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2版)

二、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

字体:16+-

托幼园所如何杜绝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是托幼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由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文化部、建设部(现为住建部)、原交通部、原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第三、四、五章,就分别对校内的安全管理制度、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作了相关规定。因此,托幼园所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保教人员应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对潜在事故的预见性,提高警惕,关注婴幼儿生活的每个细小环节,发现危险苗头,及时加以制止,并能掌握初步的处理措施。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婴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危险、怎样避开危险及如何自救的知识,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托幼园所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提高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

要加强对全体保教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建立健全托幼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检查监督,杜绝事故隐患。

(二)消除意外事故的隐患

1.经常对园内、班内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托幼园所应委派专人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园内的房屋、场地、用具、玩具、生活用品、器械等,发现问题及时维修,防患于未然。同时,保教人员也应在每日的工作中仔细观察以下细节:玻璃是否完整,门窗的插销是否合适;木制的桌椅和器械是否糟朽;铁质的运动器械是否生锈,边角有无卷起、焊接处有无脱离、螺扣是否脱落;秋千的绳索是否结实耐用;场地是否平坦,有无碎石、碎玻璃;下班前本班的电器、电源开关是否关闭,门窗是否上锁等。

资料链接

2004年6月10日上午9时15分左右,河南省某幼儿园中二班小朋友在活动室画画,头顶的电扇螺丝松动,掉了下来,四名小朋友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李莉伤情最重,左胳膊被电扇叶片砍伤,住院治疗,后被截肢。

该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园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关系着每个幼儿的健康甚至生命,马虎不得。

2.建立药品和危险物品的保管制度

(1)保健人员负责检查幼儿用药的准确性。

资料链接

林林和刘炜是西安市某幼儿园中二班的小朋友。2007年10月15日,林林感冒了,上学的时候,妈妈给林林带了瓶装的止咳药。可巧这天刘炜得了脓疱疮,刘炜的妈妈也给刘炜带了瓶装的消毒药水。新来的小牛老师忘了给药品贴上标签,结果林林把消毒药水喝下去了——还好发现及时。

该案例告诉我们,幼儿教师的工作琐碎细致,哪怕是一点纰漏都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

家长送处于疾病恢复期的孩子入园时,最好将药物亲自交到保教人员的手中,由保健人员检查,核准孩子所服药物是否对症,并登记用药儿的姓名、性别、药名、用量、服药的时间和次数,同时做好用药情况说明。

(2)妥善保管幼儿的药物。药物应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保教人员应按时、按量给病儿服药,并做好记录,防止重复服药。

(3)危险物品的管理。危险物品通常指有腐蚀性的、有剧毒的、易燃易爆的物品或药品。在幼儿园通常指消毒药品、杀虫剂等。这些物品应有专人保管,平时应上锁保存,使用时应有记录,用完的瓶罐应统一回收,不可随便丢弃。

3.做好晨午晚检和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仔细观察,发现危险因素,及时做出果断处理

资料链接

2005年3月12日,山西运城星河小区幼儿园。“流血了,流血了……”寝室里传来了可可的尖叫声。刚睡着的小朋友都被吓醒了。王老师飞奔过去,发现康康的被子上沾了很多血,一检查,原来康康睡觉前在**玩小刀。

(1)防止幼儿随身携带小刀、石子、珠子等危险物品。这些物品不仅会伤害到幼儿自己,还可能伤及别的小朋友,所以保教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后应及时收缴保存,待幼儿离园时交回给家长并告知其危害。

(2)活动过程中防治摔伤、跌伤和磕伤。尤其幼儿盥洗、如厕时,应防止幼儿跌倒、滑倒,造成事故。

(3)进食、饮水和盥洗过程中防止烫伤。给幼儿的水和饭须降温后方可端入室内。暖壶、热水器应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寄宿制幼儿盥洗时注意水温和热水的加入方式,防止烫伤。

(4)及时发现睡眠异常并予以矫正。幼儿蒙头睡觉或在被子里玩弄物品,有时也会导致危险。保教人员发现后应予以及时纠正。

(三)建立健全幼儿接送制度,防止走失

1.加强对门卫的管理

园所的大门应只在接送时间对外开放,其余时间一律关紧,防止幼儿溜出园去。非接送时间来园的家长和其他公务人员,均应进行登记。

2.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制度

幼儿的接送者必须是幼儿的父母、祖父母或固定的接送人。临时改变接送人,应提前给保教人员打好招呼,得到确认后方可接走幼儿。

3.建立班级的交接班制度

各班应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保教人员在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室外活动前及活动后均应清点人数,防止幼儿走失或擅自离开。

(四)进行安全教育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不能靠说教,也不能靠吓唬。要抓住教育活动中幼儿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某些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危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样做才正确。

1.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引狼入室”,大人不在家,教育幼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让其随便进入家中。

2.教育幼儿懂得维护自己的隐私。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勇敢拒绝别人随便碰触或抚摸自己的身体,尤其是隐秘部位,若有发生,及时报告父母、长辈或信任的老师。

3.懂得维护家庭隐私。不随便告诉陌生人自己家的地址、电话号码及父母存折的存放位置等。

4.教育幼儿正确使用器具器材,如手湿时不触摸电器,不拿着剪刀到处跑等。

(五)注意幼儿园外的安全

幼儿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居住所在地的物业小区、户外活动的公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场、购物的商场或超市、就餐的饭店等。这些场所的设施设备并不单独为幼儿提供,成人带幼儿到这些场所时应注意,要照顾好幼儿,避免意外发生。

1.防止失散。在人多拥挤的场合,如商场、公园、游乐场等,不要让幼儿离开保教人员的视线,人多时拉住幼儿的手避免幼儿走失、挤伤。

2.避免单独和陌生人共乘电梯。

3.阻止幼儿在有光滑的地面、台阶、玻璃等材料的场地嬉戏。防止幼儿滑倒和被玻璃柜台边角的锐边割伤、撞到玻璃移门。

4.阻止幼儿攀爬自动扶梯和护栏,以免被撞倒、撞伤。

5.安全乘坐各类运输设备,注意避免过多的人集中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注意幼儿不要被运行中的电梯扎伤。

6.严禁幼儿在水池逗留,以防溺水。

7.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有泥坑或水井、窨井、粪坑等,未加盖的易发生幼儿跌入,应告知幼儿禁止走近危险地带。

8.懂得寻求帮助,机智面对困难。处于性侵犯、被拐骗的危机时,不害怕,大声说不要,知道转身就跑;迷路时,知道找警察、银行或商店柜台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六)注意交通安全

资料链接

2007年12月11日下午4点15分,广东某学校校车载有60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某塑料厂时,跟车的周老师告诉学前班学生4岁的小胜等三名小孩准备下车。车停稳后,周老师左右看看,确实没有车,她就先下去,然后三个学生依次下车。周老师在车门口扶着第三个学生下车时,发现第一个下车的小胜已经走出一米远,到了马路中间。校车司机大喊“有车来了”,周老师下意识地用胳膊挡着后面的两个学生,可手却够不着小胜,眼看着小胜被快速行驶过来的泥头车残忍地结束了幼小的生命。

据统计,近年来,交通事故是造成儿童死亡和致残的重要杀手,所以,儿童外出时必须注意。

1.遵守交通规则。在人行道上行走时,成人要手牵手带领幼儿,行走于人行道上,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通过路口应走横道线,不闯红灯。不单独让幼儿独自在马路逗留。

2.乘坐公交车时,切勿让幼儿的头、手伸出窗口。成人要抓牢扶手,避免急刹车时,幼儿突然被撞。

3.骑自行车带幼儿时,座位应放在成人前面,并注意脚的固定,防止脚被夹入车轮内。

4.注意行车安全。乘坐四轮机动车时,严禁幼儿单独或被抱在前排就座。宜在后排座位上,与成人同坐,而不是坐在成人身上,用安全带固定,或使用婴幼儿专用的安全座椅,以免刹车时撞伤。

5.为提高能见度,在黎明、黄昏以及其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最好给幼儿穿上有反光材料附件的衣物。

资料链接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家长和教师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让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而且应该通过优化保育环境,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以下做法可供家长老师参考使用。

1.情景模拟,告诉幼儿什么样的情况会出现危险,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出现危险后如何沉着应对。比如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迷失方向寻找警察,彩色豆豆不能随便当糖吃等。

2.创设环境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具体做法:定期检查班上物品,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如尖利器、钉子等;在幼儿园的楼梯口、转弯角,贴上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重视开展户外活动,多让幼儿进行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增强幼儿的活动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教幼儿在走路跑步的时候,头要朝前看,重心要在下半身,身体不要往前冲等。

4.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器具器材,具备意外灾害的应变常识。如手湿时不触摸电器,不拿着剪刀到处跑,滑滑梯时头不向后仰,烫伤时马上用冷水冲洗等。

5.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吃鱼时要求幼儿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部刺伤之痛,吃饭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可减少细菌对身体的侵害等。如果平时注意对幼儿这些生活细节进行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就会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全社会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

单元小结

学前儿童活泼好动,安全意识差,对各种危险情况的预见能力不如成人,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高。

托幼机构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与学前儿童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做好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是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关键。

幼儿不可能生活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对于常见的意外事故,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所以,掌握各种常见意外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意外事故的危害,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

不论是意外事故的受害者,还是各种疾病的患者,康复过程中,都需要精心的护理,好的护理可以减轻病情,促进痊愈。学前儿童更需如此。因此,掌握常用护理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有些严重的疾病和意外事故,常会危及幼儿的生命,现场救护至关重要。掌握各种急救术的操作要领,可救死扶伤,为医院的治疗奠定基础。

回顾与反思

一、判断对错

1.热敷法可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消肿的作用。( )

2.对于钝挫伤的患儿的处理,应该先热敷,一天后改为冷敷。( )

3.蜜蜂蜇伤后,应将食醋涂于患处。( )

4.对于二度烧伤的患儿,切勿挤压和弄破水疱。( )

5.儿童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

6.不可给煤气中毒的病人灌醋或让其受冻。( )

7.翻转眼皮后,可用干净的毛巾将异物轻轻拭去,不可用嘴吹。( )

8.对于重度冻伤的患者,可用火烤,促进患部愈合。( )

9.止鼻血时,教师应安慰幼儿不要紧张,用口呼吸,头略低。( )

10.做胸外心脏挤压时,应使患儿仰卧,背部有硬物支撑。( )

11.晕厥患儿清醒后,可适当补充冰的糖盐水或冷饮。( )

二、填空

1.常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2.简易通便法有____、____、____。

3.创伤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三种。

三、思考

1.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2.口对口人工吹气法应该怎样操作?

3.煤气中毒有什么表现?如何处理?

4.幼儿园发生气管异物后,如何处理?

5.托幼机构如何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应用与探讨

1.若在上班的途中,发现池塘里有一个溺水的孩子,你将如何处置?

2.请为幼儿园制订一份详细的安全管理计划,并在其中注明安全教育的内容。

3.夏季到了,天气炎热,作为幼儿园老师,你如何避免小朋友中暑?

4.指压止血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针对不同部位的出血,进行指压止血训练,并对各种出血的指压部位进行总结。

5.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时,你如何兼顾操作?

6.若在幼儿园碰到一个生石灰烧伤眼睛的幼儿,你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