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外伤
1.皮肤擦伤
幼儿奔跑、跳跃、追逐时,很容易跌倒蹭破皮肤,造成皮肤擦伤,尤其夏季更为常见。蹭破皮肤后,应先观察幼儿伤口的深浅和污染程度。若伤口较浅,仅蹭破表皮,没有出血,只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洗干净;若伤口较深,有出血,说明伤口已涉及真皮层。此时应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清洁伤口,再用碘酒自伤口内向外消毒,然后使用酒精脱碘,处理后如不再出血,不用包扎;若出血较多,伤情较重,加压包扎后送往医院治疗。
2.刺伤
带刺的花木、木屑、竹屑刺入皮肤,可造成刺伤。刺伤时疼痛剧烈。
若竹刺、木刺未完全扎入皮肤,尚有一部分暴露在外面,应立即取出。具体做法是: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清洗伤口,然后用消过毒的镊子或针顺着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拔、挑出来,不应有残留,挤出瘀血,再用酒精消毒伤口。
若刺完全扎入皮肤或指甲,难以拔除,应送医院处理。
3.切割伤
幼儿削铅笔、做剪纸或触摸摔破的玻璃器皿,都可能出现手或皮肤被划破的现象,造成切割伤。
出现切割伤时,伤口较整齐,出血量较多。具体处理办法是:先用无菌纱布按压伤口止血。然后沿着伤口用75%的酒精由内向外消毒,最后敷上无菌纱布,用绷带包扎。
若为玻璃器皿扎伤,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加压包扎。
4.钝挫伤
幼儿玩沙包时,沙包击中皮肤;或身体撞击在坚硬圆滑的物体上,皮肤未破,伤处发青发肿,出现内部出血,造成钝挫伤。
处理办法:
第一,不宜揉搓伤处,宜局部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改善伤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瘀血吸收,减轻表面肿胀。
第二,用七厘散或活血止痛散调敷伤处。
第三,受伤部位限制活动。
第四,头、胸、腹部钝挫伤,可依伤者神志、面色、表情判断病情轻重。疑有颅脑和内脏损伤,立即送医院治疗。
5.挤压伤
幼儿的手指经常被门或抽屉挤伤,重者甚至会造成指甲脱落,疼痛异常,应及时处理。
处理办法:若无破损,可用冷敷,起到止血和减轻痛苦的作用,不需消毒;疼痛难忍时,可将受伤手指高举过心脏,缓解痛苦;若有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若指甲掀开或脱落,立即去医院治疗。
6.扭伤
幼儿从高处跳下,常扭伤踝部。
处理办法:首先应判断有无骨折或脱臼。若无骨折或脱臼,宜先冷敷,限制伤肢活动,一天后改用热敷或按摩,舒筋活血;若有骨折或脱臼,宜平稳、迅速地送往医院诊治。
(二)异物
1.鼻腔异物
幼儿无意中常将小物件塞入鼻孔,如豆粒、果核、橡皮等。异物造成鼻塞,影响呼吸,还会引起鼻腔炎症,甚至异物下行引起咽喉、气管异物。发现后应及时取出,否则危害甚大。
取出异物的方法是:嘱幼儿深吸一口气,保教人员用手堵住无异物的一侧鼻孔,用力擤鼻,异物即可排出。若异物未取出,切不可擅自用镊子夹取,否则会将异物捅向深处,甚至落入气管,危及生命。出现该种情况应马上去医院处理。
2.咽部异物
咽部异物以鱼刺、骨头渣、枣核等较为多见。异物大多扎在扁桃体或其周围,引起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咽部异物最好用镊子取出,切不可采用食醋或大口吞饭的办法,否则会使异物越扎越深,出现危险。若无法取出,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3.喉、气管异物
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吃饭,孩子特别开心。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停地说话,一不小心,饭菜卡在了喉咙里,憋得小脸通红。外公外婆吓坏了,又是拍又是抠,好不容易才把饭菜掏了出来,一家人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幼儿于进食时或口含小物体嬉戏、哭闹时,就可能将食物或小物体吸入喉部或气管内,五岁以下幼儿多见。异物以花生米、西瓜子、豆粒为多。
异物进入喉部、气管,立即引起呛咳、声嘶、面色青紫、呼吸困难。
处理办法:对较小幼儿,宜速将其抱起,头低脚高,拍背。经上述处理,有时可使夹在喉部的异物咳出,试用上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对较大幼儿可采用海氏冲击法,救护者可从后方搂住幼儿腰部,用大拇指的背部顶住幼儿上腹部,间断地向上、向后,冲击性推压,促使横膈肌挤压肺部,产生气流,将进入气管的异物冲出。试用上法无效,速送医院急救。
图8-1 拍背法操作示意图
图8-2 海氏冲击法操作示意图
4.眼内异物
大风天气,常有沙子或小飞虫入眼,造成眼内异物。
取出眼内异物的具体方法是:让幼儿轻轻闭上眼睛,切不可揉搓眼睛,以免损伤角膜。操作者清洁双手。若异物粘在睑结膜表面,可用干净柔软的手绢或棉签轻轻拭去;若嵌入睑结膜囊内,须翻开眼皮方能拭去。
若运用上述方法不能取出,幼儿仍感极度不适,有可能是角膜异物,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5.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异物,如小飞虫;另一种是非生物异物,如幼儿玩耍时塞入的纽扣、豆类、石块等。
外耳道异物可引起耳鸣、耳痛、外耳道炎症及听力障碍,应及时取出。
取出的方法是:若外耳道异物为小昆虫,可用手电筒照射幼儿外耳道,或吹入香烟烟雾将小虫引出来,若不见效,速上医院。
若外耳道异物为非生物异物,可用倾斜头、单脚跳跃的方式,将异物弹出,若无效,应去医院处理,切不可用小棍捅、用镊子夹,以免造成外耳道和鼓膜损伤。
(三)动物咬伤
动物咬伤主要包括狗咬伤(症状及预防处理详见第七单元)、蛇咬伤、蚊子叮伤和蜂蜇伤等。
1.蛇咬伤
被蛇咬伤时,常常难以辨别其是否有毒,所以生活中蛇咬伤均按毒蛇处理。
处理办法:
第一,捆扎伤口上方(距伤口5厘米处),阻止蛇毒扩散。
第二,以伤口牙痕为中心,用刀片划个十字切口,用力挤压伤口,使毒液通畅流出。用淡盐水冲洗伤口。冲洗多次后,将结扎的带子放松,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第三,口服解毒药(如季德胜蛇药),同时将药片用温水溶化后涂于伤口周围。
2.蚊子叮伤
夏季多见。被蚊虫咬伤时要阻止幼儿搔抓,并用蚊不叮、防蚊花露水、绿药膏、清凉油、酒精、氨水等涂于患处即可。
3.蜂蜇伤
第一,黄蜂(马蜂)蜇伤。先用橡皮膏将皮肤中的刺粘出来,再将食醋涂于患处(因黄蜂毒液为碱性)。
第二,蜜蜂蜇伤。同样先用橡皮膏粘出皮肤中的刺,再将肥皂水、淡碱水涂于患处(因蜜蜂毒液为酸性)。
(四)头部摔伤
幼儿玩耍或从高处跳下时摔伤头部,在男童中并不少见。摔伤后,保教人员应该:
第一,若有出血,用清洁纱布轻轻按压伤口,迅速送往医院。
第二,若摔伤后未见出血,但患儿有意识丧失,且摔伤后有恶心、呕吐现象,头部疼痛剧烈,或者有抽风、麻痹、言语障碍,均应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五)眼外伤
1.穿通伤
针刺或铁丝、小刀、毛衣针划伤眼睛,可使眼球部分破损或完全破裂。若完全破裂,则会造成眼穿通伤。逢年过节放鞭炮,爆炸的冲击力也往往造成眼球的严重震**和穿通伤。眼穿通伤时,伤眼眼内组织脱出,有水样物流出。此时可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覆盖眼睛,但不必取出已脱出的眼内物,也不应用力压迫眼球,否则会致眼内物流出,导致伤眼失明。宜迅速冷冻伤眼,并送医院急救。
2.眼钝挫伤
被弹弓子打在眼上,被足球、土块、木块击中眼球,可致眼钝挫伤。眼球受到撞击,会出现视网膜震**、出血。可用湿毛巾冷敷,减少眼内出血,后速送医院。
3.酸碱、生石灰烧伤
若酸碱、生石灰不小心溅入眼内可烧伤眼睛。一旦发生,要争分夺秒,若为生石灰烧伤,应将没有溶解的生石灰粒轻轻抠出,不要损伤角膜,然后跟酸碱烧伤一样,就地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冲洗时,须扒开上下眼皮,保证眼内各个部位都冲洗到,不留死角。但需注意不要让冲洗出来的水流入健眼,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六)晕厥
天气过于炎热,未进早餐引起低血糖,或站立过久、疼痛、精神紧张,均可使大脑短时间出现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晕厥发生前,病儿多有短时间的头晕、恶心、心慌、眼前发黑、四肢发凉、出冷汗症状,随即摔倒在地。
处理办法:让病儿平卧,松开衣领、腰带,头部略放低,脚略抬高,改善脑部供血,不长时间即可恢复。病儿清醒后,可适当补充热的糖盐水或热饮。
图8-3 晕厥的处理
(七)惊厥(抽风)
幼儿惊厥的原因很多(详见本书第七单元),表现通常是突然性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凝视,口唇青紫,呼吸微弱,四肢及面部抽搐,持续时间不等,可短至1分钟,长至几十分钟。发生惊厥后,保教人员不可惊慌、大声呼叫或拍打幼儿。
处理办法:
第一,让病儿侧卧,便于及时排出分泌物,防止异物入气管。
第二,松开衣领、裤带,保持血液循环通畅。
第三,将毛巾或手绢拧成麻花状放于上下牙中间,以免咬伤舌头。若病儿牙关紧闭,不可硬撬。
第四,随时擦去痰涕。
第五,针刺或指压人中穴止抽。
第六,若有高热或上述处理后抽风不止,速送医院救治。
(八)中暑
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或日光长时间照射幼儿头部,可致幼儿中暑,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口渴甚至昏迷。
处理办法:
第一,将病儿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让其躺下休息。
第二,凉毛巾冷敷头部,用电扇或扇子扇风,助其散热。
第三,给病儿口服人丹、十滴水。
第四,给病儿喝一些清凉解暑的饮料。
注意:炎热的夏季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应避开上午十点半至下午两点半。炎热季节幼儿可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游戏尽可能放在树荫或屋檐下进行,避开阳光的直射。同时教师应提醒幼儿多喝水。
(九)冻伤
冬季高发。幼儿冻伤多为轻度,常见于手、足、耳郭、面颊部位,局部红肿,遇热发痒。可将冻伤药膏涂于冻伤局部,并要注意保暖,经常对易冻伤部位进行揉搓、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冻伤愈合。
重度冻伤,局部皮肤呈紫黑色,肿胀,有水疱。处理时应注意保暖,不要弄破水疱,但不能用热水烫,也不能用火烤,应送医院处理。
(十)烫(烧)伤
接触热油、热粥、开水、热蒸汽、生石灰、化学药品如硫酸等,均可造成烫伤。
根据烫伤的深浅,可将烫伤分为三度:一度:仅伤及皮肤表皮层,创面极小,局部红肿、灼痛,但无水疱。二度:伤及表皮和真皮两层,受伤面积较大,局部红肿,有水疱,疼痛剧烈。三度:受伤面积大,涉及面广,常伤及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四层,甚至会伤及内脏器官。
处理办法:
第一,迅速去除被烫伤物浸透的衣物。如身上还粘有热粥、热菜和生石灰等,要轻轻拭去。
第二,一度烫伤,可在局部涂烫伤药膏如:獾油、京万红、清凉油等,3~5天可痊愈,不留瘢痕,有轻度色素沉着,可吸收。
第三,二度烫伤,用干净的纱布、毛巾覆盖创面,切勿弄破和挤压水疱,也不可在创面涂草木灰等不洁之物,将病人平稳送入医院治疗。
第四,三度烫伤时,除干净的毛巾纱布覆盖创面,不能弄破和挤压水疱外,若烫伤面积大,病人烦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给淡盐水饮用,速送医院处理。
(十一)电击伤
小儿玩弄带电电器,或雷电天气在树木或高大建筑物下避雨,均可造成电击伤。
触电轻者,全身发麻,重者可出现烧伤,更重者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
处理办法:
第一,切断电源。救护者应冷静分析现场情况,选择安全合理的办法,比如戴上棉布手套、穿上皮鞋、踩在塑料或干木板上,拉下电闸或用竹竿、长木棍将伤者身上的电线挑开。
第二,对呼吸、心搏骤停者进行现场急救(措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具体操作要领见本单元常用急救术相关内容)。
第三,有烧伤者,保护创面,待伤者呼吸心搏恢复后送医院治疗。
(十二)煤气中毒
冬季室内采用煤炉取暖,或煤气关闭不严外泄,常可导致煤气中毒。
中毒轻者,头晕、耳鸣、恶心、眼花、胸闷、全身无力。中毒重者,呼吸困难,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处理办法:
第一,迅速打开门窗,将病人移至通风口或户外,使其呼吸到新鲜空气。
第二,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第三,呼吸心搏骤停者,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待呼吸心跳恢复后速送医院。
第四,注意不可给病人灌醋。
(十三)误服毒物
有些小朋友好奇、好动。常将一些彩色药片误做糖豆服用,导致中毒。在农村,有些家庭药品管理混乱,出现将农药当成止咳糖浆给孩子灌服的现象。
处理办法:
第一,催吐、洗胃,尽量减少有毒物质吸收。令患儿张大嘴,用筷子、匙柄或手指,刺激患儿咽部,引起呕吐。反复喝水、催吐,直至吐出物全为清水,方可结束。若发生地在医院旁边或距离很近,可将患儿送到医院进行洗胃。
第二,保护胃黏膜。当遇到一些腐蚀性较强的毒物,为保护食道、胃的黏膜,可使用面糊、蛋清、豆浆、牛奶等洗胃,以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若误将碘酒当止咳药服了,可用米汤洗胃。催吐后,吐出像蓝墨水一样的**,反复喝米汤再催吐,直至吐出物颜色消失为止。
第三,毒物不清楚的情况下,急救的同时,要注意收集患儿吃剩的东西和呕吐物,供医生了解毒物性质,为进一步治疗、解毒提供帮助。
第四,若误服毒物时间较长,毒物已吸收,应速送医院,对症解毒。
(十四)淹溺
幼儿游泳或玩水不慎,可致淹溺。
处理办法:
第一,利用现场一切条件,抓紧水上救护。
第二,溺水者上岸后,观察其一般状况。若溺水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流畅,仅为体内进水,倒水就可以了。倒水时,救护者取半跪姿势,让溺水者匍匐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按压其腹、背部,帮助溺水者将进入体内的水排出。也可就地取材,借助木凳、牛、马等物件的帮助,促其排水。
第三,若患儿意识不清,口内有淤泥杂草,则应:①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淤泥杂草。②松解溺水者内衣、裤带、领口、袖口。③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迅速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十五)骨折与脱臼
1.骨折
幼儿在意外事故中使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导致骨折。幼儿的骨折常伴有剧烈的疼痛,骨折的肢体失去功能,骨折处肿胀、畸形,复杂骨折除以上症状外,还可合并血管、神经、肌肉损失的表现,如出血、骨折远端以及肢体麻痹等。
骨折的处理方法:
固定伤肢、限制活动。如果患肢明显畸形,可用手牵引患肢,使之挺直,然后加以固定。如有出血,应先包扎、止血,然后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别进行临时固定。
固定的方法如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就地取材,选择长短、宽窄适合小儿的竹板、木棍、硬纸板等,用来作为夹板,垫上棉花或布类,先固定骨折的两个断端,然后固定上下两个关节,露出手指或者足趾,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果指(趾)苍白发凉,说明固定得太紧,应放松绷带,重新固定。如果没有夹板或者其他代用品,可将受伤的上肢固定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患儿经过妥善固定以后,应迅速送往医院,在运送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有无其他症状。
2.脱臼
由于外伤、牵拉上肢或穿脱衣服用力过猛等原因常引起婴幼儿脱臼。脱臼后,肢体变形,如常见的幼儿肩关节脱臼后,上肢就无法正常运动,局部疼痛并出现关节肿胀等现象。脱臼后可让保教人员或医生复位。
资料链接
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调查
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学前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类型有车祸、跌落、烧烫伤、溺水、窒息和中毒等。在我国,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以跌伤、烧烫伤、交通事故和中毒为主。
1.交通事故。发达国家,交通事故一直占据儿童意外伤害首位,受害者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2.跌落。在几种主要意外伤害中,意外跌落居非致死性伤害首位,学前儿童多见,其严重性在于常见、多发、后遗症率和致残率高。
3.烧、烫伤。热粥、热饭、热菜、热油、开水的烫伤最为多见,鞭炮、炸药等危险物品爆炸也是屡见不鲜,酸、碱、石灰烧伤和电灼伤也时有发生。
4.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煤气中毒、过量食用营养品中毒近年在各地也都很多见。
5.溺水与窒息。溺水者,男童多见,夏季高发。窒息的原因多种多样,睡眠过程中的窒息,吃奶时造成的窒息,还有异物引起的窒息死亡,各个年龄都有发生。所以窒息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