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一:
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
孙秀岭
最近,有个“弯道超越”词汇很时新,诸如“正是弯道超越时”、“超越常在弯道处”等等,常见诸媒体。
“弯道超越”,原本是赛车上的一个术语,指参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有人认为,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处在了“弯道”上,此时正是跨越发展、超越对手的良机。应当说,经济发展上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重新布局、企业重新洗牌,新机遇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以“弯道超越”比喻危中之机,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功效。但算算如下几笔账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说法也只能算是一种比喻。
成本消耗账。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会弯道超越,他们知道弯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赛车选手敢于弯道超越,很大程度因为这本是“烧钱运动”,可以不计后果地“透支”。不过,经济发展是一项长远事业,毕竟不是短暂的赛车。在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市场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在正常发展都遇到巨大挑战时,超常规发展就得付出更大成本、更多代价。那些以超越的名义乱砸钱、乱铺摊子的作为,那种为一时超越让资源能源难以承受的急功近利做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歪道超越”。
安全风险账。赛车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弯道超越,也常目睹弯道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换言之,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常在弯道处。“弯道处要敢于踩油门”,被一些人喻为超越发展之宝典。其实,赛车手进入弯道的第一个动作是踩刹车而非踩油门。好的赛车手,在进入弯道前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若遇到了弯道就急着去超车,不翻车才怪。经济发展的弯道,比赛车场上的弯道更为复杂,充满着变数。弯道之处,最需要实事求是,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讲方法、重技巧,量力而行,否则一旦用力过猛,很有可能事与愿违,“半路抛锚甚至翻车”。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弯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对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危机之中,“赶超机遇”的确存在,但能拿到“好牌”的,往往是具有技术领先等优势的企业和地方,而那些落后生产力,受到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你开的是拖拉机,别人开的是小汽车,你最该做的是转型换代、积蓄能量”——有经济学家为热火朝天的“弯道超越”泼“冷水”、提建议,不无道理。
细细想来,不是所有的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也不是所有的“车手”都可以做到安全超越。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有机遇也有险情,能“成”也能“败”,绝不是按照主观意愿想超越就能超越的,要实现“弯道超越”,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气,保持冷静头脑,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一些该算清楚的账算明白、算到位。
(《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4版)
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道理
刘保全
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不过,评论中所摆的事实,通常是高度浓缩了的有趣的微型故事。这种故事的范围广,概念大,可以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街谈巷议,还可以是历史典故,等等。简而言之,凡是值得拿来在评论中议论一番的事儿,都可以看作是故事。因此,要写评论,首先得学会搜集故事;要写出精彩的评论,首先得善于选用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故事精彩,成功就有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由此,故事在评论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精彩吸引人的呢?总的要求应该是富有感染力,让人喜欢听、喜欢看的。具体一点来说,一是这个故事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具有爆炸性,在一地、数地乃至全国能产生强烈反响,能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媒体可以纷纷报道的。二是这个故事具有典型性。比如某件事做得十分完美,让人很崇敬,很赞赏,或者走了极端,在同类事情中特别具有代表性。三是很奇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这篇获奖评论中所讲的汽车比赛中的“弯道超越”的故事,就讲得精彩吸引人。如文中写的:
△最近,有个“弯道超越”词汇很时新,诸如“正是弯道超越时”、“超越常在弯道处”等等,常见诸媒体。
△成本消耗账。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会弯道超越,他们知道弯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赛车选手敢于弯道超越,很大程度因为这本是“烧钱运动”,可以不计后果地“透支”。
△安全风险账。赛车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弯道超越,也常目睹弯道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换言之,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常在弯道处。“弯道处要敢于踩油门”,被一些人喻为超越发展之宝典。其实,赛车手进入弯道的第一个动作是踩刹车而非踩油门。好的赛车手,在进入弯道前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若遇到了弯道就急着去超车,不翻车才怪。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弯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对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
以上讲的“弯道超越”的故事,就很精彩,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精彩吸引人的故事何处来?从获奖者谈的体会来看,主要靠在平时的生活中和深入实际采访中,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得来。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这篇作品的作者,在一些企业和主管部门调研中看到,不少地方在金融危机中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投资增长去“超越”,这其中充满着风险。作者借由平时观看汽车比赛时看到的“弯道超越”的说法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形象对比,充分论证了增长不等于超越,只有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前行,才能在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中有所作为。这样的评论,自然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青睐。
二是见解精辟有指导作用。评论中讲故事是为了亮见解。这是评论同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在写作上的最大区别。可见,写评论就是通过讲述和评析一个故事来向读者发表和传递见解,使之从中受到警醒和启迪。因此,发表什么样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篇评论的优劣与成败。
什么样的见解才算精辟有指导作用的呢?从这篇获奖作品来看,至少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见解独特,即别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说不出;二是分析深刻,即别人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讲不透。两者相辅相成。“独特”更为重要。这篇评论作品,让人既看到“超越”的积极功效,也看到了其负面政策效应,认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把握后危机时期发展主动权,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其见解无疑是精辟独特的,有指导作用的,它讲出了别人说不出、讲不透的话。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作品见报后,山东省经贸委等部门负责人专门找到作者,认为文章观点对完善应对危机策略具有重要建设性意义;文章被国内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并获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精辟独特的见解从哪里来?无数评论精品的成功经验表明,主要依赖于作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这就需要评论作者在这些方面勤下功夫,多下功夫,下真功夫、硬功夫。
三是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让读者“享受”思想这一抽象过程,不能或缺优美的文字、形象的表达。什么样的文字才是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精练简洁。通篇没有多余的字。二是要有文采。不是干巴枯燥地讲述故事,不是说教式发表见解,而是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文采。这篇作品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好的。
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文字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靠平时积累,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逻辑、修辞知识,文学、历史、美学知识等,特别要注意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诗词宝库中汲取营养。同时,要重视多读评论,多写评论,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夯实语言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的评论佳作来。
(刊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2期)
作品二:
五星红旗永不落
周凡恺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歌者,古往今来,如过江之鲫。而能摁住时代脉搏,集民众之意,以山为骨,以河为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披肝沥胆地歌之舞之蹈之,且其创作,能够吐庶民之心声者,则宛若雪后彩虹,鲜矣!我不能说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个血管儿里流淌着炎黄血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听到这首歌,都会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雀跃。祖国是一盏不灭的灯,王莘给这盏灯加上了翅膀,让她飞起来,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大道或小径。
聂耳作《义勇军进行曲》,起于民族危亡;王莘成《歌唱祖国》,责在民族复兴。同为大义,同为表达民众的心曲,亦同为艺术的极地,可称之为姊妹,一首成为《国歌》,另一首则是《国歌》之外最洪亮的民族之声。
小女十六岁出国,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学三年。她曾跟我讲过,每至中国的传统节日或国庆,留学生们都要举行仪式,都要打出五星红旗,开始时高唱《国歌》,结束时唱的就是《歌唱祖国》。女儿说,那种场面以及给人的震撼,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一首歌教会了你什么是祖国,这是艺术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内心的力量。
逝者长已矣。
人虽走,歌犹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天津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8版)
一篇短而精、鲜而活的评论佳作
刘保全
一篇好的评论,必须能够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角度,提出新观点,产生好影响。其中最佳的效果,就是使人看了文章之后,能够拍案叫绝,能够恍然大悟,能够茅塞顿开,能够如梦初醒。刊登在2007年10月16日《天津日报》上的《五星红旗永不落》一文,就有这样的奇效。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该文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各大网络纷纷转载,许多读者认为,这篇评论以极短的文字(615字),表达了对《歌唱祖国》作曲者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难能可贵。它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三等奖,也是情理中之事。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两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是深入采访成就评论高度。脚板底下出新闻,是新闻人的共识。但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许多报社的评论员基本上是依靠记者采写的现成新闻坐在办公室里写评论,因此有“配”评论之说,评论常处在附属地位。而评论写作的实践证明,评论的作者也可以深入现场采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形成评论话题,提出有价值的“独家观点”,同样能写出评论精品。《五星红旗永不落》一文,就是一篇成功的范例。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五星红旗永不落》是在著名作曲家、《歌唱祖国》作者王莘逝世当天,记者深入采访,为配合消息和特写而写就这篇评论。王莘逝世当天,记者周凡恺便赶到王莘家中吊唁。此前记者就已经与王莘成为忘年之交,当天通过与其妻子和儿女的再次交流,同时给在海外留学的女儿打电话,并采访留学生们对《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情感经历,最后才写成这篇佳作。
二是注意文风,讲究可读性。无数评论写作实践证明,再好的观点,如果表述不好、没有人愿意看,同样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评论写作必须不断锤炼语言、改进文风,在准确立论的同时,更需要写出感情、写出气势、写出文采。评论是一种说理文章,但并不是说评论就不能带有感情。相反,对有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应该在字里行间带有饱满的感情。这篇评论在这方面是做得成功的。
如文中写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我不能说王莘的歌,唱到了地之垠,海之角。可每一个血管儿里流淌着炎黄血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听到这首歌,都会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雀跃。祖国是一盏不灭的灯,王莘给这盏灯加上了翅膀,让她飞起来,照亮了黯夜,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大道或小径。
小女十六岁出国,至今已在加拿大留学三年。她曾跟我讲过,每至中国的传统节日或国庆,留学生们都要举行仪式,都要打出五星红旗,开始时高唱《国歌》,结束时唱的就是《歌唱祖国》。女儿说,那种场面以及给人的震撼,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一首歌教会了你什么是祖国,这是艺术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内心的力量。
上述文中,先后出现5个“我”字,作者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以**澎湃的文笔,无论解读历史,还是联想当今,都把“五星红旗”和“祖国”放在首要位置,切入角度独特,文章虽短,却在第二天天津和国内各媒体所发表的问题评论中独树一帜,让人读来亲切、自然、感人。
(刊于《新闻三昧》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