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第五节 广播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

字体:16+-

一、广播系列报道的定义及发展

广播系列报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性体裁,它是指广播媒体围绕一个特定新闻主题或者一个新闻事件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式报道,作为一种组合性报道,一般都由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的作品构成。

系列报道这种报道形态首先出现在报刊中。有学者认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报纸就开始运用这一形式反映客观实际的重大发展变化。其具体的证据是:“瞿秋白于20年代初期,就运用这一形式系统地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的社会情况,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前后发表了50多篇报道,以后又撰写了《饿乡记程》和《赤都心史》两部纪实性著作。”随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和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实际上也是有计划采写、先在报刊上陆续发表而后结集出版的。而且这些报道所运用的体裁,大概都可以归入通讯的范围。”[3]

在更加严谨的眼光看来,《饿乡记程》《赤都心史》《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萍踪寄语》等,与这里的系列报道是存有较大距离的。它们的写作尺度显然更大,少了一些新闻写作常要受到的禁忌。像《饿乡记程》《赤都心史》,在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散文或者是报告文学研究的。不过,我们至少可以将它们视为具有系列报道性质的纪实性作品,或者说是系列报道的雏形。

对于国内广播最早出现的系列报道,有人认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2年连续播出的“新中国合作事业介绍”特别节目,以及1953年派驻鞍山钢铁公司的记者组采写的一组系列通讯,如《跑在事件前面的人——王崇伦》《孟泰仓库》等,但是曹璐与吴缦不同意这种意见,她们认为这里存在着对系列报道的误解;而现在可以确定的最早的广播系列报道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蒋孙万采制的《成功从何而来——胡晓平的故事》,该作品198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

在此后,系列报道由于其报道容量在报道重大选题上的特殊优势,被各地广播电台普遍采用,并且佳作也不断涌现。从规模与影响来说,《长江行》是一个空前的广播系列节目。其制作过程,可称是国内广播界跨省合作的成功范例。该系列有37组稿件,从万里长江第一镇攀枝花写到长江入海口上海。参加采写、播音、录音的共有来自川、鄂、湘、赣、皖、苏、沪七省市的84人,加上编辑和审稿人员,共有百余人投入到这项庞大的工作中。它从1987年2月湖北台发起动议开始,到七个电台先后播完,历时将近一年,广播的覆盖面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国土。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台都收到听众热情洋溢的来信,反映这样的报道“很有气魄,很感人”,“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如临其境”。[4]

200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穿越“三北”风沙源》,也是广播系列报道中的大手笔。针对我们沙漠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中央电台组织、调动了台内多个部门的力量参与其中。在采访的20多天里,东西两路近50名记者共行程26000公里,穿越五块沙漠四大沙地,途经10省区,持续播发了150余篇报道。形成了点面结合,立体化、多层次的报道格局,取得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