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特异性上,由此形成了两大对立的观点。“所谓特异性,实际上就是独特性。独生子女的特异性就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征。”[13]关于独生子女特异性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为:一种认为存在特异性(其中包括独生子女不如非独生子女,属于“问题儿童”;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等);另一种观点是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特异性。
(一)观点一:独生子女具有特异性
首先,认为独生子女不如非独生子女,属于“问题儿童”。
19世纪末,被人们称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S.Hall)认为独生子女是一种病态现象,并指导他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Z.W.Bohannon)就独生子女问题进行过统计性的研究。1898年,博汉农采用“征询意见”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了381名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发现独生子女确实具有特异性,且在教育学杂志上发表世界上第一篇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随后,德国小儿科医师内特尔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到许多与独生子女有关的异常行为的病例,从医学角度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吸收博汉农的研究成果,在1906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独生子女的专著——《独生子女及教育》。源于美国和德国的这两个研究,从一开始就把独生子女作为“特殊儿童”“问题儿童”来对待,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独生子女属于“问题儿童”。这类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基于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忽视了家庭背景对独生子女造成的影响。
其次,认为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
就独生子女健康状况的研究,博汉农、内特尔曾经都提出过“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不佳”这一观点。鲍汉诺调查了365名独生子女,将其健康状况分优、中、劣三个等级。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所患最多的病是过于瘦弱、严重神经质、呼吸器官病、心脏病等,此外还常常会有咽喉炎、鼻出血、感冒、消化不良、眼疾等。因此,结论是独生子女健康状况差,后来,荣格、布伦斯基、三团谷启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关于独生子女健康状况,吉尔福德和乌斯塔两位的共同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并不直接研究健康状况这一课题,而是研究刷牙、饭前洗手、保持健康生活的必要习惯等方面,通过研究其行为反映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
我们认为,用卫生习惯的好坏来评价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该研究内容的选择会严重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最终使人们对独生子女群体产生不客观的认识。
(二)观点二:独生子女不存在特异性
1928年,美国的芬顿打破了传统观念,第一个提出否定独生子女特异性的看法。他为了研究是否存在特异性,选了12种需要观察的特征,包括自信、注意、快活、情绪的反应、情绪的稳定性、真实性、创造性等。通过等级评定结果发现,无论从哪种特性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分布情况都没有多少差别。随后,梅田文绘针对个人生活方面的17个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没有发现任何项目上存在两极性。接着,美国学者胡克、伍斯特、吉尔福特等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列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一系列否定独生子女特异性的研究发表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家族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上的重要性,从单纯围绕“独生子女自身”的研究,发展到重新考察同广泛的家族关系相关联的独生子女问题。关于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不同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