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新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严重脱节,一直是新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与这一点,新闻业界的一些人有着深切的体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曾抱怨:“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全面落后了。我发现我们报社新来的记者所受的教育非常陈旧,他们认为最好的标题还是‘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这样的,到报社以后没有两年上不了路。”[7]中央电视台的赵世龙在他的《调查中国》一书中,表达了与此相同的感慨。他写道:“大学里现在普遍开设新闻院系,专业对口培养,但他们所学与教师授业所讲的课业,多与我们这些冲杀在一线的新闻战士所见所闻和理解的东西很不一样。……新闻理论的残缺不全与重重滞后,正日益造成‘学院派产品’与新闻传媒致用间的脱节。”
总结起来,新闻教育与社会脱节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世风民情。从整体上说,大学校园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空中楼阁或者孤悬海外的孤岛,它是社会中的一部分,社会上的所有的风吹草动都会在这里得到反映。但是,由于校园生活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段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的任务比较单纯,精力与时间都集中地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实际上是过着一种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生活,所以,才有所谓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的说法。在这点上,对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新闻行业的职责就是要观察社会,报道社会,干预社会。也就是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新闻从业人员看成是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活动家。所以,新闻类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完成。那么,显而易见,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世风民情的问题,是必须引起新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
对现实中的新闻实践存在隔膜,是新闻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社会脱节的另一个表现。新闻专业的现实指向性很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特点,要求它必须围绕着新闻工作的实际运作向学生讲授课程的内容。现在办学单位的一般做法是,鼓励、引导、安排学生多到媒体机构中参加新闻传播实务的观摩、见习、实习。但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新闻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在短时间里骤增,实习的机构应接不暇,根本无法满足学校的要求。另外,媒体管理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它们接纳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还有为数不少的媒体在接纳学生实习方面明码标价,按照实习的时间与性质收取实习费。这种费用学校并不开支,家境不宽裕的同学自己负担不起。所以,今天的新闻教育在这个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
对于学生不了解社会的问题,新闻与传播的教学机构可以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在制度设计与安排上也有许多调整的空间。另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引导,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以了解社情民意。
至于对现实中的新闻实践的隔膜,从理论上看,开设好新闻评析课程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由此造成的缺憾。学生所要了解的新闻实践,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至少包括媒体内部的组织构架与运作机制,采、编、播、摄、评的过程与技巧,新闻采编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采访过程的遇到的意外及其应对,等等。这些内容与环节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最好能亲历现场亲身感受。但是,这样的安排如果不能实现,学好新闻评析课程不失为一个弥补的办法。因为此处提到的这些内容与环节的存在,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而新闻评析课程实际上是直插核心,面对的就是来自新闻实务界合格尤其是上乘的新闻作品。开设了这门课程以后,学生再也不会忽略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的细读。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他们必须踏踏实实、不折不扣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新闻作品上面。教师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对所选的新闻作品进行感受、玩味、解剖,梳理其采制过程,分析其形式特征,推断其传播意义。通过这个过程的训练,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出现实媒体对新闻作品的具体要求,并进而从学校里书本上与概念中的新闻学走入现实中鲜活生动的新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