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采制,除了要遵循体裁自身的规律、要领之外,更要结合广播媒介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制作出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作品。
1.在选题方面,要尽量考虑广播听众的收听意愿
广播仅仅是凭借声音来传播信息的,不像电视那样看得见,也不像报刊那样摸得着。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听众在收听广播时无法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广播的新闻报道以传播内容的新鲜精练、传播形式的短小精悍取胜。作为一种报道体裁,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在形式上是个报道集群,最少的有3篇,已经在篇幅上非常可观了。至于那些十多篇、数十篇的组合性作品,则简直可称是鸿篇巨制。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听众持续地关注并收听,在选题上一定要慎重。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2009年,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个问题显得更加尖锐与突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多路记者采写了系列报道《大学生就业之路》,多角度透视了这一问题。在摆问题找原因的同时,也总结归纳出了多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节目播出以后,对于那些关心这个问题的听众来说,肯定不会因为其篇幅较长而放弃收听的。
2009年3月16号下午,在长春市同志街与清华路交会处,一位在长春的一家饭店里打工的女孩,爬到了六层楼的楼顶,准备一跳结束自己的生命。长春市警方、120急救等部门出动了大量的人员营救这位轻生的女孩。而此时路过这里的一位女警察毅然地爬到了楼顶,发挥她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技能与轻生女孩展开了谈判,后来还不顾一切地纵身一扑,抓住了女孩的臂膀。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采制的广播连续报道《最美警花你是谁?》,报道了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自然对听众是极具吸引力的。
2.在编排方面,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一般的广播作品,在什么频道、栏目上播出,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这是节目编排规范化的需要,也是广播电台内部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但是,广播新闻的系列性作品,由于题材的重大,以及在内容繁多的前提下又要追求时效性,就要主动打破成规,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穿越“三北”风沙源》选题重大,在格局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鸿篇巨制,参与的人员共采制了150余篇报道,在一个月内就全部播发出去了。如果只在一个栏目上播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实际上,这个作品集群分散在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中国农村报道”、“新闻纵横”、“新闻直播间”、“第一报告”、“整点新闻”等众多的栏目之中。此外,少量的稿件还通过经济之声和都市之声频道播发。
2007年6月6日,上海一家肯德基门店发生了挟持人质的恶性事件。接到听众爆料后,**G广播新闻中心记者徐廉、顾隽洁、李斌随即赶赴事件发生地和医院。3位记者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采访到了事件的目击者和人质家属等关键人物,从下午3点多到事件结束的22点共计7个多小时内,为东广新闻台、上海交通台播发了20多个现场报道和路况报道。这组报道,如果只在单一电台的单一栏目播出,其时效性就会丧失殆尽,而这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来说是致命的损伤。
3.在结构方面,要注意引言与结语的使用
作为一种报道性体裁,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在格式上是非常灵活的,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不过,与报刊等媒体相比较,广播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有一个特点,它们大多会设计一个引言和结语。这样的引言和结语如果出现在报刊中,可能会给人叠床架屋的感觉,甚至还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性。但在广播中则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多余,反而显得非常必要。这是因为广播是一种声音传播,来无影去无踪,难以给听众直观的整体感。所以需要一些语言在结构上起到连缀、衔接的功能。
《虽死犹生的检察官》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采制的一个系列报道,它一共包括四篇报道,分别是《滚滚热泪为忠魂》《爱岗敬业为了党》《当官要为民做主》和《清正廉洁腰不弯》。下面是其中第一篇的引言与结语:
(引言)在铜仁市郊美如画卷的架梁山下埋着一个忠魂。他长眠了?不,他还在守望着锦江两岸的老百姓,他还在凝望着灯光依旧的办公室,他还在惦记着家中的妻儿老小。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一下,陪伴他的有墓前常年不断的鲜花,还有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经常来这里看他。下面请听贵州台记者谢红娟、吉宁、赵建科采制的系列录音报道《虽死犹生的检察官》第一集《滚滚热泪为忠魂》。
(结语)白花朵朵,哀乐阵阵,泪水涟涟,一个崇高的灵魂远去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间。明天请接着收听《虽死犹生的检察官》系列报道第二集《爱岗敬业为了党》。
可以看出,上面的这段引言与结语,并不是报道本身必须的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广播文体在结构上不直观、不清晰的弱点。除了起到了衔接、间隔等的作用外,还可以引导听众进入作品描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