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往往影响小儿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妨害小儿的生长发育。其并发症较多,有时危及生命,必须积极防治。
1.病因及流行病学
人蛔虫是寄生在人体的最大线虫之一,雌雄异体。其成虫状如蚯蚓,色淡红,寄生于肠道内,寿命约一年。雌成虫身体较长,尾端伸直,每日产卵20余万个,雄虫较短,尾端向腹侧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刚产出的卵无感染力,但生命力顽强。虫卵污染泥土、食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两周左右发展为感染性虫卵。学前儿童喜玩泥土,若饭前不认真洗手,或生吃不洁的瓜果蔬菜、喝不洁生冷水,或使用虫卵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均可感染该病。
2.症状
症状轻重不单取决于蛔虫数目多少,而且与蛔虫所在部位和状态有关。成虫在肠道内定居,吸收儿童消化道内的营养,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贫血;蛔虫排出的毒素,刺激神经系统,使儿童出现低热、睡眠不安、易怒、易惊、夜间磨牙甚至反复呕吐;个别患儿可有偏食或异嗜癖,喜吃炉渣、土块、煤核等。
并发症: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造成肠梗阻;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可引发胆管蛔虫、急性胆囊炎、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腹膜炎等。
3.防治
(1)预防。
①进行广泛的卫生宣传,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蝇类。做好粪便管理和改良积肥,不随地大小便。
②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干净。
③讲究个人卫生,勤剪指甲,进餐前后肥皂、流动水洗手,不吸吮指头。
④托幼机构可于每年九月、十月进行集体驱蛔。
(2)治疗。服驱蛔药,驱蛔。
(二)蛲虫病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以**及肛门附近瘙痒为特征,易在家庭及托幼机构中流行。
1.病因及流行病学
蛲虫为乳白色,约1厘米长,状如棉线线头,故又名线头虫。雌雄异体。一般寄生于人体小肠下段,阑尾、直肠等处。雄虫**雌虫产卵后即死亡。雌虫于夜间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每条雌虫可含卵5 000~17 000个,成熟的雌虫在爬行时连续产卵,数分钟内可连续产卵达一万枚左右。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被吞入后至发育为成虫需一个月左右,成虫的生命20~30天。成熟的虫卵对外界抵抗力甚大,在自然环境中可保持感染性10~14天。
幼儿主要经手-口传染。被虫卵污染的手、食物、食具可使人进食时感染。由于雌虫夜间在肛门处产卵,引起瘙痒,儿童用手抓挠,手或指甲内沾上虫卵可使病儿反复感染。虫卵排出后还可污染衣裤、被褥或玩具,也可造成传播。
图7-1 蛲虫生活史
2.症状
雌虫夜间产卵使肛门奇痒,影响睡眠,间接影响小儿的精神食欲。因瘙痒抓破皮肤可使肛门周围皮肤发炎。
3.防治
(1)讲究个人卫生,提倡小儿穿合裆裤睡觉,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吮手指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洗**部。
(2)注意环境卫生,彻底治疗患者,妥善处理患儿粪便,患儿要勤换衣裤、被褥,**换下最好能煮沸以灭虫卵。
(3)广泛开展卫生宣教,使人们了解蛲虫的传染方式,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蛲虫的寿命一般20~30天,因此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则虽不加治疗也能自行痊愈。否则单纯药物治疗而不结合预防,则甚难彻底治愈及杜绝流行。
资料链接
幼儿园蛲虫病防治刻不容缓
蛲虫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极广,不论寒带、温带或热带均有发生,成人、儿童均可感染,但儿童的发病率高,尤其在集体托幼机构中更易互相传播。
感染主要由于食入含有虫卵的食物所致。由于雌虫在夜间于肛门附近排卵污染被褥及衣物,儿童用手抓**痒处,虫卵伏藏于指甲缝内,可被吃进腹内,此种肛门—手—口直接传播成为自身重感染的主要途径。儿童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在15%~80%,1~5岁集体儿童机构感染率更高,部分幼儿园的感染率达到了40%~80%。
蛲虫病严重危害着学前儿童的健康,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预防蛲虫病刻不容缓。
单元小结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尚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某些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较差,往往会因为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某些诱因而感染各种疾病。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疾病的基础知识相当有必要。
优生优育是优教的基础。遗传病严重影响着我国的人口质量,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优生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质量。
了解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护知识,可有效预防常见病,并能将常见病对孩子的危害降至最低。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更是学前儿童健康的大敌,掌握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症状和防护知识,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护学前儿童健康。
回顾与反思
一、判断对错
1.预后与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与患者自身状况无关。( )
2.所有的传染病都是瘟疫。( )
3.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与近亲婚配无关。( )
4.新生儿出现鹅口疮,应该用干净的毛巾拭去。( )
5.部分疫苗接种后,新生儿可出现发热症状。( )
6.学前儿童佝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 )
7.钩虫病患儿也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
8.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痊愈。( )
9.麻疹黏膜斑为麻疹患者特有的征象,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标志。( )
10.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较多。注射、输血、密切的生活接触,都可造成传播。( )
11.手足口病发病无明显年龄特征,且发病后病情危重。( )
12.对红眼病患者实施包扎治疗有利于疾病康复。( )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季高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则多见于冬季。( )
二、填空
1.传染病的特性是:有____、有____、有____,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____。
2.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
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计划免疫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
5.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____、____、____。
6.小儿结核病的用药应该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
1.近亲结婚和遗传病有什么关系?
2.发热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3.儿童肥胖有什么危害?对肥胖儿应采取何种预防和治疗措施?
4.发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龋齿?
5.弱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幼儿园如何预防和降低弱视的程度?
6.什么叫预防接种?什么叫基础免疫?什么叫加强免疫?
7.引起婴幼儿大小便异常的疾病有哪些?
8.蛲虫病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疗和预防?
应用与探讨
1.幼儿园如何早期发现传染病?说出具体的做法。
2.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如何进行消毒?
3.在你所在地做一次婴幼儿肥胖症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报告中需说明当地婴幼儿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各种原因所占比例、对婴幼儿的危害,并为其指出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如果你所在的班出现了麻疹患儿,你将如何处理?
5.在幼儿园做一次蛲虫病发病率调查,重点对患者的年龄、是否穿开裆裤、卫生习惯和经常使用的玩具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