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二、广播消息的构成

字体:16+-

下面以一篇录音报道为例,谈谈广播消息的基本格式。

贫困县歌咏比赛“穷扎势”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孙华林 郭家建

陕西台记者孙华林报道:元旦前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蒲城县,耗资数百万元,历时两个多月,举办“迎元旦万人歌咏比赛”,在当地引起强烈争议。

昨天比赛结束后,记者在蒲城县文化局、交通局、地税局、城关镇等10多个部门、乡镇暗访时,发现很多干部群众对这场比赛十分反感,说是“穷扎势”、“瞎摆阔”,一些部局长、乡镇长甚至在骂娘。

(录音)1.咱县上这次活动阵势大,一个队100多人的阵容,一人一身衣服,哪个队下来都得六七万元,有钱的单位住宾馆、发补助,弄了一河滩。全县下来四五百万以上。2.工资都发不出来,花几百万扎啥势?(录音完)

蒲城县文化局是这次比赛的承办单位,局长万少平是歌咏比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录音)不花钱不可能。统一服装怎么统一,各单位自己想办法。县上有文件,县上六大班子全部人都在那儿。(录音完)

早在10月15号,蒲城县委办、政府办就联合发文,对歌咏比赛作出详细安排。要求“通过比赛展示成就,歌唱县委县政府的求真务实精神”,“各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副科以上干部全部参加”,“必须有统一的服装”,“有各自的伴奏乐队”。

就这样,蒲城县县级各个部门和乡镇组成84支代表队,加班加点练唱歌,几个有钱的部门吃住在宾馆,还请来专业演员指导排练。经过预赛选拔程序,最后有25支代表队进入了12月27、28号举办的决赛,结果全都获奖,其中6支队伍获得一等奖。参赛部门的知情人估算,全县这次活动的费用,累计在三四百万元。

县水利局一位姓张的干部:

(录音)花了这么多钱,场面闹的这么大,不知道给谁脸上贴金哩。这钱都是花老百姓的辛苦钱。把这些钱真正用在老百姓的吃水上、生活上,或者田间渠道的管理上,要比这好的多。(录音完)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蒲城县财政赤字每年都在2000万元以上,目前县财政负债总额已超过5亿元。2003年,农民现金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达19.41万人,占农村人口26.8%,还有26万多人饮水困难,超过全县农村人口的40%,几十个村子至今没有通电、通车,教师、干部工资也保证不了。群众不明白,就这样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耗费巨资来搞万人歌咏比赛,这到底求的什么“真”、务的什么“实”?

这个作品属于广播消息不常见的类型,它是一个典型的批评性报道,而且还采用了暗访的手段。尽管如此,它还是符合消息的一般特征。其导语、主体、新闻背景、结尾等部分齐全,也包含着新闻基本要素。在写作上,符合消息的基本写作规范,即强调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与指导性。

除此之外,通过与报纸消息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广播消息在写作上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标题与介绍格

对于报纸消息来说,标题被称为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制作方法也非常的考究。一般在广播新闻节目中,我们很少听到播读广播消息的标题。记者在写稿的时候,为了方便新闻的编辑和审稿,常常会在广播消息前面加上标题,但一般不会播出。所以,广播消息的标题的重要性与报纸有所区别。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评奖的作品,给它配上标题,主要是为了评奖审评的方便。总而言之,广播消息对于标题的要求,没有报纸消息的要求严格。

在广播消息导语的后面,都会出现“请听记者某某发回的报道”,或者“请听记者某某采制的录音新闻”,这句介绍报道人姓名和新闻体裁的话,被称为“介绍格”。这在电视新闻当中,也能够听到。有的时候,介绍格也可以出现在消息的最末尾,如“以上是记者某某报道的”。

2.导语

消息的导语有硬导语与软导语之分。

硬导语指的是直接导语或概括式导语,直接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以及如何。[1]为了突出新闻价值,对于报刊新闻特别是事件性报道,一般都是直接在开头提炼出新闻的价值要素,读者通过看前面几句话就能明白整则新闻的大概意思。如果对此感兴趣就继续往下阅读,如果不感兴趣就直接跳跃,选择阅读其他的新闻。这种导语开门见山,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

软导语,又被称为延缓式导语。这种导语通常较长,并非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将信息稍微置后,先通过展示描写细节或是部分情节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然后再进行信息的传达。下面是一条消息的导语:

今天,成都火车站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集体进站的民工手持一张“大票”就可以上车。这是成都火车站为方便民工集体乘车采取的一项服务举措。

这是一则典型的软导语。它不像硬导语那样,一上来就介绍服务举措这个最重要的事实,而是先说“成都火车站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靠这个小悬念来吸引受众,然后再把最重要的信息推出来。

一般来说,就广播消息而言,硬导语与软导语都可兼用,具体情况要视新闻节目的自身定位、整体风格以及新闻内容而定。例如,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具权威性的广播节目,在全国新闻界和广大听众中享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播出的内容主要以时政新闻为主,政治色彩较为浓郁,在风格上比较严肃,因此里面的新闻基本都是采用硬导语。统一的导语风格,也有利于节目自身风格的形成。

此外,对于一些主题严肃的新闻,如时政类新闻,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也多采用硬导语;而接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逸事趣闻,如民生新闻则可以多用软导语。

但是,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从导语的性质与媒体的特性来说,延缓式的软导语是最适合广播新闻的。这类导语自然与平和的品性,可以增添作品的亲和力,与听众收听广播时伴随式的收听状态是十分契合的。

3.结构

对于报纸消息来说,大多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安排段落顺序,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最次要的放在消息的尾部。

倒金字塔结构,不仅有利于记者快速报道新闻,更是给受众的接受带来了方便。受众只要一看导语,就可以把握这则新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对于广播消息来说,倒金字塔结构可以使用。但是除此之外,非“倒金字塔结构”更适合广播的特性。

非“倒金字塔结构”在广播消息中,常见的有顺序式结构及螺丝钉式结构。

第一,顺叙式结构。

顺叙式结构的广播消息,往往没有导语,而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或者顺着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来组织新闻内容。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结束,消息也就收尾了。这种写法如同讲故事,开头比较一般,随着情节的步步推进,事件的**在后面出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温家宝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则广播消息的开头,没有导语对整个事件进行概括,而是直接出现场音响,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紧接着,记者也没有立即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新闻事件,而是用语言对前面的现场音响进行解释和说明。随着温家宝和村支书徐锦兵交谈的现场音响的陆续展示,这则消息才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原来是总理在对长水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考察。在新闻的最末尾,记者还借总理的话语,强调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重要意义。

像这样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就是顺序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非常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和思维特性。尤其当听众处于伴随式收听的状态下,这种方式更容易听众理解和记忆。

第二,螺丝钉式结构。

螺丝钉式结构,顾名思义,新闻的结构方式有如螺丝钉的形状一样:螺帽部分用来概括介绍全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事实,类似于倒金字塔最上面的那个部分。螺丝杆则是以顺序的方式展开具体的新闻事实。这种结构方式,既能在消息的开端一下子把重点信息传达给听众,也能在主体部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将信息具体展开,便于听众理解。下面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条广播消息:

历史性的握手

李涛 赵雪花 郭亮

【播音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两党最高领导人举行会晤,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请听中央台记者李涛、赵雪花、郭亮采制的特写:历史性的握手。

【现场杂音,压混】

【记者】2005年4月29号下午2点58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沿着红地毯,走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央,向等候在这里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

2点59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乘车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他走下车,拾阶而上,迈进向他敞开大门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迎候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微笑着,向连战伸出了手。

3点整,在海峡两岸中国人期盼已久的目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终于见面了,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掌声)

【胡锦涛】连主席你辛苦了,我也非常热情地欢迎你。

【记者】在如雨般的拍照声中,胡锦涛和连战互致问候。胡锦涛热情欢迎连战来访。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这是跨过了那道浅浅海峡的握手,这是穿超了半个多世纪纷纭历史的握手。

握手后,胡锦涛和连战表情轻松,并排走过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这是两党启动正式交往、面对现实、开创未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晤。

胡锦涛总书记首先致欢迎辞。(掌声)

【胡锦涛】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今天的会见是我们两党主要领导人历史性的会见。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当中的一件大事。从你们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我相信,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这次访问,以及我们两党的交流对话,已经给两岸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气息。(掌声)

【记者】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发表答谢,说:

【连战】我也很坦诚地来跟各位提到,那就是这一趟来的并不容易。我一再讲台北、北京,台北、南京距离不远,但是因为历史的辛酸,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所以我说,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当然,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我们过去曾经有过冲突,我们都知道这些历史的过程。但是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在此时此刻再来改变历史,但是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让我们把握当前,让我们共同来开创未来。(掌声)

这则消息于2005年4月29日播出,报道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它的导语部分非常简要地概括了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让听众对此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在主体部分,则采用了顺叙结构,按照这次见面的实际步骤,一环一环地加以描绘。既展现出了双方握手的完整过程,又没有忽略其中典型细节。

4.音响

除了语言之外,音响是广播报道新闻的另一个关键性元素。与报纸消息相比,广播消息最大的特点与优势,莫过于可以加入现场采制的音响。有了音响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整体感,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具体来说,广播消息中的音响具有以下三个作用:

首先,音响可以再现新闻现场。用音响再现新闻场景,可以充分体现出新闻的“贴近性”,拉近新闻现场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所以,这类音响是记者在采制广播新闻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可以用音响寻求事实依据,即用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音响来“说话”。这样的音响可以起到一般文字新闻所起不到的“依据”作用,从而使新闻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音响还可以增加广播新闻的信息含量。如在采访人物的时候,从音响中不仅能听到采访对象说话的内容,还能感知到说话者的口气、态度、方言等等。这就比文字新闻富含更多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