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二、语言是否富有活力

字体:16+-

我们一般把华丽辞藻和夸张、灵动、跳跃的文字看做是文学语言,特别强调新闻表达的是信息,语言只是表意的符号,不必过于强调和突出,只有要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易懂就行了。如果有足够的语言修养,平易浅近便是一种写作中难得的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如果语言的修养不充分,平易浅近有时候就会流于僵硬、呆板、粗陋。了无新意,也不见生机与活力。

要分析语言是否具有活力,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首先,查看是否堆积了太多的套话。套话是指一些约定俗成的现有话语,总是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它们原本的含义日渐丧失,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宽泛性的笼统概念。比如古人在相互分别之后,喜好在书信中或者重逢后说一句:“别来无恙乎?”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问候,并不是真的打听对方有没有患病。如果真是这样,不仅问候的善意全失,而且还有唐突与冒犯的意味。现在人见面则喜欢问:“吃了吗?”这话也没有了字面上的表意功能,变成了纯粹的问候语。因为说话者并不真正关心对方是否用过餐,如果另一方说还没有吃饭,他并没有请吃饭的意思。

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使用客套话,充分发挥出了套话的现实功能,也显示了说话者的社会阅历。但是,在新闻作品篇幅有限,也就是说在引起受众注意力的机会极为稀罕的情况下,还让大量的套话充斥其间,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它既是对有限的新闻资源的挥霍与浪费,也是对受众接受耐心的极大折磨。但是,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不胜枚举。有网友还对此进行了概括,下面是其中概括的部分内容:

会议总是隆重的,闭幕总是胜利的。

决议总是通过的,路线总是正确的。

班子总是团结的,决策总是英明的。

讲话总是重要的,鼓掌总是热烈的。

领导总是重视的,看望总是亲切的。

领导总是微笑的,接见总是亲自的。

事情总是瞩目的,人心总是振奋的。

问题总是解决的,群众总是满意的。

调研总是深入的,贯彻总是彻底的。

理论总是高屋建瓴的,政策总是鼓舞人心的。

设计总是合理的,技术总是先进的。

论证总是专家的,检测总是严格的。

运行总是可靠的,系统总是安全的。

进展总是顺利的,竣工总是提前的。

工作总是扎实的,效率总是显著的。

利润总是丰厚的,利税总是较高的。

完成总是圆满的,成就总是巨大的。

任务总是超额的,形势总是大好的。

或许不难挑出这种概括有言过其实的地方,但是它揭示出现实的新闻实务界存在着套话频出的现象,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在进行中外新闻比较的时候,经常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差异。不过在新闻作品中堆积套话的现象,中外有些相同之处。美联社的新闻编辑雷内·卡彭在自己的书中说过:“我们是被累赘不堪的语言包围着,政府把空空洞洞的官腔灌输到社会上来,各种公共机构、公司总部、专业部门和社会科学部门,全都为行话的泛滥大卖力气。新闻记者由于职业关系,不得不同这种使人闷得透不过气来的用语打交道。他们的本职原该把这一切改变为平易的用语,可惜他们自己也染上了爱说唠叨话的坏毛病,因而了丢掉了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优美性。”[12]

判断新闻语言是否富有活力的第二个办法是,看看它是否具有时代感。一种鲜活的语言,一定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不是说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整体上出现更新换代的变化,而是说时代的流逝,在语言上也会有明显的感应。具体说就是有些语言会被淘汰,有些新鲜的语言会加入。这已经是被语言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在20世纪80年代,“彩电”还是一个在很小范围使用的新词。据介绍,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撰文批评使用这个词语的报纸,他斥责道:“莫名其妙,电还有彩色的吗?”现在看来,这位使用语言创作的作家,对语言的变化缺乏达观的眼光。

在新闻评析时注重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其理由不止一个。从语言使用本身来说,因为使用的时间太长,频率过高,那些过于陈旧的语言的表达的张力与弹性渐渐减弱,其表现力自然也随之消失殆尽。所以,一些有更高追求的人创新语言途径,不断启用那些新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我国唐朝的散文家韩愈在语言运用上,反对模拟,强调创新,对古人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尤其是明确提出了“陈言务去”的主张。无独有偶,西方的“陌生化”理论也非常强调语言使用的新颖性与独特性。该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陈言务去与“陌生化”理论,针对的是文学写作,是文学写作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新闻写作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位置刊发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报道近年来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所取得的多方面成绩。接下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读者们或许不记得报道的内容,但是真真切切地记住了标题中的“给力”一词;或者说大家因为“给力”一词,而了解了该报道的内容。该文刊发以后,立即引发了空前的反响。截至11日晚上8点,仅在新浪微博转帖量就多达1800条,评论近千条。大量的新闻媒体以这条新闻为新闻,广泛传播。如《法制晚报》与《新华日报》分别在11月12日刊登了《“给力”入标题 读者记得牢》、《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起网民强烈反响》。而且,该词很快就以井喷态势风靡各类新闻媒体,以致有网民称之为“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下面列出的是在几天之内,在新闻标题中积极跟进的部分事例。

11月12日的《成都商报》02版:《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11月12日的《南京晨报》01版:《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11月12日的《江苏法制报》01版:《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

11月13日的《青年报》04版:《校长亲荐小白菜 学生感叹:很给力》;

11月13日的《东亚经贸》新闻01版:《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

11月14日的《都市快报》02版:《老板都很给力》;

11月14日的《扬州晚报》B8版:《引渤入疆:真给力?假消息?》;

11月14日的《合肥日报》03版:《中国体育舞蹈很“给力”》。

以上种种的事实证明,对于“给力”一词登堂入室,正式进入主流媒体,社会上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表示肯定的。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新奇、异样的词语都可以被接纳到新闻作品中去。据介绍,“给力”是网络上的“cucn201配音组合”给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配音时的发明。在其中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所谓终点只是一面写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孙悟空便对唐僧抱怨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对“给力”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恰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时的情绪,“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开始大面积流传。不过,无论如何热闹,在这个时候“给力”的传播范围仍旧有限。它的通行无阻、大行其道,当然是在出现于《人民日报》的标题上之后。《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的作者是江苏分社的记者赵京安,但是这个关键性的标题并非出自于她之手。她的原稿标题是《“文化强省”看江苏》,文中并没有出现“给力”。现在的这个标题是人民日报总编部的几个年轻编辑改定的。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巧妙并且成功使用“给力”的经验。“给力”为什么出自于几个年轻编辑之手,而不是资深的记者与编辑?这是因为这几个年轻的编辑对网络语言非常敏感与熟稔,他们清楚“给力”一词在网络世界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他们又是供职于最权威的党报,清楚语言使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有了这两点的结合,才成就了新闻报道的这个语言运用的成功案例。它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有注重语言的时代特性,充分调动其表现活力与张力。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并非唯新是从,还要估量它们是否与时代合拍,是否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