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第二节 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结构

字体:16+-

任何一种职业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来做支撑,知识背景是否宽泛,对能否正常履行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于新闻评析者而言,宽泛的知识背景将有助于评析者正确感受新闻作品,准确指出作品的思想性、指导性,同时又不局限于一孔之见,而是把各学派的观点有机结合,把新闻理论研究成果与新闻现象紧密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新闻作品。

虽然新闻评析不可能在一个新闻评析实践中将其所有的知识积累表现出来,但其知识范围的宽窄,知识积累的多寡,将对新闻评析的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懂得的知识越多越好。新闻评析者亦是如此。由于评析对象的多元和丰富,新闻能力越强,评析各个方面的新闻作品时就会言之有物,得心应手。

渊博的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写出丰富多彩、生动引人的评析。

除了掌握和自己的业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评析工作者还要博览群书,广为涉猎,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尽可能多懂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新的学科知识不断增加,我们都应当抓紧学习和涉猎。新鲜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能帮助我们突破某些旧的思想方法的束缚,发挥创造性。

在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的同时,新闻评析者还应该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有较为深刻的研究,这样才能在评析某一方面新闻作品时,作出更加深入,独到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些知识既可以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获得,也可以通过阅读、讨论、交谈等多种方式获得,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识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

请先看一篇新闻作品,并尝试评析。

实体经济偏冷应予更多关心[1]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都在验证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想让实体经济热,却热不上去;想让资产价格平稳,却稳不下来。

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经济运行数据。CPI和PPI仍旧保持双双为负,其中CPI同比下降1.8%,PPI同比下降8.2%。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9.4%,前7个月累计贸易顺差1074.9亿美元,同比减少12.4%。与此同时,中国70个大中城市7月房价同比上涨1.0%。今年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已连续五个月上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资产价格(如房价)上涨势头依旧不减,在天量流动性的支撑下,尽管房价泡沫显现,却仍坚挺;另一方面,从PPI、贸易顺差等数据的同比下降,结合一些微观领域的现实情况(如商业地产租金的下降),均可看出,实体经济领域的寒意,远未去除。“实体滞”与“资产胀”的并存,仍是我们正在面对的一个真切现实。关于这一点,在以往的数篇社论中,我们曾不断提及。

在种种枯燥的经济数据背后,是生动鲜活的经济现实。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已经呈现复苏迹象,回暖信号开始明显,全年经济增长“保8”目标已经具备了坚实基础。但是,复苏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主要还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此前我们已经知道,投资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达6.2%。

“实体滞”与“资产胀”并存,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从制造业的情况看,多数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且过剩产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消化。而在中央为保经济增长,一再定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具体的经济实践往往容易突破“适度”的束缚,商业银行贷款迅速扩张。天量资金没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当中,而是大量涌入楼市与股市。股市前一段时间的表现,已经呈现出“疯狂”的意味,而楼市住宅价格的一路攀升,则更是让人扼腕惊叹。

正如我们此前已经谈到过的:如果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那么泡沫的破灭将是必然的结果。而这种虚高的资产泡沫的破灭,又将在经济复苏的下半场再次重创实体经济。一个经济体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建设高效率的金融资本市场,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国民经济的根本基础,还在于实体经济的繁荣与健康。

对于实体经济的偏冷,是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制造业较为困难的处境,也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而这样一种经济困局的形成,并非单单某一个政策作用的结果,而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产物。如同货币政策部门对于货币政策力度的把握,需要左右平衡,难免吃力,提振实体经济,亦有相当的难度。究其原因,是在这个并不孤立的经济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的体制与环境等多种因素。

为了拯救实体经济,自全球金融危机恶化以来,中央已经连续运用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产业振兴规划等手段,力挽狂澜。当前中国经济的回暖,也正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发生作用的成果。但是,应该看到,当下“实体滞”与“资产胀”问题的凸显,也意味着现实经济领域还有很多难题待解,光靠政府放松银根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从大的逻辑来说,解决当今中国经济中的种种难题,最终都要落实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体制改革等核心命题上。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之上,眼下的任务,恐怕是要确保资金有效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能总在资产领域打转;要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打破行政垄断,取消审批机制,减轻税负等;要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不能让投机主义过多地侵蚀财富的创造者;要通过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以需求带动供给。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时代,这是现实,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改变的趋势。显然,当前实体经济偏冷,也与进入高成本时代不无关系。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当中,实业家们(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面对的是更具挑战性的创业、经营环境。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更是需要给众多的企业松绑,深化改革,为有抱负的才俊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激发当前亟须弘扬的企业家精神。而从根本上说,在一个高成本的时代里,必须依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才能够缓解和面对因为成本不断上升产生的矛盾与压力。

无疑,上述作品的关键词就是“实体经济”。如果不知道“实体经济”[2]这个概念的含义,是难以把握这篇新闻评论的特殊价值的。

下面这篇作品的专业色彩更为浓厚,若要展开评析,不但需要知晓新闻采写理论,还要学习储备A股、H股、IPO[3]、红筹[4]、过会、主板、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中小板、溢价等股票证券专业知识不可。

IPO放缓成主基调 证监会只审不发

记者黄利明、苏博

7月10日,欲募资426亿元的中国建筑IPO已过会一月有余,依然翘首等待发行批文。而这期间,A股一度暴跌23.4%。

不过,自3月至今,还有成渝高速、光大证券、南车股份等24家IPO过会公司有着与中国建筑一样的命运。

参与中国建筑IPO发行的人士表示,其实这几家公司的情况都差不多,在手续上都已齐备,需要证监会领导签字的都已签发,现在就等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后签发。

知情人士透露,其实证监会内部对是否发中国建筑等大型主板IPO依然有分歧。

一种声音认为一、二级市场是分开的,一级市场的发行对二级市场股价冲击不大,可以发行;另一种声音认为现今阶段股市首要任务是维稳,A股持续低迷甚至不断下行的情况下强行发行,对二级市场会形成较大冲击,不利于稳定,因此步步收紧主板IPO,放缓发行节奏;最为激进的声音则认为应该暂停主板IPO的发行。

“第二种放缓发行节奏的思路成为主导,证监会着力在维护市场的稳定,特别是这轮反弹过来,显得有些脆弱,监管层更是不想打击来之不易提升的投资者信心。因此这些大型IPO可能继续延期,甚至有大部分将延至奥运之后。”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监管层有可能面临的尴尬是,要维护市场稳定并不对这轮维稳行情打压,这些大盘IPO很有可能延期至奥运之后;但奥运之后的行情却被普遍认为将重新陷入低迷,大型IPO发行将依然面临挑战。

“现在是不管主板还是中小板,总体都慢,现在只有静候通知,甚至担心中国建筑延期到奥运之后!”参与中国建筑项目的人士表示。

6月下旬,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公开表示,将合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有序调节融资节奏。这也成为IPO难以成行的最新高层解读。

随着上半年新股上市溢价幅度的步步走低,6月份大洋电机的破发给IPO市场笼罩了一层阴影。

同时,今年上半年,A股IPO募资总额为89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41%;沪市完成4宗IPO,融资总额668亿元,去年同期则为12宗,IPO融资1411亿元。

发行节奏趋紧之下,今年IPO过会的通过率也在降低,否决率高达30%左右,较往年高出一倍。

曾担任两届发审委委员的普华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指出,这主要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下滑等因素,这些公司的治理结构、可持续研发能力还有盈利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否决率更高。

普华永道预测2008年中国内地IPO融资额将达到2500亿元,将比去年全年4771亿元下滑47.6%。

封和平表示,预期下半年大型企业H股回归和红筹回归不会发生,一是因为市场低迷募资有限导致自身动力不足,二是这些红筹如电信业的重组将从技术上延期其回归计划。

一位投行人士透露,下半年在主板上市进展顺利且可能性比较大的有光大银行(募资规模约100亿—200亿元)、西部证券、陕西鼓风机(集团)等。

(刊于《经济观察报》2008年7月14日第21版)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我这样知识不够渊博的人,是不是就不能进行新闻作品评析?”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看懂、听懂新闻作品,就能评析新闻作品。不过,知识、资讯积累的不同,的确会对新闻作品评析产生影响。

一个新闻评析工作者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要他兴趣广泛,勤于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评析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就能把新闻作品评析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