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在行动 爱心铸品牌
王丽君 王菲 祝洪珍
(本系列报道篇幅较长,此处只选录其第一篇。)
【片花】
2005年10月16号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不断。第二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岛城人爱心汇聚而成的“微尘”第一个登台领奖。和其他领奖人不同的是,接受荣誉的并不是“微尘”本人。
作为唯一一个也是首次出现的不具名的公益群体,“微尘”的当选引来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一个普通人的爱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点燃众人爱心,汇聚成从善如流的力量,激**为叫响全国的公益品牌!
第一篇:凡人小事,神秘“微尘”无私奉献
【现场音响 压混】
化名“微尘”,是青岛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数次向灾区大数额捐款不留名;“微尘”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当中。
在人们赞佩的目光中,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丽萍戴着“微尘”徽章第一个登台,人们把掌声慷慨地送给岛城的这个爱心群体。
【音响】
“微尘”能获此殊荣,是我们青岛市人民的骄傲和荣耀!
“微尘”是谁?公益群体又是怎样产生的?这得先给您讲一个带有童话般神秘色彩的真实故事。
故事回溯到2004年的最后一天,当时正值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不久,一对中年夫妇急匆匆地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敏回忆说:
【音响】
他们掏出了5万块钱的现金,说呢要替朋友向海啸灾区捐款。
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款人的姓名以便开具收据,中年夫妇为难地说:这位朋友只是想向灾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如果非要留下什么名字的话,就写上“微尘”好了。
【音响】
他们说,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呢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非常的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值得称道,只是想平静地做一点事情。
而“微尘”这两个字却让工作人员心头一震,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音响】
我们感觉又是他们!怪不得觉得非常地面熟。因为这个“微尘”,他曾经在非典的时期捐款1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的时候捐过5千块钱,而且还为白血病儿童捐过1万块钱,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
市红十字会在随后的统计中发现,“微尘”的捐款已经累计超过了20万元。“微尘”到底是谁?是什么让他(她)这样无私地去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在猜测与寻找间,“微尘”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持续不衰的新闻热点。市民刘先生。
【音响】
特别想见见这个人,都想认识他!因为社会公益事业最需要这样的“微尘”。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更想找到“微尘”。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丽萍告诉我们:
【音响】
我们不仅仅是在寻找一名热心的捐款人,更在寻找一种关爱他人的精神,通过这种寻找,把市民的目光聚焦到青岛的公益事业上来。
可是寻找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音响】
我们通过媒体报道了“微尘”的事迹,而且我们公布了热线电话,希望市民提供有关“微尘”的一些线索。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让“微尘”现身。
与此同时,在青岛新闻网上,网友们纷纷留言,《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成为论坛里最热的帖子。
电台开通的寻人热线85701377也几乎成了祝福专线,市民张女士在热线中说:
【音响】
其实匿名捐助呢正是我们值得提倡的一种社会风气,我觉得吧既然“微尘”不愿意露面吧,那就让我们默默地祝福他吧。
市民袁先生建议说:
【音响】
“微尘”这两个字吧非常生动、贴切,我倒建议,今后不愿留名字的捐献者吧都可借用“微尘”这两个字,让它成为岛城公益事业的一种象征。
就在这时,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敏给新闻台打来热线,带来了有关“微尘”的消息:
【音响】
昨天晚上,一个非常神秘的男子给我们打来电话,在电话里他说,你们别再找了,“微尘”本人是不会露面的,但是他会继续做一些善事,记住“微尘”这个名字,让更多人来关心公益事业,这就是对他最好的一个新年祝福。
“微尘”还会出现吗?面对“微尘”的爱心之举,岛城市民会继续守望还是选择效仿?明天请继续收听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铸品牌》。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0月18日至20日)
“微尘”,谱写时代正气歌
王丽珍 祝洪珍
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这篇作品创作的前前后后,总结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铸品牌》的采写经验,深有体会,今天在这里与新闻同仁交流、探讨。
立足地方新闻资源,选准主题挖潜创新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青岛涌现的众多名牌企业以及由此形成的“名牌现象”无疑是一座丰厚的新闻素材“富矿区”。一个城市具有自身区域性的特色与亮点,充分挖掘这些特色与亮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进行精耕细作,这是城市台新闻报道的优势所在。可以说,青岛电台多年来创优工作的内在规律就是立足地方新闻资源优势,不断打造报道精品,获奖作品《“微尘”在行动,爱心铸品牌》的创作再次体现了这种思路。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他都不缺少自己的时代典型,那些危难时刻见义勇为、利害当头横刀立马的故事在生活中随时上演;同样,对于任何一个时代而言,它也都有自己符号性的人物,雷锋、焦裕禄、任长霞、许振超……一串串刻录时代足音的名字光芒四射,成就了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然而“时代典型”与“符号人物”,总让老百姓觉得有点神秘感和距离感。“了不起!可换了是我,那样的事儿我可做不了。”时代典型成为很多人终生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生的榜样和参照。
青岛“微尘群体”的出现让“时代典型”有了新的定位,原来,“微尘”就是你,“微尘”也是我,“微尘”就在青岛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市民当中,就在你我身边。可学、可做、可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微尘”。众多像“微尘”这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无私捐助他人的市民不断涌现,让一个城市暖意融融,温暖无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和谐融洽。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从一个无私奉献的个人到一个爱心群体,再到反映城市文明进程的品牌形象,“微尘”诞生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下,是时代的最强音、是群众力量的凝聚。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放大这种声音、传递这种力量。可以说,“微尘”这组报道之所以能够挺进中国新闻奖,最大的冲击力就在于它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影响力。2005年10月16日,“微尘”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具体名字的群体获得了“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我们的记者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下,听到颁奖人说:化名“微尘”,是青岛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数次向灾区大数额捐款不留名;“微尘”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当中。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微尘”代表上台领奖……随着如潮的掌声响起,我们的记者也是心潮澎湃、无比自豪:一个普通人的爱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点燃众人爱心,汇聚成从善如流的力量,激**为叫响全国的公益品牌!同时也感慨于记者近一年时间对“微尘”的持续关注是值得的,媒体关注的就是全社会关注的,媒体倡导的也是值得全社会倡导的,我们的追踪报道促使“微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向了全国。酝酿已久、积淀深厚的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铸品牌》就在“微尘”获奖之后迅速推出。
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下了“微尘”这样一个公益群体从一个个体行为发展壮大为市民共同行动的过程,展示了青岛市民以奉献爱心为荣、以践行“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为荣的可贵品质。
见证“微尘”首次现身,记录“微尘”壮大历程
时代造“英雄”,这自然是个不容置疑的规律,但多数时代典型的出现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被发现、被推出和被大众所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正确的舆论引导。
从2004年年底“微尘”不留名捐款开始,作者就密切关注“微尘”的每一次行动,并掌握了大量一手的独家资料。当时正值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不久,记者去红十字会采访了解到,一对中年夫妇替朋友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工作人员心头一震,因为这个“微尘”,他曾经在非典的时期捐款1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的时候捐过五千块钱,而且还为白血病儿童捐过1万块钱,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
市红十字会在随后的统计中发现,“微尘”的捐款已经累计超过了20万元。“微尘”到底是谁?是什么让他这样无私地去帮助素不相识的人?记者敏锐地觉察到“微尘”会是一个很有链条效应的新闻人物。因为“微尘”——一粒微小的尘埃虽小,但是它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如果大家都像“微尘”那样,利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时间,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救助伤残、抗灾救灾、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扬“不图名利、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就能产生“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强大合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青岛电台第一时间对神秘“微尘”进行了报道,并通过连续的热线互动节目公开了寻找“微尘”的热线,将“微尘”的义举进行了充分宣传,“微尘”的故事在大街小巷迅速传递开来,“微尘”一时间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持续不衰的新闻热点。是谁第一个署名“微尘”?没有答案,但许许多多的市民都用行动证明“我就是微尘!”
“微尘”的善举感动了青岛每一个市民,市民的捐助热情也因为“微尘”不断高涨。后来就发现了一个更为感人的现象,那就是再到红十字会捐款的时候,很多青岛市民都留下了“微尘”这个名字。“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已经成为青岛市民奉献爱心、扶贫济困的一面旗帜,大家自觉自发地聚拢到这面旗帜之下。记者马不停蹄、及时将这些感人的行动进行了报道,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从超市捐款箱中数次出现的万元捐款,到红十字会成摞的无法寄出的捐款收据;从无私捐助病友脱离生命危险的普通市民,到捐资10万元帮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实施手术的企业老板,有人需要帮助时,“微尘”们就会出现,无数个“微尘”在行动,而记者用敏锐的眼光一一捕捉、予以报道,最终在市民中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人人以成为“微尘”而感到骄傲。
采访中有的市民说:如果说海尔、澳柯玛、青岛啤酒这些都是价值上亿的品牌的话,那么“微尘”这个品牌就是无价之宝。可以说稿件在当时先声夺人,以有声的力量诠释了这一品牌的时代价值。
时代典型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挖掘。尤其是这样蕴藏在老百姓当中的平民“英雄”更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发现、去挖掘。而青岛电台对“微尘”从一个个体到壮大为一个爱心群体的翔实报道,对从一个人的爱心奉献到整个城市的爱心行动的密切关注,从人人都做“微尘”的积极倡议到全体市民以做“微尘”为荣的真情传送,可以说青岛电台舆论引导积极有力,以强大的宣传声势,为“品牌青岛”塑造出了全新公益品牌。
发挥广播媒体优势,以声动人以情感人
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声的力量”。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有生动细节的现场音响最能打动听众,也最能与听众产生“共鸣”。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筑品牌》的作者就是充分调动丰富的音响素材,用声音说话,以“音外画”效果再现新闻现场。比如被“微尘”救助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胶南七岁女孩和她妈妈的现场对话,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超市募捐箱发现万元大钞,都是以现场音响说话,没有记者过多的赘述和评论,“有声的力量”打动着每一个在现场的人、打动着每一个听众。
面对大量采访素材,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有取有舍。
时下流行一个词叫“海选”,对于媒体的总结回顾性报道而言,同样存在这一问题,那就是要对大量杂乱无章的素材在脑中、耳边一一过堂,精挑细选。推出这组报道前,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近一年中积累下来的“微尘”报道的采访素材大约有十张MD盘,即便没有全部整盘录满,也至少有1000分钟左右、近17个小时的音响素材,这样一个庞大的素材库,是一笔财富,但是也意味着必须开动脑筋,删繁就简,有智慧地拿来。
记者的报道思路就是:以时间为轴线,从一个“微尘”的出现入手,铺叙无数“微尘”的出现,再到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最终形成城市品牌。选择那些音响生动、细节丰富、代表性强的事例运用到稿件中。
例如,在报道中如何体现“微尘”作为一个爱心符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的社会力量这一现象?当时摆在记者手头的同类型事例有上百个,每个“微尘”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好心人捐助6岁先天性心脏病小患者王者林进行“补心”手术;有农村贫困大龄产妇产下四胞胎后严重贫血,急需救治,众多好心人以“微尘”的名义雪中送炭,使母子得到及时救治;也有爱心“微尘”无私捐助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等,这些故事同样感人肺腑,但是在这些事例中,记者选取了这样一条,江苏来青岛打工的柏莉因瘫痪急需手术,可是百般筹措之后,医疗费还差3000元。手术前夜,柏莉面对丈夫轻声啜泣:“咱回家吧,我不想再拖累你和孩子们。”次日一早,柏莉发现枕下塞着个纸包,打开一看,竟是厚厚的一叠百元钞票!一张纸条上写着:“这3000元钱捐给你治病,请收下。微尘。”
经过苦苦查找,原来捐款的“微尘”是同病房的病友刘桂琴,自从她和前来陪床的家人知道了柏莉的不幸遭遇后,时常送些滋补品给柏莉,并与她拉家常,并将在医院治疗节省下的2000多元钱再添上一些,凑够了柏莉需要的手术费,帮她渡过难关。为了不让柏莉知道情况后再三道谢和避免尴尬,刘桂琴使用了青岛人最熟悉的“微尘”,并连夜搬出了病房。这个事例表现出青岛市民淳朴善良的本性,同时体现出“微尘”这个爱心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心。
刘桂琴的事迹感动了柏莉的家乡人,江苏卫视派出记者前来采访,将青岛的“微尘”带到了江苏全省。“微尘”刘桂琴也获得了2005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提名。
选择这个事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中获得了声情并茂的音响素材,包括柏莉在病房感动得哭泣,包括躺在病**的刘桂琴那平淡的心态。
事实也证明,这一素材的选择运用恰如其分,取舍有道,很好地表现了主题。最终我们在获奖作品中所选“微尘”事例只有四件,但这四件件件掷地有声。连续的采访和关注,作者对所有的素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足15分钟的报道字字如珠玑、句句含真情。
另外,整篇报道写的是“微尘”爱心之举,按说最初出现的“微尘”,记者应该把对她的采访运用到报道中,实际上在“微尘”想方设法回避媒体的采访、让众多媒体只能望人兴叹的时候,记者曾经千方百计用电话采访到了这位神秘“微尘”,并获取了独家的宝贵的音响素材,但是在最终形成这篇系列报道时,记者却放弃了这段音响。因为记者想表现“微尘”的一种“神秘感”与“现实感”的强烈反差。因为第一位“微尘”确实自始至终拒绝与市民见面,但是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在千百万普通市民中却出现了更多的不留姓名的“微尘”,大爱无声,这时,“微尘”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记者硬要将“微尘”的声音报道出来,反而减弱了神秘感带来的高尚感。今天的青岛,“微尘”还在源源不断地从普通市民当中走来,诉说着青岛人奉献爱心的故事。可以说,“微尘”的力量是我们共同的道德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和谐音。
(此文刊载于《中国广播》2007年第10期,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