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二、结构是否符合媒体的特征

字体:16+-

可以说,不同类型媒体的新闻作品都注重对结构的要求,但具体的要求不尽一致。所以,在具体写作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结构作出不同的取舍,或者加以适应性的调整。以广播电台为例,广播媒体是诉诸受众听觉的,广播报道必须从受众的听觉出发,在安排组织材料时,应该把听觉规律原则贯彻在新闻的整体构思之中。具体来说,广播新闻是以有声语言来(包括现场音响)来传播信息的,它的特点是以事件的发生时间顺序为线索,没有选择的余地。给听众的收听感觉应该是:首尾连贯,一环紧扣一环,线索单纯、集中,来龙去脉清楚。这就决定了广播新闻应该尽量选择线性结构,也即前文所说的事件顺序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听众的接受习惯,并进而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无阻。

美联社记者丹尼斯·蒙哥马利的《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是一篇特色明显、传播甚广、影响较大的新闻作品。其内容如下:

美联社电 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

比如说,你想形容某种东西的价格便宜得近乎荒唐,可以说它“不值粪土”。可是,眼下土也并不便宜了。

负责修建六十四号州际公路的伊利诺斯公路局官员说,五年前每方土的价格是72美分,去年猛增到1美元30美分,上个月又增加到1美元55美分。

鸡饲料过去是便宜的同义语,但是它的价格在两年间翻了一番。每包100磅的鸡饲料——这足够把一只小鸡养大——现在价格9美元半,这比一只鸡的价钱还要贵7美元。

美国有句成语:“不值一张大陆币。”

大陆会议发行了大量没有准备金的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结果这些货币的价值比用来印刷它们的纸张还要低。但由于通货膨胀,一张保存完好的1776年发行的大陆币最近两年从15美元上涨到40美元。

讲到印刷纸,好,就拿你手里的标准新闻纸来说吧,现在的价钱是每100磅11美元,而在15个月以前是8美元50美分。

要是你为了每一件事生了气,你可能这样说:“用炸弹把他妈的崩了。”去年以来,不同级别的炸药的价钱上涨了22%—40%。现在每磅炸药价值2美元3美分,比一年前贵了68美分。

最后还有一句殖民主义者带来的土话:“还不如小炉匠的骂人话值钱。”现在小炉匠几乎绝迹了。不过,在森特雷利亚有一个——他每干一小时的活,收费8美元。每当这位小炉匠以充满感情的声调骂一句——比如说,他不慎用锤子砸了自己的手指,骂了15秒钟,那么,你就得为这句骂人的话支付2美分半。

它使用的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其中的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自然段,相互之间没有语义承接,它们是并列的关系,都直接与第1自然段呼应。这样的作品适合在报刊上发表,因为报刊是平面媒体,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一次性将全文完整呈现出来。因而,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可以依循着原文的顺序,也可以跳跃,可以反复。所以,上下段落之间文脉不贯通,对与报刊的读者影响不太。很显然,这篇新闻作品不便在广播中播发,因为其结构上的特点会对受众的收听造成极大的障碍。

思考与练习

1.新闻作品评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评析?

2.不同媒体类型新闻作品的评析角度,是否有所不同?请举例说明。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9页。

[3] 《关于印发〈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通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文件,记协发〔2010〕9号。

[4] 张默:《新闻采访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5] 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6] 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7] [美]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8]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86页。

[9] 陈信凌等:《媒介批评的一种特殊范式》,载《中国编辑》,2010年第1期。

[10] 李逸鹏:《“心律”能衰竭吗》,载《咬文嚼字》,2008年第2期。

[11] 张兆前:《袁隆平没说“筋米”“鲜米”》,载《咬文嚼字》,2008年第4期。

[12] 转引自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13] 陈先:《消息不像消息了》,载《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