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材重大,可听性强,典型的场景具有持续性
就单个节目的时长而言,即使不对组合型节目的时间进行累加,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长度在广播所有的报道体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其篇幅短的一般都在半小时左右,长的可以达到四五个小时。只有大家感兴趣的重大的题材,才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细致而全面的报道。另外,它报道的不是一个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结果,而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流程。其中,典型性的场景在事件的整个流程中不是一晃而过,而是有参次错落的分布。如果只是一晃而过,那么,直播节目的吸引力就会每况愈下,难以为继。
从选题上看,《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是一个常见的广播直播节目类型。该节目于200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全景性展示各界群众庆祝建国60周年的情景。由于报道的是一个典型的重大事件,节目时长达2小时40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电台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具震撼效果的一次国庆大典转播。在60年前直播开国大典原址上搭建直播台,前方现场直播人员达150多人,8个频率及网络多媒体同步直播,全国247家电台上千个频率同步转播中央台汉语直播信号或藏语直播信号,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报道的是一次突发新闻,是不大常见的另一种类型的广播直播作品。它于2007年6月26日在黑龙江都市女性广播频道播出。一名年轻孕妇被丈夫抛弃,她选择了打开煤气自杀。这个节目报道的就是社会各方对她进行惊心动魄的爱心大营救的过程。由于事件突发,冲突不断、悬念迭起,在整个事件发展进程中,听众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都紧张地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当天节目进程中,打进导播间的参与电话有上百个。
2.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注重策划和设计
从一方面来说,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传播信息的。广播在技术上之所以可以进行现场直播,其原因就在于可以通过播发现场的音响,来呈现现场的实况。显而易见,音响只是现实场景状态的一部分,而且现实中的需要直播的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始终带有音响的,因而需要大量的其他手段或者因素来补充。这就需要广播编导与记者在直播节目播出之前,在材料与信息等方面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另一方面说,广播直播节目面对的报道对象,大部分是预发性事件。也就是说对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的性质及其发展的大致过程,都是可以预先就知道的。这就为节目播出之前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站在“9+2”最前沿》是个大型现场直播节目,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海南、云南、贵州、香港、澳门等省区广播电台共同参与制作而成。它以2小时35分的时长,直接向听众展现了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开幕式的实况。这次广播直播效果很不错,被称为本次经贸合作洽谈会的一大亮点。直播前的前期工作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现场直播,各家电台由台长和频率总监带队,选派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前往成都,40多名广播界精英人士汇聚一堂,共同策划、研讨节目。四川电台还抽派记者分赴泛珠三角11省(区)采访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士,以便在直播时融入各台节目中,提升节目权威性。其他各台也采制了各自富有特色的节目内容,在现场直播时穿插播放。
3.新闻现场直播的过程,是广播记者新闻采编业务技能的大考验,也是广播媒体技术与设备条件的大检阅
广播现场直播与其他类型的单一节目不同,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节目。它至少包括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内容,可以说集采、写、编、播、评于一体,是对直播参与者广播技能的全面考核。同时,广播直播对广播的传输技术与设备要求很高,这种要求的具体程度,具体由直播的规模与方案决定。
《再探苍穹》是一个对“神舟”6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进行直播的大型节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集体制作。该节目充分调动多种直播元素,运用前方记者现场播报、北京飞控中心典型音响传送、演播室专家解读、背景资料短片介绍、主持人现场穿插、短信网络互动、音乐片花等形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飞船发射、运行、返回和欢庆等不同阶段的实况。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节奏此起彼伏,扣人心弦,做到3—5分钟一变化,5—10分钟一转场。返回阶段的报道还首次采用了空中直播模式,丰富了中国广播直播形式。在这次直播过程中,中央台采编人员的广播采编与制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广播传播技术与设备也经受了极大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