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

三、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点评示例

字体:16+-

嫦娥奔月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片断)

集体创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标志乐)

【直播总片花:——“嫦娥奔月”

(乐曲《东方红》,压混)

1970年4月24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在太空飞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出音响,神舟五号发射过程)(杨利伟)坚决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点火!(轰隆隆)起飞!(轰隆隆)

2003年10月15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音乐,压混)

今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将在西昌发射升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路记者,全程报道发射盛况:

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

我现在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

“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正航行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我将随船为您报道……

官员、专家权威解读,为您撩开“嫦娥一号”神秘的面纱:

(张云川)“实现‘嫦娥奔月’,圆千年奔月梦想。”

(欧阳自远)“满怀信心,要力争首发成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倾力推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

飞天庆盛世,千里共婵娟!

(音乐结束)】

庞莹:听众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欢迎您收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中央台主持人庞莹,在北京的总直播间向您问候。

雨亭:您好,听众朋友,我是中央台的主持人雨亭。听众朋友,十月是金色的季节,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绕月探测工程作为我国航天活动的重要里程碑,今天即将迈出它雄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嫦娥一号”寄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庞莹:听众朋友,自古以来银色的月光总给人以遐想,月亮上是否有我们传说中美丽的广寒宫、可爱的玉兔,芬香的桂花酒。相信我们的这些千年传奇和今天的航天伟业都会集中体现在即将发射的“嫦娥一号”身上。从今天上午7点起,我们中国之声已经连续播出了两档特别报道节目,向听众朋友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和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

雨亭:按照计划,“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预定发射时间是今天下午18点左右,为了让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同步感受“嫦娥一号”从发射、起飞到在轨运行的全部历程,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了多路记者,为你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现场情况。

【(嫦娥)小片花——“各路记者亮相”篇

嫦娥奔月,中华圆梦;绕月探测,再问苍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路记者和您一起全方位、多角度见证“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历史时刻。

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搭载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长征3号甲型运载火箭,已经矗立在了发射塔架上,发射进入倒计时……

我现在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大屏幕上显示,绕月探测卫星和运载火箭数据良好……

“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正航行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我将随船为您报道……

我现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里是连接所有观测站点的神经中枢……

我现在是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我是中广网记者,我将第一时间给广大网民发回来自现场的图文和视频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倾力推出“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敬请收听参与!】

雨亭:听众朋友,现在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特别报道——“嫦娥奔月”。我是主持人雨亭。

庞莹:我是庞莹。在今天3个半小时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创举,亲身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腾飞。

雨亭:在您收听我们节目的同时,您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参与我们的节目,发表您的感受,提出您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为嫦娥送上您的祝福。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请您输入英文字母XW加上您的短信留言,发送到9500168,资费每条0.5元,不含通讯费。(此句简称互动语1)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万和集团也将和全国听众一道共同关注本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

庞莹:各位听众,今天中国广播网也正在进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的网上直播,大家可以登录中国广播网进行在线收听、关注和参与。中国广播网的网址是www.cnr.cn。

雨亭:再过两个小时,“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就要载着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发射升空了。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直播的主角——“嫦娥一号”。

【(嫦娥)小片花——“嫦娥一号卫星介绍”篇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的外形为立方体,两张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在两侧,最大跨度达18.1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4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主持人介绍听众短信,略。歌曲:《带我去月球》专家访谈,略)

【(嫦娥)小片花——“月球知识简介”篇(略)

(片花《发射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科院空间中心的中央台记者报道现场情况。略)】

庞莹:嗯,现在我们的导播示意距离发射场只有一公里的中央台记者王亮打来电话,发射塔的回转平台现在已经展开了,“长三甲”已经现出真身。我们赶紧接通王亮的电话。王亮,你好。

王亮:主持人,你好。

庞莹:你现在看到火箭了吗?

王亮:主持人,各位听众,这里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场,现在是北京时间的17:12,在两分钟之前也就是北京时间的17:10,三号发射塔的南侧的回转平台的第一联已经打开了。在十分钟之前场区上空响起了警报声,工作人员正在陆续下塔并撤离现场。现在的五层回转平台的第一层已经缓缓打开,第二层已经开启了一部分,这应当说是一个标志,因为回转平台闭合时,火箭是处于测试状态,只要打开平台就意味着火箭进入了发射状态!刚才专家可能已经介绍过了“长征三号甲”火箭是全长52.52米,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2.6吨,可以说它是一名出色的“大力士”。而且“长征三号甲”火箭从1994年首飞至今已成功发射了14次,成功率为100%,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金牌火箭”。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到“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真实面目了。现在还是只打开了第一联的回转平台,第二联只打开了一部分,可能打开回转平台的过程还比较缓慢。

雨亭:王亮,你是在现场,我想问问你现在现场的天气情况和能见度怎么样?

王亮:现在发射场的天气情况仍然是多云的天气,风力不是很大,我们知道,昨天西昌是结束了一段时期的阴雨天气,迎来了久违的阳光。今天凌晨西昌下了一场雨,到上午9点钟的时候雨量渐渐地减弱,天空见晴。现在发射场区的情况是多云,风力不是很大。

雨亭:好的,非常感谢王亮在前方的报道,稍后再一次关注前方的最新进展。对于今天“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可以说各界都非常关注,我们再来带大家共同感受一下所有人的祝福吧。

【(嫦娥)小片花——“专家寄语”篇。略】

雨亭:听过了这些科技工作者还有专家们的祝福,听众朋友的短信,我们也来关注一下。手机尾号为1593山东的听众说,听了刚才你们在18点之前放的那曲《东方红》,真的是很激动。我们的祖国母亲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现在要为他编织出更美丽的彩虹,祝福“嫦娥一号”。

庞莹:手机尾号为6830的长春听众说,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正在上课,可是我抑制不住听广播的冲动,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祝愿“嫦娥”奔月成功。

【(嫦娥)总片花——“嫦娥奔月”】

庞莹:“嫦娥奔月”这个流传中国几千年的美丽传说即将从这里实现。这是让欣欣向荣的中华民族激动自豪的时刻!现在我们看到导播向我们示意,在前方也就是距离发射场最近的我们中央台记者王亮又再一次打来电话,说发射塔的回转平台已经全面展开了,我们来接通王亮的电话。王亮,你好。

王亮:主持人,你好,现在是北京时间的17点44分。在两分钟之前三号发射塔的五层回转平台已经全部打开!这标志着火箭从测试状态转入了发射状态。托举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承载着几代中国航天人光荣与梦想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终于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了秀美、挺拔的身姿!火箭上端,中国探月的标记和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此时此刻,回转平台已经完全打开的三号发射塔就像母亲一样张开了自己坚实的臂膀,承载着“嫦娥一号”的“长三甲”火箭则像即将远行的游子依偎在母亲的怀中聆听着母亲的叮咛。因为它们明白,这次远行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它承载了华夏儿女的太多期盼。好的,主持人,关于现场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庞莹:好的,谢谢王亮,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记者报道,略)

雨亭:王亮你好,介绍一下现场发射的情况。

王亮:现在是北京时间的17点52分。在几分钟之前几名身穿橘红色防静电工作服的塔台勤务人员是从发射塔撤离到了距离发射塔五六十米远的地下掩体里面。他们是火箭点火之前最后一批撤离现场的工作人员。我们从现场可以看到,火箭的最顶端被弹头形状的整流罩包裹着的就是整装待发的、即将访问月球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工作人员告诉我,“嫦娥一号”就像婴儿一样被整流罩呵护着,因为整流罩内部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15—16℃,洁净度需要保持百万级以上。那么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发射台的上面有四个火箭支撑点,它们像四个抓手牢牢地固定住火箭。为防止风力对火箭的影响,发射台上还有一个防风拉杆,保证火箭在发射台上不倾斜。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连接发射塔的回转平台和火箭箭体的十根电缆摆杆缓缓地展开,这10根摆杆不仅能起到支撑火箭的作用,还可以自动为火箭充电、充气、加注燃料,它们好比是连接发射塔与火箭的一根根“脐带”。摆杆的展开就意味着火箭点火起飞的时间马上就要到来了!

庞莹:我们现在把信号再一次切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佳慧,你好。

佳慧:庞莹,你好。现在我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倒计时时间已经是2分49秒,任务进程是4分钟准备,系统状态是控制系统准备好了,测量系统已经准备好了,动力系统也准备好了。应该说火箭发射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那个最关键的状态。我们从大屏幕上还可以看到乳白色的星箭组合体屹立于塔架之畔,直指苍穹。“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二级箭体上蓝色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火箭顶部整流罩中包裹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同样为蓝色的卫星标志也是清晰可见。现在大厅下面的工作人员已经作了最后的准备,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非常紧张,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非常的严肃。

雨亭:能够听到刚才喊出两分钟的准备口令了。

庞莹:给大家报一下现在的时间是18:03:10。

佳慧:距离卫星发射还有1分48秒。

庞莹:我们一起等待这1分48秒的到来,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短信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听众朋友都在表达着同样的心愿。

雨亭:是的,手机尾号为3915的听众是一名大学生,他说,我同时还是一位天文爱好者,一直关注今天的嫦娥奔月的特别报道,预祝火箭发射成功。

庞莹:上海手机尾号为3315的听众说,随着“嫦娥”升空时间的临近,我的心情也非常激动,祝首飞成功。

雨亭:还有一位手机尾号为6687的北京听众说,从今天早上开始就一直关注着中国之声的特别报道,不仅是预祝这个起点,而且希望在后续的这些天内都能够听到来自你们中国之声的现场报道,关注嫦娥一号的一举一动。

佳慧:雨亭,现在倒计时是1分钟准备,还有56秒卫星就要发射升空了。

庞莹:好的,听众朋友如果您想继续参与我们的节目,可以通过编辑短信的方式加入。现在我们听到前方的信号是在作倒计时的准备,已经还剩40秒的时间。

佳慧:也许平时40秒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现在我们觉得非常漫长。每个人的心都非常激动,现在我手心都出汗了。

雨亭:等到30秒了。

佳慧:29秒,27秒,26秒,现在是24秒。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非常的紧绷,现在的时间显示的是倒计时14秒。

雨亭:让我们稍后来共同倒计时。

(现场 发射倒计时:10、9、8……3、2、1——点火!起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10月24日播出)

点评

1.题材重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升空,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前面两次分别是:第一,1970年4月24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二,2003年10月15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它们都是我国航天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

2.场景恢弘。面对的是一个接地连天驰骋万里的宏大场景,必须要有非同一般的调度与设计,一切才有可能。本次直播设立了北京飞控中心、西昌发射中心、中国之声总直播间三大直播间,还安排了卫星发射现场、远望号测量船、中科院空间等多个中心现场,实行同步播报。

3.预案充分。由于直播的是一种特殊的场景,发射时间并不确定,发射可能出现状况。为此,直播组确定了四套直播应急方案。此外,为了做好本次直播,在三个月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主持人走访了数十个研究院所,结识了近二十位航天专家,积累了近二十小时的珍贵音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