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二、独生子女学前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字体:16+-

(一)父母自己不带孩子,亲子交往缺少依恋情感

根据著名的人类学家、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认知、情感等都是在社会**往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新生儿,从出生起就不是孤立于社会存在的个体,对其影响最直接的是父母。父母通过不断地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喝水以及与孩子轻声言语和肢体交流,使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感。亲子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将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使幼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用成人对待自己的类似方式对待自己的同伴,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待人友善等。相反,“近年来西方大量的研究表明,安全性低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困难或六岁儿童在学校的行为问题”[14]。可见,和谐、安全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照顾第三代孩子就可能会成为祖父母辈晚年最大的乐趣和生活的寄托。同时,小两口因工作繁忙或以此为借口逃避亲自带养孩子等,也乐得将孩子完全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因此,目前我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即形式上的“4-2-1”、实则为隔代抚养的家庭模式。

当孩子还没睡醒时,父母已经外出了;当父母回到家时,孩子已经又睡着了。一天24小时,孩子的主要交往对象便成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祖辈在照顾小孩子的经验和耐心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年龄、体力、精力等的局限性,他们已不能很好地与孩子互动。另外,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儿童教育的观念上、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孩子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同时,大多数祖辈都比较溺爱孙辈,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性。有关独生子女犯罪成因的调查中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孩子从小与祖父母居住,往往受到祖父母的溺爱,逐渐形成好逸恶劳、任性的性格特点。回到父母身边后,受到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发生家庭冲突时,这种心理被激发,成为犯罪的诱因。[15]因此,父母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家长娇宠溺爱,包办代替

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土壤。对于儿童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但是,正如真理跨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一样,父母的爱如果越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畸变,成为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的稀缺性而引起的重要性增加,致使家庭重心变化,孩子日益成为家庭的焦点,许多家庭出现‘4-2-1’阵形,六个长辈围绕一个孩子转。更有甚者,在有些家庭中还出现了‘N-2-1’的局面(“N”除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外,还包括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专门的家教、保姆等‘重要的他人’)。”[16]可见,父母及祖辈将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于独生子女身上,将孩子置于过于特殊的地位,他们便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长辈一生唯一的希望,一家人像众星捧月般,全都围着这一个孩子转。在经济上,大量地为孩子购买玩具、图书、各种食品等;在生活中,家长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连自理劳动也包办代替,忽视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换言之,“独生子女家庭的主体与环境之间信息和能量交往中出现了‘五过’的行为:爱的过分聚焦、行为的过分干涉、生活的过分照顾、饮食营养的过分强调、成就的过高期望。”[17]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事实确实如此,父母对子女无原则地溺爱与宽容、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结果形成了子女任性、懒惰、自私、唯我独尊、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有的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的过分溺爱、包办代替,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及面对困难时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家长这种眼里只有自己孩子的解决问题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助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

相关资料

教师手记

晨间活动,小朋友们各自在位置上玩着玩具,欣欣被爷爷拉着小手走了进来,跟老师打完招呼后,直接走到自己座位上,欣欣发现别人坐了她的椅子,就哭了起来,爷爷看见了,就怒气冲冲地对着坐在椅子上的晨晨说:“你给我起来,怎么坐我们欣欣的椅子啊?”吓得晨晨立刻站了起来,教师看见了,连忙走了过去,对着欣欣说:“欣欣,昨天老师不是给你换过位置了吗?你忘了吗?来,你是坐在这里的。”边说教师就边把欣欣带到了位置上坐了下来,爷爷见宝贝孙女还在哭,好像还是有点愤愤不平,教师一边安抚欣欣,一边对晨晨说:“没事儿的,你坐下来吧,是欣欣忘记了。”等欣欣平静下来,欣欣的爷爷才放心地走了……

案例选自:过分溺爱.http://wszp1978.blog.163.com/blog/static/46118334200922884726371/,2009-03-28

(三)家长缺乏给孩子提供“玩伴”的意识和机会

独生子女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唯一性上。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既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势,也是劣势。“从生态的视角看,主体的生命力体现在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共生和竞争能力上。因为共生与竞争是生命进化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没有共生能力,不能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必然导致该主体生命力的下降;同样,缺失竞争力,一个主体就难以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发展先机,同样也难以进化,甚至会遭致淘汰。”[18]

对于幼儿来说,同伴关系是其社会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提出“以儿童教育儿童”。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社会化,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习得社会规则。在多子女家庭中,儿童从小生活在由兄弟姐妹组成的集体中,共同的生活、游戏、学习使他们学会了分享、互助等行为习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没有同龄伙伴进行交往,因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就缺少了施爱的对象与机会,出现了‘伙伴危机’。”[19]由于无事可干,只好看电视、上网等。“据统计,我国4~14岁的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为2.22小时。”[20]

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因没有兄弟姐妹的比照性和公平的竞争性等,给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唯一性所带来的巨大问题,不仅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活动,也缺乏为孩子寻找伙伴的意识和机会,使孩子经常地处于“孤独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缺乏社交能力,造成孤僻、胆怯、不愿与人交往的不良心理特点,当孩子步入社会就会缺乏应付复杂生活的能力。

(四)家长对孩子进行强加的早期定向培养

早期定向培养,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21]这一观念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没有考虑到孩子个人的特点、专长、兴趣爱好等,主要是家长自己的单方面想法,具有浓厚的家长感情色彩。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放在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位置:一方面,孩子的安危成为大部分家长焦虑的根源;另一方面,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自我”,一切都由家长掌控。“唯一性”更进一步强化了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迫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家长并不是冷静、理性地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是惯以炫耀心理、从众心理、补偿心理等为子女规划未来发展的蓝图。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但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做出“宁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愚蠢、荒唐的事情。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让自己尚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价格昂贵的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家长兴趣班”,他们只认定一点:只要早“定向”、早下工夫,孩子就一定能成为专门的优秀人才。

近几年来,媒体的相关报道不绝于耳:某市开设了“EMBA”,一名家长利用假期一口气儿给孩子报了5个“兴趣课”,导致孩子精神失常;一个5岁幼童因赶着上“兴趣班”,被家长要求“吃饭限制在15分钟之内”;等等。有记者做了一个统计,在当天随机采访的10名家长中,有8人称自己的孩子上了兴趣班,其中有参加一项的,有参加两项的。只有2名家长称孩子没上兴趣班,但原因是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太小,还没搞清楚孩子的兴趣所在[22]。与此同时,家长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刺激了幼儿园开设兴趣班热的现象。“物价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0家被调查的幼儿园(其中4家公立幼儿园、6家民办幼儿园)中,公立幼儿园办兴趣班的相对少些,民办幼儿园办兴趣班的较多,其中90%的民办幼儿园都开设有各种类型的幼儿兴趣班。每个幼儿园兴趣班的收费也不一样。”[23]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的智能发展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广泛而不稳定的。面对兴趣班“高烧不退”的现象,一方面,家长自己要冷静,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至少得弄明白自己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另一方面,家长毕竟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需要真正的教育专家和社会传媒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比如,相关的宣传应当使家长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何特点、他们的生活应以什么为主导等。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发展特征、个体差异,一味盲目地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其特长,过早地进行专业化训练,极易导致孩子出现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躁、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得孩子因从小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长大后厌学,逆反心理严重,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

(五)重智育,轻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可见,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当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就应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只将眼光盯在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开发智力”上,并未将孩子品德行为的培养看得很重,这是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21世纪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使孩子们学会做人、做事。要想学会做事,必得先学会做人,如果家长没有认清这个道理,家庭教育必定会失败!

重视儿童的智力培养和发展,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错,关键的问题是,家长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什么是提前和超前教育。我们鼓励家长进行科学的早期智力培养,但反对对学前儿童进行提前和超前教育。提前和超前教育,就是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到幼儿时期进行;或者是强迫学前儿童学习他们不能理解、消化不了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提前、超前教育的代价是孩子付出了身心的健康和童年的快乐。家长还须明白,知识不等于智力,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完全意味着其智力水平的高低。况且,“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唯一决定因素。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智力水平这一条件外,机遇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也是很重要的。”[24]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面对唯一的孩子时,更多应该考虑其成人后能否幸福、能否快乐地度过一生,应当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良好的社会性等方面多做一些事情,多下一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