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弘扬主流价值

字体:16+-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种是非争议不断。但是应当认识到,多元与多样,并不意味着标准的淹没和公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无论价值怎样多元,在我们这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应该是主流价值体系。因此,新闻评析还应遵循弘扬主流价值这一原则。

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除了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之外,还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主流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主流价值体系就是那些全社会普遍承认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评价标准。这些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折射,也是人民群众普遍信赖的价值尺度,应该得到新闻评论的大力弘扬与积极宣传。新闻是讴歌时代精神、弘扬文明新风、伸张社会正义的重要力量,既能够传播信息、普及知识,也能够反映民意、开展监督,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程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为促进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在社会价值观的立场上,新闻绝对不能缺位。正是在不断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新闻逐步获得了自身的影响力。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作品中,都清楚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请看通讯作品《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

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

付海厚

打了两三个月的工,却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没有油了,蜂窝煤也快烧完了,四位农民工每人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馍。

更要命的是,王营村那家馍店向他们赊了25元钱的馍后,告诉他们:不清账,就不能再赊馍吃了。现在,掏遍四人所有的口袋,摆到桌子上一数,只有6元1分钱。看着案板上仅剩的一棵大白菜,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老板欠工资不见踪影

1月17日,来自湖南岳阳的刘先仿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称他们4人在一家铸造厂打工,但老板拖欠他们共计5780元工资后不见了踪影。1月18日上午,执法人员来到这家工厂。厂内停着几辆自卸车,四名衣着单薄的工人伫立在风雪中,瑟瑟发抖。

据介绍,刘先仿等4人分别于去年的10月5日、11月8日和11月25日到该厂打工,可自去年12月5日起,老板就未发过工资。“要了不知多少次了,一分钱也没要到。”这位老板1月16日中午曾信誓旦旦地对工人承诺第二天发工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连电话也不接。

因找不到该老板,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无法送达法律文书,执法手段无从施展。目前,执法人员正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以期尽快解决此事。

农民工坚守做人原则

“这个老板,太不地道!”刘先仿说。刘先仿本来在卧龙乡十二里河街的一家钢厂烧“中瓶炉”(把铁屑熔化成铁水),一个月能拿2700元工资。有一天,这位老板找到刘先仿,求他帮助渡过难关。原来这位老板在车站南路办了一家铸造厂,当时厂内的烧炉工回家收麦子了,又请不到其他的炉工,工厂因此停了产。讲义气的刘先仿听说老板有难,二话没说就投奔了过来。

“我放弃那么高的工资去帮他,结果却被搞得走投无路!”刘先仿气愤地说。

其实,只要刘先仿他们“动一动脑筋”,也不是无路可走——原来,厂区仍有一些化铁水用的铁屑,大概能卖两三千元;半成品的汽车压盘整齐地码在那儿,若当废品可卖9000元,若当半成品可卖20000元。另外还有8辆“解放”牌自卸车存放在院内。

但刘先仿说,虽然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也要照看好这些物资。

今年47岁的刘先仿是湖南岳阳人,家里生活很困难,因此,他的儿子刘敏也在这里打工。刘先仿的妻子早几年得了白血病,总共花了6万元,花掉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3000多元债。

四人中最年轻的是30岁的张海龙,河南南阳邓县元庄乡张井村人。张海龙患中风的父亲76岁,无劳动能力,有一个小女儿11个月大了,一家人靠他打工挣钱糊口。可从去年10月5日到这儿打工,至今一分钱也没拿到,张海龙因此不敢给家里打电话,“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咋样。”张海龙低着头说。

50岁的李三海,是看门的,湖北襄阳黄集镇人,从去年11月25日来厂里干到现在,不但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一次老板招待客人时还向他借了200元。

尽管身无分文,但这四位农民工却认真看管着厂区存放的物资。他们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做人要厚道,这是原则!”

(刊于2006年1月24日《工人日报》)

重大典型人物的时代内涵,凭借典型人物的显著性,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小人物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则容易被人忽视。《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通过对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所作所为的深层把握,表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的诚信坚守和令人尊敬的义利取向。角度选择新颖,以小见大,承载了社会和时代的核心价值。

四位农民工打工数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但守着欠薪逃逸老板留下的物资,他们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做人要厚道,这是原则!”展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思想光芒,鲜明而深刻地弘扬了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普通的农民工因其言行的真实和现实的崇高而形象、而丰满、感人至深。

报道引领着人们走进了四位经济困顿但精神富有的“憨厚”农民工的心灵世界,坚守原则的农民工与不见踪影的欠薪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值得人们品味、深思。在社会舆论有关农民工“素质低”论调不时出现的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及这篇报道尤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