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的呈现要符合听知规律
主题是贯穿于一篇广播新闻专题作品始末的中心思想,是把各种具体材料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灵魂。一般来说,广播专题的主题要求不仅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且还要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广播主要是靠声音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因此在提炼广播新闻专题主题的时候,要尽量符合听众的听知规律。具体而言,其主题要高度集中,不能分散、游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于2007年10月20日播出的广播专题《永远歌唱祖国——追忆人民艺术家王莘》,就是一个主题表现的非常紧凑的作品。王莘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他于2007年10月15日在天津去世,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采访了王莘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普通听众,用生动的声音形象刻画出一位以“歌唱祖国、歌唱人民”为己任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广播作品用不同版本的《歌唱祖国》作为音响贯穿始终,在呈现和烘托主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为了要照顾不同层次听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广播新闻专题的主题还要单纯明朗,不能复杂隐晦,有时甚至不妨直接点拨出来。2007年11月29日,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闻专题节目《捡个老人当“妈”养》,作品讲述的是一位偏远山区的幼儿园教师将“捡”来的聋哑老人以亲妈相待的故事。在专题的最末尾,记者的这段话就是点题之笔:
古语说:“礼失而求诸野”,其实,真、善、美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只是缺乏发现,没有被激活和点燃。恰好,作为一名偏远山区的幼儿教师——张国富再次点燃了这把“火”。这“火”是文明之火,道德之后。火光熊熊,照耀着你我,温暖着世道人心。
这段话不仅点明了主题,而且激发了听众的联想,从而扩大了主题的意蕴。
2.谋篇布局的基本框架
广播新闻专题的谋篇布局,或者说结构,是其整体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确定好了作品的主题,接下来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是为其选择一个适当的结构,这是保证作品成功的关键方面。
大致归纳一下,广播新闻专题的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顺叙结构法。这是广播新闻专题最为常见的结构方式。所谓顺叙式,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种方法与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步,平铺直叙,简单明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流血》,便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方式。该作品完全按照时间流动的先后顺序展开,最明显的标志是其中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如“几月几号”、“中午”、“下午”、“夜幕降临”等,这是广播新闻专题一种比较典型的叙述方式。
第二,倒叙结构法。这也是广播专题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先讲故事(专题)的结尾,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从头讲起。由于篇幅与内容的不同,与广播消息相比较,广播专题在倒叙结构的使用上更没有顾虑,也更为常见。已经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些作品,如《离家百年,终回故里》《爱心编织的谎言》《珠峰日记》等,都是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第三,插叙结构法。它以顺叙法为结构安排的基础,但在其中会插入一些主要时间线之外的内容,插入的元素在编排上可以弥补时间线索比较单一的缺陷。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李英华采制的《邓大姐回故乡》,以邓颖超同志逝世后骨灰回归故乡天津和撒入海河这一事件发展顺序为新闻线索,其中穿插了她生前的许多片段,如回到南开中学、与天津天红服装厂女工的欢聚、罗云同志的回忆、邓颖超秘书的回忆等,这些插叙,极大地拓展了报道的空间,丰富了报道内容,为生动勾勒出邓颖超同志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和忠于党、热爱人民的可亲可敬丰满形象提供了空间与可能。
除了这些结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用来为广播专题搭建框架。如总分总结构法、双线结构法等。总体而言,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适当的结构方式可以增强广播新闻专题的可听性。
3.音响的采制与使用
音响效果是广播新闻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响选用得当有助于渲染气氛、揭示和深化主题。在许多优秀的广播新闻专题作品中,可以看到音响的运用精良、布局合理。下面将要评析的专题作品《4个小时的较量》就出现了不少的音响材料,还采用了大量的现场音效烘托气氛,这一切都使得节目极具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广播专题中,不同的音响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背景音响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不仅可以证实事件的真实性,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同时还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中,承担着叙事功能,如采访农村的一户人家,记者进了院子就能听到鸡飞狗叫的声音、猪吃食物的声音。进了校园,就能听到课堂内的书声琅琅,操场里的欢声笑语。这些音响或许与广播专题所要表现的中心对象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唤起听众对于这些特定场景的想象,弥补广播媒介不能直接展示画面的不足。
对于典型音响,广播专题更应充分调动。典型音响是出现在典型时间与地点中的音响,更重要的一点还表现在它们与报道的中心人物与事件直接相关。典型音响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增强作品的美感效果,而且可以在表现上起到画龙点睛、以少胜多的作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4年11月13日播发的广播专题《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把典型音响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该篇作品一开始就引入了巴勒斯坦国歌,接下来便使用飞机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呈现新闻环境中的典型化的声音效果,一幅宏大、隆重、悲痛的送葬场景通过这些音响真真切切地展示在听众眼前,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刻画人物、揭示心理时,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是各种媒体不同类型的体裁都会全力捕捉的。不过,在这里,不同的媒体获得的表现效果是不同的,而且还可以明确地说,这与记者的专业素养无关。因为报刊记者捕捉到了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以后,他们要用自己的文字来进行转换。尽管他们主观上极力追求转换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一些信息肯定会被损耗,比如,说话者的语调、语气等。而广播记者则不同,他们可以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作为关键性的音响,完整地录制下来,然后直接放置在作品的合适位置。长春电台的作品《棚户区回迁居民享受到集中供热》,其中涉及记者对长春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越冬供暖状况的访问情况:
棚户区居民刘树琴的家住在3号楼。推开房门,一股热气迎面而来。今年68岁的刘树琴曾在棚户区里居住了50年,如今能够回迁到这个小区里,住上了楼房,享受到24小时集中供热。她感到享福了。(出音响:晚上睡觉不用盖厚被,就盖薄被,可暖和了。孩子回家就穿线裤。)……她的儿子王书勋今年47岁,一出生就在棚户区里居住,如今和母亲一起居住在这处50m2的回迁房里。王树勋正在厅里看电视,听到供热的话题,他也要说几句。(出音响:差距很大。过去在棚户区是自己烧土暖气,又是劈柈子、烧煤,又是到室外倒脏水,挺费事。我们回迁以后都集中供热了,挺暖和,比在棚户区的时候省事多了,没有那些脏活了。)
在这里,记者通过两位棚户区居民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个性化语言,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棚户区居民回迁后住上温暖舒适的“三气”楼房的喜悦心情,也对作品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升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