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第三节 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洞察力

字体:16+-

《尚书·毕命》中说:“道洽政治,泽润生民。”[5]孙中山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列宁说:“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

新闻与政治向来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是一个敏感的领域,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新闻评析者,政治触角、嗅觉也应该非常敏锐。

一篇新闻稿的好坏,如果光从字面上去判断,可能会觉得毫无值得称道之处。但是,如果评析者明了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也许会有另一种发现。

请先看下面的例子: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新华社北京1978年11月15日电 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举行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宣布,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

会上宣布: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新华社的这篇电讯稿1978年11月16日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采用,在头版头条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则电讯稿,本来是在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报道中的一段话,在当时中央对这件事情还没有公开明确的说法的时候,新华社单独摘出来发电讯稿,在舆论上推动了天安门事件的彻底平反。

在这篇报道刚刚发表时,当时的人们很清楚该稿件的重大政治价值——此前,都是认定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天安门事件为反革命事件,一些人因此蒙受政治迫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的评析者可能就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分析,难免会忽视其传播价值。

即便是评析刚刚发表的新闻报道,那些不关心政治、不了解政治的人们也未必能从政治角度看出稿件的特殊价值。

问题在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有时在稿件中只字未提。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作品评析者,就应当关注时事,关心政治,以便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政治敏感,从而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透新闻作品的政治意义,从而对新闻作品作出到位的判断和分析。

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因为在政治上有其特殊的价值。

新闻评析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向受众说明评析者对新闻作品的看法,帮助受众认识、理解、感受作品,阐释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内容。

具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新闻评析者能够“一触即发”,在众多的新闻作品中发现最具评析价值的线索,不让其轻易溜走;能够“慧眼识珠”,准确鉴别同类新闻作品中最特色的报道;能够“以小见大”,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中挖掘出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作品;能够“落叶知秋”,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做出某些科学预见。

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主要指的是新闻评析工作者必须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联想能力和调整认知角度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特异功能”,新闻学者漫切尔把它称为第六感官。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一切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新闻评析者迅速选准评析角度、确立评析重点的内在功底。

在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发展的今天,新闻评析者每天面对的各类新闻作品难以计数,如何从中发现并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与时代脉搏跳动连接最紧的新闻作品,如何从新闻作品中发现最具价值、最能产生社会影响的评析点尤为重要。新闻敏感是一种天生的东西,并非一时一日就能具备,也不是光靠书本知识就能得到,书本知识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评析者本身要注重实践,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向社会学习,向各阶层人士学习,在实践中磨炼,不断提高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做到勤学、多问、多听、多看,善于思考。

历练新闻敏感,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新闻评析者要从政治角度观察问题,培养发现事物内涵的能力。新闻评析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从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出发,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

所以,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问题,新闻评析者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捕捉。这样,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辨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这样,新闻评析者所写的评析才能摸准时代脉搏,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其次,新闻评析者要从分析、甄别事物学起,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敏感也是一种“顿然觉悟”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偶然”其实就是一种“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应对?这就需要评析者有消化和储存的能力。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的“新闻敏感点”,如果某一点忽然触及一些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便会有灵感迸发,然后产生联想,运用到新闻评析写作中。

最后,新闻评析者要从广泛积累知识做起,历练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来自新闻实践,但是并不因为评析者有一定的新闻实践,就自然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它需要评析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总结积累。

简单地说,就是要广泛积累知识,深刻分析,了解形势,全面熟悉各方面情况;努力学习成功评析者的新闻业务经验,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追踪和规律性的探索。这是新闻评析者提高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

总之,新闻敏感来自新闻评析者的理论修养、政策学习和业务实践,是新闻评析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思考与练习

1.你是否已经达到本章所谈素养要求?如果没有,哪些方面没有达到,计划如何缩小或消除这些差距?

2.请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或中国知网寻找新闻作品评析文章,分析评析者应该具备的素养(不必拘泥于本章所谈内容)。

[1] 汪晓波:《实体经济偏冷应予更多关心》,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8月12日A2版。

[2]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一种实际产品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实体经济相对的“虚拟经济”,则是虚拟产品经济,主要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

[3] 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

[4] 红筹股,是指最大控股权直接或间接隶属于中国内地有关部门或企业,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所发行的股份。即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由于人们形容中国是红色中国,而她的国旗又是五星红旗,因此把与中国相联系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称为红筹股。这是一种形象的叫法。

[5]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正确了,政治也就治理得非常好了。恩泽散播到民间了,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了。这里政治不是现在政治的用法,政,可比拟现在政治的意思,治,与天下大治的治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