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2版)

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字体:16+-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两大类。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有传染性

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人体内。当病原体的感染力超过人群的免疫力时,就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引起流行。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引起不同的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感染的轻重和流行程度也不一样。

3.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有了抵抗能力,产生不感受性。不同的传染病,病原体的毒性不同,感染后获得的免疫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传染病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如麻疹、水痘;有的传染病免疫时间较短,病愈后可再次感染,如流感等;还有的传染病在感染未愈的同时,若再接触同样的病原体,仍可重复感染、加重病情,如血吸虫病等。

4.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致病至病情恢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初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数小时(如感冒);有的数日(如麻疹);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可达数年(如麻风病),根据某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可确定该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如幼儿园某班发现一名猩红热患者,自患儿离园之日起,该班需检疫12天(猩红热的最长潜伏期)。

(2)前驱期。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患者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持续1~2天,这段时期成为前驱期。有的患者感染较重,发病急骤,可不出现前驱期。前驱期病人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患者逐渐表现出所患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如病毒性腮腺炎患者表现出的腮腺肿胀等。

(4)恢复期。传染病的主要症状逐渐消失,生理功能和组织损伤逐渐恢复。但在此期间,病情有时会恶化,甚至发生并发症。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分为以下三种。

(1)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并能查出相应体征的人。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据此可确定病人的隔离期限。

(2)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携带者可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病后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指病原体虽已侵入机体,但未出现任何症状,却能排出病原体的健康的人。病后携带者指病人患病后,症状虽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3)受感染的动物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体内侵入他人体内所经历的路径。主要有:

(1)空气飞沫传播。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传播方式。病原体随着病人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吐痰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使他人吸入即可受感染。如肺结核、麻疹、流感等,即以该种方式进行传播。

(2)饮食传播。这是消化道传染病常见的传播方式。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水,经口进入健康者体内即被感染。如菌痢、甲肝。

(3)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子、老鼠)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如蚊虫传播乙型脑炎。

(4)接触传播。包括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造成的直接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和由传染源污染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触后所造成的间接传播两种。如公用毛巾可传播沙眼、红眼病、脓疱疮等。

(5)医源性传播。是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乙肝传播。

资料链接

2006年,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市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有30余名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途径,但是在他们的描述中,他们都曾经因为不同的原因在同一家医院输过血,到该医院去查病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给他们献血的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两年前已去世了。

该案例告诉我们,医生护士的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一次纰漏,带给病人和家属的,是终身的痛苦,所以要格外严谨认真,教师也是一样。

(6)母婴垂直传播。指母婴之间,经胎盘、分娩损伤、哺乳等途径由母亲直接传染给婴儿的传播方式。如乙肝母亲通过分娩将乙肝传染给新生儿。

3.易感者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受感染后容易发生该病的人,称为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就越大。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可降低人群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率。

(三)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具有流行性。托幼机构人群免疫力低下,居住集中,更容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预防传染病应该针对传染病发生、传播和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起来。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为三部分:

1.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应该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病人。

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早期发现病人,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托幼机构的婴幼儿,应该做好:①入园前的体格检查,健康儿童方可入园。②入园后儿童定期的体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矫正。③尤其要做好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随时注意儿童有无异常表现、可疑情况及时处理。如疑为传染病,应早隔离、早治疗,采取综合措施,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健康者方可上岗。

资料链接

艳丽是名新老师,负责沧州某幼儿园中二班的保育工作。11月的沧州,气候异常寒冷,小明来园的时候就不停地咳嗽,家长说小明感冒了,带来了治感冒的药。艳丽也没细问,把药放好就去接待其他的小朋友了。中午的时候小明发烧,一量体温40℃,艳丽吓坏了,赶快通知园医和家长,园医一检查,麻疹!原来,5天前,小明去医院探视过患麻疹的小表哥。过了几天,班里陆陆续续出现了好几个麻疹发烧的孩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严谨认真的入园检查是幼儿园早期发现病人,预防传染病的有效途径。

(2)早报告、早隔离病人。

病人和可疑传染病儿应早期得到单独隔离。隔离室的工作人员不得与健康儿童接触、不进厨房,少出入公共场所。隔离室用具应专用,用后及时消毒,非隔离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不同传染病儿应单独隔离,以免交叉传染。

(3)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

检疫期限即为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检疫期间,受检儿童不得与健康儿童接触,但每日活动可照常进行,发现疾病征象及时处理。

(4)早治疗。早期治疗可减轻症状,有效促进传染病愈合,减少并发症。

资料链接

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病人隔离期和接触者检疫期限表

2.切断传播途径

(1)经常性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阳光照射充足;注意炊具、玩具和日用品卫生。

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所接触过的环境和日用品进行彻底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应彻底通风换气;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类传染病,病人使用或接触过的物品应进行彻底消毒。

3.保护易感者

(1)广谱性措施。组织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2)特异性措施——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疫苗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学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低下,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者,所以是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