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电视新闻评论评析示例

字体:16+-

作品一:

山西洪洞“12·5”矿难调查

法展 黄瑛 喻晓轩 夏青 朱邦录 张予北

【主持人】

观众朋友,你们好,12月5号夜里11点15分左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经过连续4天的救援工作,初步确定死亡人数共计105人。目前,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对遇难家属的善后工作,相关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入到事故调查阶段。

【解说】

发生爆炸事故的新窑煤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左木乡红光村,是个乡镇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每年21万吨。证照齐全,属于低瓦斯矿井,据了解,爆炸发生在12月5号晚上11点15分左右,当时,一百多名正在作业的矿工被困井下,接到事故报告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投入救援,15只矿山救护队,一百二十多名救护队员下井轮班作业,全力搜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山西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领导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截至12月8号,虽经各方全力搜救,仍有105名矿工不幸遇难,人们不禁要问,这夺去105名矿工生命的灾难是怎么发生的呢?

发生事故的新窑煤矿距洪洞县城40公里,当记者闻讯赶往矿区时,却发现短短的路途上,路卡一个接着一个。

【同期声】

[交警]关了,关了,把你那个关了!

[记者]您好……

[交警]关了,把你那个(摄像机)关了。

[记者]为什么关?

[交警]关了!

【解说】

好不容易通过了几个路卡,又遇到了不少穿棉大衣的人的阻拦。

【同期声】

[穿棉大衣者]我们接到了命令啊,就是说不允许采访。

【解说】

在这样的命令下,采访果然很难进行。

【同期声】

[矿工]这都是假的。

[记者]以前不让带?

[穿棉大衣者]你们干什么?

[记者]我们采访。

[穿棉大衣者]你们是哪里的,现在外面不要人!

[记者]为什么?什么不要人?我们了解下情况,你们干什么?

[穿棉大衣者]你们干什么的?

[记者]你们不要打人啊!

[穿棉大衣者]你们干什么的?

【解说】

从洪洞县第一时间提供给外界的信息上可以得知,发生事故的新窑煤矿是个证件手续齐全的合法开采的煤矿,合法开采,发生事故,为什么要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拒绝记者正常的采访呢?矿工们提供的信息让人逐渐明白了,这极力要隐瞒的原因是什么。

【同期声】

[矿工]9号煤是黑窑,都不是正规的。

[记者]是不允许开采的?

[矿工]不允许开采,他偷采的。

[矿工]每年在这里,常年开采。

【解说】

这位矿工所说的9号煤,就是发生爆炸的9号煤层,据了解,新窑煤矿只取得了这个地区的2号和3号煤层的开采权,9号煤层,新窑煤矿根本就没有开采权,属于越界开采国家资源的行为,因为是非法行为,因此9号煤层基本上不具备安全措施。

【同期声】

[矿工]瓦斯探头,什么都没有。

[记者]瓦斯探头也没有?通风设备呢?

[矿工]没有,就是那个9号煤层,什么都没有。

[记者]9号煤层就是发生事故的那个?

[矿工]就是发生事故的那个,它什么都没有。

【解说】

在地下开采煤矿是个高度危险的工作,探测瓦斯的设备和通风设备是开采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些设施没有,不可能预知危险的到来,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窑煤矿竟然还使用可以产生明火的运输工具。

【同期声】

[矿工]这下面管理混乱,里面有三轮车,三轮车的后面排气管道冒火,可能是由这个引起的。

[记者]排气管冒火?

[矿工]嗯。

[矿工]自然冒火嘛,油门高了它不冒火?

[记者]在井下冒火是很危险的是吧?

[矿工]那都是三轮车。

[记者]平常这个三轮车运输没有人管?

[矿工]没有人管,职工都开着车。不用车煤炭怎么出来呢?

【解说】

长期非法开采,没有瓦斯探测器和通风设备,这样带发动机的三轮农用车,在高度危险的煤矿井下使用,发动机产生的火焰一旦和瓦斯相遇,新窑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几乎是必然的。

【同期声】

[李毅中]下面还有五十多辆三轮车,在下面没有通风系统,多头掘进,人海战术,最后造成这样惨痛的结果。

【解说】

就这样,一百多位矿工失去了生命,一百多个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其实,按照规定,新窑煤矿一次下井的人数不得超过60人,一次爆炸竟然夺去了一百多条生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了解,为了增加产量,煤矿的管理者根本不限制下井的人数,据矿工们反映,每一班下井的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人,不仅如此,这些众多的下井矿工竟然都没有佩戴任何的自救系统,事故发生后,许多人没有直接死于爆炸,却因为没有自救系统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同期声】

[记者]这次你知道不知道很多憋死的,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矿工,都没有带自救器。

[矿工]没有。

[记者]你们下矿的时候,矿里面要求你们带吗?

[矿工]没有。

[记者]有没有安全检查员在矿口?

[矿工]有。

[记者]那你们没有带,他们制止不制止你们下矿?

[矿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

【解说】

新窑煤矿的管理者、所有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无视生命安全,没有原则地降低生产成本,造成了这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明显的安全隐患,洪洞县的有关管理部门,怎么在日常工作中就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呢?

【同期声】

[记者]各矿的这种安全情况 你们经常派人下去检查吗?

[调度室负责人]我们现在人员不够,还没有人。

[记者]平常不派人下去,人员不够?

[调度室负责人]嗯。

[记者]那这个制度怎么落实啊,安全怎么保证啊?

[调度室负责人]通过电话报的嘛。

[记者]用电话报?

[调度室负责人]用电话安排,按报的情况落实。

[记者]各个矿报上来什么就是什么?

[调度室负责人]嗯。

[记者]具体报井下的情况,你们都在值班,报上来是什么情况?

[调度室负责人]报上来人数也没有超啊。

[记者]也没有超?有没有自救器,通风系统是否正常?

[调度室负责人]这个没有报过。

[记者]就说人数没超?有没有越界开采都没有报?

[调度室负责人]都没有报。

[记者]这是谁报上来的?

[调度室负责人]咱们矿上报过来,安全员签字,驻矿的签字。

[记者]基本上平常的这种监管就是安全员来报,你们不下去,亲自到矿山上了解情况吗?

[调度室负责人]咱们这里现在人不够。

【解说】

其实,洪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专门的安全纠察队,如果说安全调度室的人手不够,无法下矿检查,这些纠察队员的职责就是每天到各个煤矿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那么平时,他们监察和监督了吗?

【同期声】

[记者]新窑矿在事故发生前,有没有去检查过啊?

[纠察队负责人]这个我不太清楚。

[记者]谁清楚?

[纠察队负责人]你问一下领导。

[记者]平常是你们领导去检查还是平常整个纠察队要去检查?你平常有没有去过新窑矿?

[纠察队负责人]去过,怎么没有去过。

[记者]去过?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安全问题?

[记者]有没有发现过什么安全问题啊?

[记者]同志……

【解说】

今年3月和5月,临汾地区已经发生了两起死亡20人以上的矿难,这起矿难发生之前,新窑煤矿的安全隐患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只要有一次认真细致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呢?

【同期声】

[记者]如果要防止未来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其他的矿,现在还没有发生事故的,那这样的事情肯定还会发生的,怎么来控制这种隐患呢?

[调度室负责人]不知道,这不好说。

[记者]只能说发生以后才用劲儿,这样亡羊补牢?

[调度室负责人]这也不好说。

[记者]这次一百多条生命!

【解说】

也许山西省代省长孟学农在事故现场的这番感慨,能够让这里的悲剧不再重演。

【同期声】

[孟学农]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们到底落实得怎么样,尽是口头上的事。坐而论道,落到底下了吗?我说临汾接二连三地出问题,三月份出一次,五月份出一次,为什么不出一件事的时候,咱就好好找一找工作上的原因?一直不落实。凡是不落实的,我都怀疑有什么钱权交易在里面。这个我们慢慢来,查清了再说,锥子剃头一根根挖,查处一个处理一个,要不然我们党和政府怎么取信于老百姓?

【主持人】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控制了这起事故的相关责任人33人,其中刑拘21人、移交司法机关8人,对矿主和该矿的实际控制人已经发出全国通缉令。“12·5”事故是2006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别重大事故,伤亡惨重,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党中央、国务院对这起事故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成立了事故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要求调查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事故调查责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要求调查组全体成员提高事故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向党和人民负责,要交出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事故调查报告。

(中央电视台2007年12月9日播出)

专业素养与职业韧性的完美体现

2007年12月5号,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共造成105名矿工死亡,是2006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别重大事故,伤亡惨重,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焦点访谈》栏目制作播出了电视评论《山西洪洞“12·5”矿难调查》,节目播出后,不仅让广大受众了解了事故真相,同时也给地方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及时收到了舆论监督之效。

1.集中体现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韧性。

调查性新闻报道往往在采访中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很强的采访技巧和对事件进行层层深入挖掘的能力。《山西洪洞“12·5”矿难调查》报道的过程和报道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记者令人赞赏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韧性。在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为隐瞒事故真相,设置重重障碍阻挠记者正常采访调查。记者不仅要突破各种路障才能到达现场,还要克服采访被粗暴干涉,采访对象被当场威胁的各种困难。比如,记者闻讯赶到矿区时,就遇到不少穿棉大衣人的阻拦,对其采访的粗暴干涉。而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记者们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知难而上,巧与周旋。在这种恶劣的采访环境下,记者在短时间里不仅采访到生还矿工,调查出了事故真相,而且还辗转了解到当地煤矿部门存在粗放管理、监督不力等现象,得出矿难迟早发生的必然性。特别重要的是,该作品还将采访的被阻拦、被干涉的情景都摄录下来了,并且将之作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与矿难的隐情一起展现在观众面前。很显然,这可以引发大家对于矿难的深一层的思考。

在不利的环境下进行采访,已属不易。如果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并且及时播出,其难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这里不仅需要合格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专业精神。记者在事发当天赶到现场,在受到阻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第二天完成采访并于当夜编辑完成。由于山西南部大雾预定航班取消,记者第三天一早又赶往陕西,乘飞机于当天下午赶回北京并经过审片,合成播出。整个作品从采访到播出,虽然经历了三天,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马不停蹄,一气呵成。作为独立调查这次矿难的专题电视新闻,其时效性位列于各媒体之首。

2.精心编排,评说到位。

这篇作品在整体结构上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始终保持着对观众的吸引力。该片围绕着这夺取105名矿工生命的灾难如何发生的这条主线展开,在扑朔迷离的黑幕中拨云见日。它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和倒叙的手法,首先从事故惨重结果起笔,“12月5号夜里11点15分左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经过连续4天的救援工作,初步确定死亡人数共计105人。目前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对遇难家属的善后工作,相关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入事故调查阶段。”主持人开头的一段话,很容易引起观众深入了解的兴致。接着,观众的视线就随着记者采访的步履,亦步亦趋,毫不懈怠,直至真相的逐步打开。

值得称道的还在于,主持人在作品开头及结尾处两段恰到好处的点评,充分展示了电视评论理性思维的魅力。片头点明此次事件的惨重结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措施,强调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片子的结尾处,主持人又以精练的语言,做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可以让受众了解事故真相,又给地方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正确的舆论监督的作用。

作品二:

7·18暴雨启示录

林海燕 李晨 尹翠华

【解说】

这是2007年7月18号,记者在济南市山水沟拍摄的镜头,一个绝望的女子长时间跪在人群中,请求围观的群众下水救救她的亲人。陈萌,济南市民,几个小时前,她的三个亲人被洪水卷走,其中一个是她正准备举行婚礼的爱人。

7月18号这一天,济南市有37个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遭遇一场暴雨,意外身亡。陈萌的三个亲人就在其中。在城市中,一场暴雨,为何会夺走37条生命,那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字幕】

7·18暴雨启示录

【字幕,画外音】

那场大雨让我们的车失去了方向,那个我一辈子痛恨的山水沟像一个漩涡把我们的车连同我们四个人一块卷进了水里!在我落水的瞬间,是我身边的爱人用温暖有力的双手把我从车中推了出来。

【解说】

这是陈萌后来发表在自己博客中的文字,短短一个月时间,她的博客就达到了几十万点击量,无数网友被这场发生在济南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所感动。

【字幕,画外音】

我跪着祈求身边所有的好心人,救救他们吧,但是,那是一个连车都能吞下去的漩涡,我只能把整个身子贴在岸上,用力打自己,并拼命喊他们的名字……

【解说】

那场雨,事后被很多气象专家称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是济南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值,陈萌遭遇的一切,完全是由于一场天灾引起的吗?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为什么一条城市街道会变成一个吞噬生命的魔鬼?

【同期声】

[王俊胜 济南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前,山水沟这个地方没有道路,它就是一条自然的冲沟。1964年(济南)市政府投资,对黎明坝和山水沟进行了重新修建,在这个时候,建设了现在这条混凝土路面。

【解说】

山水沟,从名称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历史。过去,他代表一条天然形成的泄洪沟,现在,他代表一条城市街道,它的泄洪系统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地下。那么7·18这天,为什么洪水没有顺着地下流,却跑到了马路上?

【同期声】

[崔明礼 原济南市政协委员 原济南市规划设计院研究员](洪水)从沟盖板上就流过去了,进不到里面去,清淤比较困难,因为咱留的清淤口比较少,沟实际上的断面缩小了。

【解说】

就是这个不足百米的收水口,夺走了陈萌至亲的爱人,事发后,陈萌曾向110和119呼救,但是由于交通瘫痪,他们只能采取就近援助的方案,那天夜晚,洪水不仅在山水沟这条弯路上肆虐横行,而且还充满了济南市的所有街道。难道,整个城市的排洪系统已经超过了最大负荷。

【同期声】

[王俊胜 济南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河道本来有很多建筑物,棚盖占压了本来应该是清淤通道的道路。当洪水发生的时候,水不能流进河道里去,从而形成了马路泄洪。

【解说】

济南市泄洪沟的棚盖占压面积十分惊人,目前城区河道的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但是河道占压棚盖面积却高达15万平方米,社区只有17%的河道没有被棚盖占压,那么,河道为什么会被大面积的占用呢?

【同期声】

[徐天祥 济南市政协委员]寸土寸金,见缝插针。因为市里的地皮很贵啊,这个缝是什么?就是这些沟。实际上在建设中,这些成本是最低的,第一步倒垃圾,第二步把它平了,第三步盖房子,搞小区。你看济南搞了多少市场,多少小区,都是在沟上建的,修了多少路,都是在沟上建的,这样是赚取了不少GDP。

【同期声】

[邓相超 山东省政协委员]最典型的就是真如意大酒店、微山湖大酒店,这两个大酒店都盖在排泄洪水的渠道上,而留下的排泄洪水的泄洪口,也就半米。

【解说】

由于河道被大量占用,长期以来,它内部的清理工作成了一项无法完成的难题。

【同期声】

[王俊胜 济南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进去清的话,你也考虑到清淤人员的生命安全,里面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一些有毒气体,这个很难克服。

【解说】

济南,是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现在,整个城市的泄洪通道共有67条,而在建国以前,济南市天然形成的泄洪通道多达上百条,如今,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但是泄洪沟的数量却有所减少,近50年时间,市区因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灾害,就有十多次。

【同期声】

[姜波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这是民国时期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都有自然形成的山水沟,但是现在我们看这些自然形成的山水沟,或者是历史上经过疏浚、治理的山水沟,在我们城市里面都断断续续地不存在了,或者改掉了。城市血脉不畅通了,这也是形成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说】

河道就像城市的消化排泄系统,这个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破坏,堵塞越来越严重。当特大洪水来临的时候,城市的病痛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了。

【字幕 画外音】

谁也没想到,大水淹没的城市街道会有一个泄洪沟!谁也没想到,一个泄洪沟会没有护栏!谁也没想到,一个没有护栏的泄洪沟会将一吨多重的汽车和我的三个亲人瞬间淹没……

【解说】

暴雨过后,市民和救援人员从山水沟内打捞出五辆报废汽车,人们只找到陈萌的表姐,她的尸体被压在一个巨大的垃圾箱下,那么,洪水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够轻易将几吨多重的垃圾箱和一吨多重的汽车托起并瞬间淹没。

【同期声】

[邓相超 山东省政协委员]整个济南市是南高北低,从南部山区到小清河段,总长是7.5公里。落差达到132米。这么大的落差,山洪下来谁都阻挡不了,水流过急而把人冲倒,又冲进水沟顺流而下,结果失去生命。

【解说】

济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势助长了洪水的侵略性,但是这种特殊的地形并不是洪水极具破坏力的唯一帮凶。

【同期声】

[宋少文 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一大片区域如果都是绿地的话,它的渗透性比较好,降雨降到这个地方,它能产生的地表径流,也就能达到10%左右。如果都是硬化路面的话,它产生的地表径流,可能就要达到90%左右。

【解说】

济南市的南部靠山,由于山区通常覆盖大量植被,因此南部山区应该成为洪水压力的重要缓冲区,那么7·18当天,洪水汹涌而至之前,给人们准备的时间了吗?

【字幕 画外音】

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洪水以惊人的速度从南向北汹涌而来,碰到阻拦后掀起近两米的激流,它来得太快了,没有给我们任何逃生的时间,暴雨堆积的力量似乎想要摧毁一切……

【解说】

那个夜晚,和山水沟仅有一路之隔的济南银座地下商城也见证了洪水的这种威力。

【同期声】

[济南市银座地下商城工作人员]一开始往里进水,也就几分钟的工夫,就没了脚了,我说赶快跑,赶快跑,都出去吧,还没等出门,那水就没到腰了。

【解说】

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整个商城就成了一个大水塘,这个市区最繁忙的地下卖场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摧残,那么南部山区对洪水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时间的缓冲功能呢?山洪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直接冲到市中心,将一座现代城市成功俘虏。

【同期声】

[徐天祥 济南市政协委员]恰恰是在咱们济南市的南边,山区里边,咱们过分地把这土地硬化了,盖了楼,修了马路,地面硬化,水渗不下去,当然就加剧了洪涝灾害。

【同期声】

[邓相超 山东省政协委员]原来济南是城在山中,现在是山在城中了,整个建筑物把山给包围了。

【同期声】

[孔翔宇 济南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建筑)把这个地区布满的时候,它对生态的影响将积累起来,使小的生态问题变成大的生态问题,而这种对生态的影响,不是加减法的关系,它将成为几何基数上升。

【解说】

那天的暴雨一共持续了三个小时,暴雨过后,由于洪水很久不散,救援人员经过十多个小时,仍然没有找到陈萌的爱人和姐夫。

济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势本身十分有利于迅速疏散洪水,那么,洪水为什么会滞留在城市中,久久不散呢?

【同期声】

[崔明礼 原济南市政协委员 原济南市规划设计院研究员]什么造成的,假如下边很通畅,护城河里面的水,能很顺畅地排泄出去,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同期声】

[邓相超 山东省政协委员]因为它的出口没有,出口太小,出口不畅。

【解说】

济南北部的小清河是洪水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出口,由于小清河的断面先天不足,容纳不了太多洪水,因此生活在小清河附近的居民常年忍受着雨季带来的苦恼。

【同期声】

[济南市民]外面的水都灌进来了,把蜂窝煤全都泡倒了。

【解说】

从这张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过去,济南市北部曾是大片湿地,现在,这片湿地已经被大片住宅和道路所取代。

【同期声】

[邓相超 山东省政协委员]这个湿地干什么呢,这个是雨水期滞留洪水的,平时就是湿地,现在全是一片住宅了,所以我们济南缺少了滞洪的区域。

【同期声】

[徐天祥 济南市政协委员]所以,7·18是把尺子,是面镜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们过去在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水的规律,不尊重地形的规律,有些主观主义。

【解说】

7月19日上午11点,陈萌的姐夫在距离出事地点几公里之外的三连河被打捞上来,在同一地点被打捞上来的还有另外两具尸体,其中一个就是陈萌的爱人。

【字幕】

因过度悲伤,陈萌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暴雨过后第三天,山水沟的泄洪口安装了护栏。

2007年7月20日,陈萌和生死相隔的爱人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了婚礼。

近日,济南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济南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暴雨预防机制的专题调研报告。

经多方论证,济南市计划投资10亿多元进行腊山和小清河治理,2009年工程完工后南部山洪将不再经过市区,直接分流到黄河。

(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2007年8月29日播出)

让事实与过程说话

2007年7月18号这一天,济南市有37个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遭遇一场暴雨意外身亡。这显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正是这个事件触动了电视记者对于导致灾难原因的耐心追索,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关于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深层思考。

该作品在陈说评论的由头时,并没有把37个人的罹难事实都一一罗列出来。编导们把陈萌家的遭遇作为代表性案例,给予了重点的关注。陈萌有3个亲人在那场灾难中去世。电视片一开始,观众就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绝望的女子长时间跪在人群中,请求围观的群众下水救救她的亲人。她的三个亲人被洪水卷走,其中一个是她正准备举行婚礼的爱人。她就是陈萌。必须说明,这是记者拍下的真实的镜头。对于电视作品来说,这样的镜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里震撼。很显然,这样的冲击与震撼越强烈,就使得对其成因的探索越有必要并且迫切。简而言之,这个电视评论开头的交代与呈现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现力与传播力。

用事实与过程说话是电视评论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记者对于该事件的看法与意见不是直接通过记者或主持人之口说出来,而是让这样的意见与看法蕴含在揭示事件的真貌的画面上,以及与相关的人士交流的话语中。编导为了还原雨灾对于城市的冲击与毁坏的过程,苦心经营,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材料。除了使用自己拍摄的镜头以外,他们还采用了三家电视台的视频、两家报社的照片,以及防汛和交警部门的监控录像,甚至还搜集了民间的手机视频资料。为了使内容与画面更生动、真切与形象,该作品还使用了相关人的博客叙述、卫星地图,以及电影视觉包装技巧等。

该作品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展开,这个问题就是:“城市中,一场暴雨,为何会夺走37条生命?”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是伴随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展开的。比如,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为什么一条城市街道会变成一个吞噬生命的魔鬼?为什么洪水没有顺着地下流,却跑到了马路上?电视的采编者自己没有直接碰触这些问题,至少在形式上他们只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是一些相关的专家与官员。他们中有建筑大学的教授,也有城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的主任,以及省可持续发展中心的研究员等,他们的回答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容易让人信服。

济南市泄洪沟的棚盖占压面积十分惊人,社区只有17%的河道没有被棚盖占压。那么,河道为什么会被大面积的占用呢?对这一问题,专家徐天祥是这样回答的:“寸土寸金,见缝插针。因为市里的地皮很贵啊,这个缝是什么?就是这些沟。实际上在建设中,这些沟成本是最低的,第一步倒垃圾,第二步把它平了,第三步盖房子,搞小区。你看济南搞了多少市场,多少小区,都是在沟上建的,修了多少路,都是在沟上建的,这样就赚取了不少GDP。”这位专家在作品的末尾,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所以,7·18是面镜子,是把尺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们过去在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水的规律,不尊重地形的规律,有些主观主义。”这些意见不仅有的放矢,一针见血,而且还振聋发聩,发人深思。显示了专家的专业素养与学术胆气。

从表面上,专家们的回答反映的只是专家们的看法,而不是记者的发现与推断。但是,由于这些意见和看法是有机地穿插在电视作品中,它们已经成了该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推断说,被采访的嘉宾的意见与看法所具备的力量,就是电视作品所具备的力量;其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电视作品的高度。而这些正是我们理解《7·18暴雨启示录》让事实与过程说话的一个很好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