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评选对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依据该办法意见,广播访谈节目的基本形态是主持人与嘉宾在现场进行沟通和交流,当然也可以有一些非交流性的内容,用以交代背景,补充事实,但是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谈话的篇幅应占整个作品时长2/3以上。除此之外,在作品的内容和技巧方面就没有具体的限制,所以,这类节目的标准化或者说一致性不太突出,显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
1.通过对话,报道人物
这类作品的实际效果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报道相同,都是为了描绘和表现出新闻人物的事迹与形象,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与被采访者的现场对话展开的。其优点是让被报道者自己现身,进入到报道的前台,让受众通过其言语直接感受其所行所想,报道的真实性和亲近感由此大增。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12月15日播出的《航天员回家——与翟志刚、刘伯明面对面》,就是这类节目的一个典型例子。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漫步,举世瞩目。12月15日,黑龙江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回到家乡黑龙江,第一时间做客电台直播间,接受主持人的访谈。整个访谈作品独辟蹊径,没有重复公众已经知道的航天事迹,而是充分挖掘独家内容。以“回家”为主题,着重以“情”动人,以小见大,用大量细节和故事打动听众。节目还充分发挥广播的互动优势,开通手机短信平台,由听众直接向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提出问题,让他们也加入到了访谈的过程,拓宽了作品的表现空间。航天员在整个访谈过程中认真回答主持人及听众提出的问题,语言朴实、真挚、幽默,展现了朴实大方、亲切可爱的形象。
2.通过访谈,叙述事件
这类访谈节目目的在于再现事件,它与一般的事件报道的区别在于信息与事实的展示,主要是通过访问和交流,关键性事实借由参与访谈的人亲口说出,而不是记者转述。反映的事件在时效性上没有刚性的要求,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也可以是年深历久的历史事件。接受访谈的嘉宾大多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访谈的地点不拘一格,可以在电台的直播间一同交流,也可以在直播间外面分头进行。其要点是接受访谈的人的身份,他们最好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相关者。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事件呈现的可信度,访谈形式的设置也就有了意义。
《毛泽东与尼克松:六天改变世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制作的一期新闻访谈节目,它于2007年2月21日在“专家论坛”栏目中播出。节目播出的这一天,正好是尼克松访华35周年纪念日。通过与采访者的交谈,重现了1972年震惊中外的尼克松访华一事的决策、成行的过程,展现出该事件在当时乃至今天对中美关系和整个国际政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节目的成功,与参与访谈的两位嘉宾的介入密不可分。他们分别是傅立民(C.Freeman)和冀朝铸,两人都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傅立民(C.Freeman)是当时尼克松总统的首席翻译,而冀朝铸则是中方领导人的首席翻译。此外,他们都经历丰富,在不同历史阶段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傅立民在1981年至1984年任美国驻华公使,是美国外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冀朝铸在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随邓小平副总理夫妇访问美国,后来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官。
由于这两个人的参加,这个节目的内容就变得非常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35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现状的评述;既有亲历者对伟人风格的感受,也有事件对亲历者人生的影响;达到了宣传效果,也非常有人情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节目中还使用了当年的音响资料,既增强了历史感,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3.通过交流,表达意见
如果说前两类分别报道人物和事件,那么这一类提供给听众的就是意见。其目标与广播评论相同,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播评论。现在的广播访谈节目,一般是主持人与嘉宾在直播室内进行交流,听众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讨论,所要求的设备和条件比较简单。从听众接受的角度来考虑,访谈节目谈论的话题一般应该是社会的热点,主持人组织与引导嘉宾和听众就大家关注的问题或者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展开议论、评析。与一般的广播评论相比较,广播访谈在讨论对象的引出上有所不同。在广播评论中,往往是用最简省的篇幅引出谈论话题;而在广播访谈中,被谈论的事件或者话题的展示和呈现,也是作品的制作目的,所以,它们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作为评议的靶子而存在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7月30日播出的《“开胸验肺”的痛与失》,是一个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评议的访谈节目。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是当年的一个重大新闻,节目开始,通过首位采访“开胸验肺”事件的新华社记者的介绍,以及事件当事人张海超的描述,较为全面地交代了事件的缘起及其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然后就将重点放在了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评论上。参与节目访谈的有多方相关人士:新闻记者、“开胸验肺”当事人张海超、为张海超做鉴定的北京朝阳医院医师、法律维权专家以及劳动关系专家。他们中有一人在直播间直接发表意见,还有四位嘉宾通过电话连线参与谈论。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一些听众还以短信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主持人的统一调度下,大家的评说交替而有序地出现在节目中,结构环环相连,内容层层相扣,立体呈现了事件前因后果,并实现了叙中评、叙中议的巧妙布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起的作用更多的只是穿针引线,并没有滔滔不绝陈述自己先设的立场,或者以自己的意见左右嘉宾的发言。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嘉宾们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达,整个节目向听众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