些新闻作简短点评,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受众更好理解新闻的价值;或者主持人插入一小段新闻补白,提供新闻的背景,让受众在比较中体会新闻的内蕴。

在主持人评论型节目中,读报类的节目占了相当的部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递”是这种节目形态的典型代表。

3.讨论型

讨论型评论是以主持人邀请有关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或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进行的座谈或论坛式谈话节目。通过访谈、讨论等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传播出对特定的话题或者事件的意见与判断。

这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著名的“唐纳·休节目”被认为是其发展的起点。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电视台也先后开设了此类节目,如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新闻1加1”、“国际观察”,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1996年3月开播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该节目播出的第一期就把论坛类评论节日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期名为《谁来保护消费者》的节目,邀请的五位嘉宾包括一位新闻工作者、一位律师和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化了妆的王海。在这期节目中,围绕“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由谁来保护”、“对‘王海现象’应如何看”和“消费者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问题,嘉宾与观众站在不同角度,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同见解。

这类评论的选题往往与百姓息息相关,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如“实话实说”节目播出的《为什么吸烟》《不打不成交》《面对孩子的谎言》《结婚的钱谁来出》《话说广场鸽》等节目,都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在“实话实说”的每期节目的末尾都打出征集话题的广告。这是保证节目讨论话题具有普遍趣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