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广播消息评析示例

字体:16+-

作品一:

耗水大户“水疗城”竞相出现在缺水边城乌鲁木齐

李英君 赵萌 乌拉木 王颖 王宏

各位听众,今天(12月18日)上午12点30分,乌鲁木齐水务局在友好路图书馆举办了“我为节水出点子”的颁奖仪式。就在同一时刻,位于天山区昌乐园的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隆重开业,下面请听本台记者从两个现场发来的报道。

【出记者现场报道1】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记者赵萌,我现在在乌鲁木齐市国际友好图书城,(【现场音响扬起】欢迎大家参加由乌鲁木齐市水务局主办的“我为节水出点子”现场颁奖活动。)乌鲁木齐市水务局局长王魁梧在活动现场呼吁:

【出王魁梧局长的现场讲话】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城市,节约用水是我市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节水型城市。

【出记者现场报道2】各位听众,我是记者乌拉木,您现在听到的是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开业仪式。(【出现场音响】我宣布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剪彩仪式正式开始!今天前来参加庆典的市委领导有,市委副书记……):我现在采访的是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总经理潘军。

【出潘军音响】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现在投资已经超过了1.2亿,总营业面积是2万平方米,我们就是要打造水疗行业的这个航母级的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我们这个项目也是2005年市政府督办的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它也将成为我们天山区的一个形象的标志性的建筑。

据了解,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的开业只是乌鲁木齐大兴水疗洗浴娱乐场所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大大小小的水疗洗浴场所层出不穷,遍布大街小巷。

出租车司机王捍卫:

【出录音】你说现在乌鲁木齐这个水疗城呀,是泛滥成灾,乌鲁木齐随便走到哪条大街小巷都能瞧见它们的身影,这个水资源的浪费太厉害了。像友好路,一路上去像“大商洗浴”,再往下那又是一排子水疗。然后到阿勒泰路你再看,从阿勒泰路下桥头开始,一直走到木材厂,这一路大大小小,无数个。

乌鲁木齐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以来仅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兴建的水疗城、洗浴中心就达150多家,其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其他城市中也属罕见。一个大型水疗城平均每天耗水量相当于400个普通人家的用水量,而被称为离海洋最远城市的乌鲁木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近年来,城市生活用水连连告急,特别是今年夏天的缺水量由前些年的3万立方米上升到10万立方米。

乌鲁木齐市东后街居民王军:

【出录音】我们乌鲁木齐呢,城市用水越来越紧张,就拿东后街这个片区来说吧,这个地方一到夏天就开始限时、分段的供水,甚至有时候几天就没有水来,弄得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到处找水,甚至买些矿泉水,而且家里面都有大盆、大桶,就怕停水。【录音止】

一边是城市用水紧缺,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建设节水型社会;另一边耗水量巨大的豪华洗浴城纷纷上马。面对记者的疑问,前来参加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开业典礼的乌鲁木齐官员不置可否。

【出录音】这个……我说不好,我说不上这个。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2月18日播出)

听觉的“对比蒙太奇”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体,通常为方便听众收听,广播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采取常见的一事一报的方式。但在这篇广播报道中,表现得异乎寻常,在一个新闻作品中,先后对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中一个是乌鲁木齐市水务局主办的“我为节水出点子”现场颁奖活动现场,另一个是乌鲁木齐市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开业仪式。这边水务局局长在活动现场呼吁将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节水型城市,那边金海湾水疗餐饮广场总经理誓言打造水疗行业航母级的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两位记者,兵分两路,分别对两个活动进行现场报道。他们在简洁地介绍报道所在点后,就直接采录现场音响。这些音响将这一对矛盾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听众犹如身临其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现场氛围。

影视制作中有一个概念叫对比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镜头组合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不断叠加,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更丰富的含义,以表达某种思想和主题、情绪。广播节目虽然不能像影视节目一样,通过画面的剪辑来达到这种对比蒙太奇的效果,但却可以通过对声音进行一定的组合达到这种效果,《耗水大户“水疗城”竞相出现在缺水边城乌鲁木齐》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法,呈现出了这样的效果。两个并不相关的新闻事件,经过记者巧妙的制作与编排,不仅产生了联系,而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听着不仅不会觉得凌乱,反而感到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记者展示了这两件新闻事件之后,没有直接发表任何的评论。这当然是因为消息的职责只是客观报道,记者是不能在其中发表议论的。而事实上,采编者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叠加与对比,其实已经很清晰地表现出了他们的情感态度。这就是“对比蒙太奇”的报道形式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广播作品在音响运用方面,也颇有匠心。其前半部分对两个现场活动进行报道时,在衔接关口采用了压混的技术手法。相对于一般情况下,播完一段再播一段的处理手法,压混实际上起到了将两个事件并列起来的作用,传达出了两个事件共时性发展的效果。由此,其强烈的对比感在听众的视觉中立体地建构起来了。

作品二:

铜鼓县砍掉2亿元香菇产业 保住30万方天然阔叶林

张吉昌 刘崇智

铜鼓县今年减少八成香菇产量,保住近30万立方米天然阔叶林。请听江西电台记者张吉昌、刘崇智采写的录音报道:

【出现场口播】

又到香菇上市时,但记者在铜鼓县的赣西北香菇交易市场发现,这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内,难得见到香菇的影子。店主们告诉记者,一年前,这里的香菇交易还很红火。【出录音】

“以前规模大,很多人往这里送。当时我们就有12个保鲜库,装满了香菇,一个冻库一般装到2万斤。”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铜鼓县前些年依托林业资源兴起香菇产业。到2005年,全县香菇年产量突破1200万袋,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香菇产地,全县1/3的人口从事香菇及相关产业。铜鼓县农业办主任黄德业介绍说:【出录音】

“当时的产量达到了15000吨左右,销售香菇产值大概是2个亿左右。种了香菇的(每)户平(均)一年达到3000—5000元的纯收入。”

香菇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阔叶林。铜鼓县林业局总工程师谢新根算了一笔账,从取料、搭棚到灭菌、烘干,每生产1吨香菇要耗费20多立方米的阔叶林木。而天然阔叶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只占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阔叶林,照此下去,不出10年将消耗殆尽,严重威胁到生态安全。【出录音】

“香菇生产每年就消耗二、三十万个立方米的木材,个别地方甚至就成了一块荒山了。”

为改变菇兴林毁的局面,铜鼓县去年痛下决心,立誓三年内退出香菇产业。铜鼓县县长杨玉平对记者说:【出录音】

“毁了天然阔叶林将毁了铜鼓的绿色生态,也就等于毁了铜鼓的立县之本,更谈不上科学发展。”

仅仅一年时间,铜鼓县的香菇产量就下降了八成,保住近30万立方米天然阔叶林。

为帮助菇农寻找新的致富门路,铜鼓县科技局积极引导菇农转变食用菌生产模式,推广不消耗木材的草腐菌。带溪乡原香菇种植大户帅新兆改种巴西菇后,在市场上照样吃香。【出录音】

“稻草呀、玉米秆子都可以生产。上半年,巴西菇每亩的收入在1.3万元。”

而不断壮大的有机农业正接替香菇产业,成为铜鼓农民新的增收途径。铜鼓县绿色产业办主任帅明池对此信心十足:【出录音】

“我们的规划是,有机农田10万亩,茶叶5万亩。3年以后,肯定要达到这个香菇的人均增收的水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9月8日播出)

以远见卓识发现新闻

消息类的作品核心在于将具有报道价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所以,采编者在制作技巧上的发挥空间有限,作品的优劣与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新闻题材的捕捉与选择上。而在新闻题材捕捉与选择方面,记者要面临的主要两种情况。第一,他们面对的一些事件是显性的事件,一望便知是否值得报道。如洪灾、海啸、空难、车祸,以及飞船登月、卫星上天与重大的节庆、众所瞩目的赛事、会议,等等。在这里,记者比拼的是耳目与腿脚,也就是说需要的是信息的畅通,报道的快捷。第二,还有一类新闻题材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思索,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报道价值,很容易疏忽过去。这里需要的是头脑的思考力与判断力。上面的这篇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江西省铜鼓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该县为了振兴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一度确立了依托林业资源建立香菇产业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得到了切实的落实,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5年,全县香菇年产量突破1200万袋,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香菇产地。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决策是非常满意的。但是,就在一年之后,铜鼓县就主动放弃了香菇产业,“这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内,难得见到香菇的影子。”之所以忍痛割爱,是因为香菇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阔叶林,每生产1吨香菇要耗费20多立方米的阔叶林木。而天然阔叶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照此下去,不出10年,只占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阔叶林将被消耗殆尽,严重威胁到生态安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担忧,铜鼓县痛下决心,决定在三年内完全退出香菇产业。

可以看出,这个事件的核心要素是铜鼓县放弃香菇产业,时效性不强,甚至可以说很差。铜鼓县改弦更张,忍痛放弃香菇产业的时间还是在“去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将它与新闻事件相提并论的。但是,本节目的两个记者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看出了这里存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非同一般的新闻价值,并且以自己的作品对铜鼓县的选择表示了认可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