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上海“二期课改”
秦畅 朱愉 朱应 乐建强
秦畅:各位,大家好!这里是《市民与社会》节目。相信今天中午的节目是很多听众所期待的。前几天,我们通过三次讨论想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一年级小学生为什么非得家长陪读?”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直指上海正在实施的二期课改。二期课改不仅让学生靠陪读才能过关,也让老师们满是困惑,分析结论直指教改的实施者上海市教委。所以,今天的节目我们特别邀请了市教委副主任瞿钧,走进我们《市民与社会》的直播室,与大家来一起进行对话。还记得前几次讨论中,我们的62780990热线始终是非常的热闹,大量的短信留言和听众来信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一问题倍受关注。所以,今天我们仍想邀请您成为这次讨论的主角。现在我们就请出今天的嘉宾,市教委的副主任瞿钧。瞿副主任,您好!
瞿钧:您好!
秦畅:瞿副主任其实已经是数次在我们的节目当中和听众进行对话了。您会觉得今天这个话题难谈吗?
瞿钧:我想不难谈。
秦畅:好。那么在进入今天的讨论之前,因为瞿主任,前三档节目您是不可能档档都从头听到尾的,我们还是截取了节目当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和听众朋友一起再来听一遍,好吗,瞿主任?
瞿钧:好的。
秦畅:因为第一次讨论是由一封家长来信所引起的,所以一开始是我在讲一封家长来信。
(节目剪辑1)
【(秦畅转述家长来信):我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学校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不是留给他的,而是留给我的。因为我一直信奉一种快乐教育。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没识多少字,而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中的绝大多数字他都是不认识的,就是必须有一个识字的人在旁边告诉他你今天必须干什么。我也曾经尝试着和老师去聊过。没想到老师淡淡地说了一句“那是因为你家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所以你得陪读”。
(听众电话1):“真的是很有同感,真的事情好多啊,每天都有作业,什么笔头的,口头的,有时还有手工的。看他那个作业似乎是满简单,问题是你得让他掌握。不是说他5遍10遍下来以后,就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字都会写,一整套东西下来呢,又真的到9点、10点钟,看着孩子很累又很心疼,不做吧又怕第二天老师说你这家长都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所以就非常地困惑。”
(听众电话2):“我的孩子读两年级了,一年级苦也算苦过来了,但是两年级以后更迷茫了,三年级我不知道要怎么办啊,我现在就是每天要陪读他,以后就是要影响工作了呀。”
秦畅:手机尾号为4779听众说“我也有同感,陪儿子做作业很累很烦”、手机尾号为1814的听众说“哈哈,终于找到了知音,同志们慢慢熬吧”。
(听众电话3):“我小孩已经四年级了。我们天天晚上就是有一个人要全部交给他。一个班级里面如果10个人至少6个是这样的,如果你今天完不成,老师不会去跟同学说的,第二天他马上就会叫你家长过去,如果跟老师说这个应该是他去完成的,老师肯定不会同意的。”
秦畅:手机尾号为0130的听众说“我们尝试过随他去,但大环境没几天就把我们打回了原形”。】
秦畅:这是我们第一档节目的一些片断。那档节目啊,瞿主任,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在抱怨陪读,在抱怨家庭作业多,更在抱怨老师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你干嘛要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干嘛抄3遍不行有时候要抄10来遍?干嘛要非得让家长检查完了,没有错误,签上字才能交给老师?你干嘛一有问题就要找家长来?指向了教师,我们必须让教师也说说话,必须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来说话。我们再来听一段那天节目的一段录音,好不好?
瞿钧:好。
(节目剪辑2)
【(老师B)因为二期课改的第一篇就是课文。50多篇课文还要穿插教拼音,进度也是非常紧的,我们一开始进来的时候就是教学文字,而不是教拼音,跟以前的S版、H版都是有区别的,要求要高一点。
(老师A)以前的学习知识点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密,要上好一堂35分钟的课,老师的备课量必须要达到2—3个小时,背后老师做的大量工作其实家长是看不到的。就好像现在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要有“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这个要求一个是来自于教材,另一个是来自于家长的承受力。
(老师A)现在小孩子进学校他们的程度差异是蛮大的。有的小孩子识了1000多字,因此他可以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自己消化、过关,有的小孩子进来以后是零起点,他是在幼儿园进行愉快学习的,所以这部分小孩子在进行这套教材学习的时候必须由家长扶着。】
秦畅:我记得那天我们还收到了一条短信,他说做一年级老师的确是很辛苦,从她们的嗓音上就可以听得出来。两方面都蛮困惑、蛮苦恼,大量有陪读现象,作为教委,您怎么看?
瞿钧: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基本上不应该陪读的,我们的教学、教育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陪读上,特别是起始年级。
秦畅:这个面之广让我很惊讶,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瞿钧:这个现象确实也客观反映出了上海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它绝不是方向。
秦畅:也就是说您也认为现在是有大量陪读现象存在的。
瞿钧:有,只不过陪读的形式、时间有所不同。这和我们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要求也可能存在问题。
秦畅:在我们的短信平台上有这样一些非常尖锐的短信:手机尾号为4465的听众说他认为“二期课改是越改越难,这样下去谈何减负?”;手机尾号为6239的听众说“现在二期课改的问题是一个学期要教50课左右,那么就是一天一课,在一到二年级要认识2800个字左右,那么必须是填鸭式和急功近利的模式了”;手机尾号为2320的朋友说“照老师的说法,二期课改的语文主要是让学生会阅读,想法很好,实际上会造成生字离开书,孩子就不认识,这也造成了人们认为二期课改这样改不对”;更多的短信直接发来就说“我认为二期课改有问题”。您怎么看?
瞿钧:我想稍微多花点时间把我们的二期课改和小学起始年级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小学的起始年级的语文教材,我们的实施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在前几年,我们经过试点学校,试点班,当时的效果是不错,当然可能是因为试点学校,我们投入的精力比较多,整个教学的标准把握得比较好,所以有些问题没有反映出来。那么在面上推广的时候,由于上海有大约近10万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近千所小学学校,那么,同时执教的时候,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比较大。所以我们在今年的2月份,专门针对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学情况,做出了一个调整意见。识字标准由小学一年级的460个字,减为364个字,减少了近100个字。注意这是认识字。
秦畅:不是掌握字。
瞿钧:不是掌握字。其次,课文由60篇减为51篇,为什么要减少?就是通过面上推广以后,我们觉得从现在上海整个语文老师掌握课程的要求来讲,还有问题,所以宁可把进度放慢一点,把基础打得更扎实,从整体的效果来讲,是好的,但是呢,这一种教学的方法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的,有些老师感到我教一个学生,他只会看,只会认,而不会写……
秦畅:这算认识这个字吗?
瞿钧:似乎和他过去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觉得这样不能算是认字了,于是他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字都会读、会认、会写、会默。这样就无形地加大了许多学生的负担。
秦畅:您的意思是说“听、说、读、写”四项,我们现在只要求“说”和“读”。
瞿钧:对。
秦畅:现在“听、说、读、写”依然在全面贯彻,加上我们已经有了这个300多字的认字量,就会给大家感到负担重,老师教不过来,你就得回家补,补的时候孩子还不会补,还得家长陪着补,就出现了现在这个状况。
瞿钧: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我们这个调整意见实施了将近一年,我们也作了些分析和调查。大概现在一部分学校里面,40%的老师是能够完全按照我们调整的意见来进行的,还有40%的老师呢,他基本上能够按照这个要求来做,但是他有的时候还不放心,有的时候要加一点,也有20%左右的老师,他不顾你的调整意见,他还是按照他老的在做。
秦畅:就是能够和你们的设计理念相符,严格执行教委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的,比例还不足一半。
瞿钧:对。
秦畅:这样看下来的确是不容乐观。讨论到这儿我们也有许多听众他们想就刚才瞿主任您提的一些观点和教委的一些设计进行对话了,我们一点一点在这个平台上把你们想的和市民困惑的,我们看看有些什么样的机会可以对接,好不好?5号线的周先生。
周先生:主持人、嘉宾,你们好,那个教育模式肯定有问题,现在一年级教师反正不管怎么样,像填鸭子一样全部填进去,消化不消化反正回家有家长帮忙一起消化。这个方式必须要消除。
秦畅:把责任推给家长的模式必须要消除。
瞿钧:我也很赞成这位先生的这个意见。我们学校的老师应当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教学,不能把这个责任,“教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推给家长,这是老师的教学理念的问题。同时呢,家长呢也不必过虑,我也坦率地说,其实小学起始年级,他学的都是一些文化的最基础的一些内容,都是能够学好的。所以呢,家长不用着急,即使有的孩子在这方面稍微慢一点,也无所谓。
秦畅:孩子是有差异的,我们要认识这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瞿钧:对,现在老师呢也有点,好像一个班级30个学生、40个学生,大家都必须要完全一样,我觉得这可能也有点问题。
秦畅:4号线的王先生,您好。
王先生:主持人好,嘉宾好,我呢是一个3年级孩子的家长,小孩已经3年级了,现在教育啊,其实是目标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矛盾导致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这个教育的目标发生变化了,但是教育的人——“老师”、理念,这都没变。现在很多老师,我就是要教你这点,必须要背下来。孩子很反感,记得上次《新民晚报》还登了篇文章,说高学历家长替孩子挑作业做。我觉得这个关键掌握了,大家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秦畅:目前的矛盾发生在目标改变了,但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还是传统的。谢谢王先生的分析。手机尾号为4465的听众就在短信平台上问瞿主任,老师为什么不能转变这种观念呢?
瞿钧:这个呢也很复杂,一个呢他传统的教学习惯,他可能还是出自于对教学负责对孩子负责的一种态度,他感到我不让你写不让你默,就是不行。这是一个,另外呢,可能和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方法也有关系。校长是不是能把握好课程的要求,他如何来评价你这个老师教学的水平高低,以年级考试来评他这个班级学生怎么只会写这么几个字,人家会写这么多字,这样可能也有点问题。
秦畅:1号线的赵女士,您好。您好,赵女士。
赵女士:秦畅老师您好,嘉宾您好,我的孩子读1年级,他从幼儿园到小学,中间好像没有一个衔接的阶段,所以现在学起来,他们比较好的学生也是比较累的。
瞿钧: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不在于衔接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整个2期课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毕业,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而我们的设计,在幼儿园阶段是基本不学文化知识的。整个所谓的过渡期就应该是在1年级。我们的一年级学生进来的时候应当都是一张白纸,然后教他1、2、3、4,问题是我们有一些学校为了要招到一些所谓的好学生,所以他在进行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入学选拔考试,这个风一起以后呢,就使得我们幼儿园产生了一种学科化的倾向。结果就使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对我们的一年级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秦畅:面对这个现状,我们教委有过什么举动吗?
瞿钧:我们从今年开始,特别强调在义务教育中小学一年级的招生工作中,绝对禁止进行考试、口试之类的东西,这样的话,可以从源头上来阻止幼儿园的学科化的倾向,而这种过早、过度的认知,已经被证明实际上对培养儿童是不成功的。
秦畅:但问题是目前的现状啊,还是理念认识都是参差不齐的,我想二期课改你们的理念是很确定的,从教育的实施者,就是各级的区县一级的教育局,再加上各个学校的校长,然后到了年级组长,然后再到每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再到每一个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这5大群体的人,我相信都是参差不齐的认识,这该怎么办?我们听听3号线张先生的观点,您好,张先生。
张先生:我认为二期课改要比一期好得多,因为老师教的呢,对象是人,所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不同,等于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关键是老师对教改的认识程度如何,那反映了这次二期课改实行得好还是不好。
秦畅:哪怕教委的理念是很好的,但是你的理念要靠那么多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去实行的,如果他们执行不了这个理念的话,他们很可能就带来大家认识上的障碍和误区,认为你是失败的,你是不成功的,你是不能实施的。
瞿钧:因为涉及的面很广,所以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概有13万的老师都完全100%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做,这个过程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强调对校长对老师培训,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大家共同来关心,来做好这件事。
秦畅:您觉得这种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督促这件事情可以有哪些做法?
瞿钧:欢迎社会舆论来监督,比方说有一些是违背我们这些做法的,我想我们的家长如果感到这方面确实是有问题的,应当向所在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区县教育局去反映。
秦畅:家长害怕。
瞿钧:这不用害怕,因为我们按照教育的方针办事,有一个,举报一个,查实一个,处理一个,大家起来做。
秦畅:就是说由于这种理念的推动需要各种助推力共同实现,那么我们普通家长的监督也是这样一种助推力,好,谢谢!我们听众有一个共同的呼吁,说瞿主任今天能来到《市民与社会》,期望您不虚此行,回去之后能够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现状。瞿主任,有何感想?未来会有些什么样的措施?
瞿钧:刚才许多听众的来电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和教委的想法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觉得上海现在的教育发展,下一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我们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我们广大学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我们10多万老师。所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教委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秦畅:瞿主任,我有一个深深的感受啊,美好的理念形成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何把理念真正地贯以实施,又有效果,这个过程将是比较艰难的,甚至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共同努力了。
瞿钧:好。
秦畅:好,非常感谢瞿钧副主任今天做客《市民与社会》,跟我们听众朋友共同进行的对话,谢谢瞿主任,再见。
瞿钧:再见。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12月9日播出)
关注民意 体现善意
第一,回应了市民的关切,正视了民众的诉求。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工程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体系,它起始于1998年,2005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出人意料的是,当这项工程大面积推进的第二年,问题便不断产生。为数不少的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颇有微词。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及时关注,并且还深度介入其中,承担起了困惑发抒的平台和问题解决的桥梁。
第二,讨论富有诚意,意见交流充分。现场的讨论是本着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而不是以完成一个访谈节目为目的。请到演播间的嘉宾上海市教委的副主任瞿钧,是“二期课改”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他在节目中与听众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坦承“小学起始阶段的确有大量陪读现象存在”,能完全符合教改设计目标、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足40%。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用老的教学方法和目标来实施新的课程体系。有了这种坦承交流,问题的解决就具备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