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等。
1.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以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及重量等。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时,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胸围、头围、坐高、上臂围等,它们不仅测试方便,而且能为准确评价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提供重要信息。
(1)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它代表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学前儿童短期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
1岁以内婴儿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1~6个月 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700(克)
7~12个月 体重(克)≈6 000(克)+月龄×250(克)
正常足月婴儿在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加最迅速,平均每月增加800~1 000克,出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3~6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500~600克,6~9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250~300克,9~12个月每月平均增加体重200~250克,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2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2岁后到七八岁,体重每年增长不足2千克,可用以下公式估算体重:
1~10岁 体重(千克)=实足年龄×2+7(或8)
称体重时,1岁以下可取卧位,1~3岁可取坐位,3岁以上可取站位。使用前应先校正零点。测量时,调整砝码至杠杆平衡,记录读数。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读数时,以千克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两位。
体重测量应在早晨、空腹、便后进行。儿童可**或穿背心、短裤,也可在测后扣除衣服重量。
(2)身长(高)。
身长(高)是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与地面相及处)的垂直高度。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准确,应采用仰卧位测量,故身高又称身长;3岁以后可立位测量,称身高。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厘米。
身长(高)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厘米,第一年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1.5厘米,1岁时约为出生时身长的1.5倍,即75厘米左右。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增长10厘米,以后每年递增5~7.5厘米。1岁以后平均身高估算公式为:
身高=年龄(岁)×7+70(厘米)
身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受营养的短期影响不明显,但与长期营养状况有关。
身高是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距离。3岁以下小儿可用量床测量身长。量床使用法:小儿取仰卧位,脱去鞋袜,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测量者扶住小儿头部,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以水平线上,颅顶接触头板。另一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双膝,使腿伸直并紧贴量床床板,右手移动足板,使足板接触两侧足跟。读取量**的刻度,以厘米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即为身长。
3岁以上儿童用身高计测量身高。在使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时,受测儿童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头部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胸部稍挺起,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足尖分开,足跟、臀部、两肩胛间三点同时靠在身高计的垂直立柱上,然后测量。测量者将滑侧板轻轻移动,直至接触受测者头顶,读立柱上数字,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某些生长发育指标在一天内变化较大,如身高在早晨是最高的,儿童经过一天的活动,受到椎间盘的重力性压缩、脊柱弯曲加大、足弓变平等因素影响,身高到傍晚时降低1~2厘米。因而,追踪调查时,儿童个体的前后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
(3)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因胎儿脑的发育在全身处于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较大,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厘米,6个月增加9厘米,1岁时增加3厘米,平均为46厘米;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增加2厘米,头围约为48厘米;2~14岁再增加6~7厘米。因此,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两年意义重大。
测量头围时,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又方,用软尺,以儿童额部眉间为起点,将尺从右侧经过枕骨突起处,绕至左侧,然后回至原起点,该距离即为头围。测量时软尺须紧贴头皮,在头两侧的水平要一致,左右对称。测量女孩应将头发向上下分开,以免影响读数。头围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4)胸围。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功能的发育,以及体育锻炼的效果。婴儿出生时胸围为32厘米,比头围小1~2厘米;1岁时约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逐渐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大于头围,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1。
胸围是指经过**或胸中点的胸部水平维度,也称胸中围。3岁以下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测量时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呼吸均匀。测量者立于儿童前方或右方,将胸围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下缘,右手将软尺经右侧绕背部,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经左侧面回至零点。胸围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厘米。
应注意的是,头围与胸围之间的比例对评价婴儿的发育情况也很重要。正常情况下,出生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在12~21个月时头围和胸围大小基本相等,以后胸围应大于头围。如果超过1岁半,胸围仍小于头围,说明生长发育不良。
(5)坐高(顶臀长)。
坐高是坐位时从颅顶点至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发育情况,与身高相比较能反映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
3岁以下量顶臀长,即为坐高。取卧位测量,头部位置与测量身长时的要求相同,测量者左手提起小儿下肢,同时使骶骨紧贴底板,大腿与底板垂直,移动底板,使其紧贴臀部,读取测量数值。
3岁以上量坐高,取坐位,一般用坐高计测量坐高。儿童坐在坐高计的坐盘上,或坐在矮凳上,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墙壁或量板,然后坐直,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并要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头与肩部的位置与测身高的要求相同。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注意坐凳高度要合适,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读数。
生长发育的主要形态指标还包括代表营养状况的臂围、腹围和各部位皮褶厚度等。
2.生理机能指标
生理机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机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反映骨骼肌肉系统机能的指标有握拉力和背肌力;反映呼吸系统机能的指标有呼吸频率、肺活量及肺通气量等;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指标有脉搏、心率和血压等。
(1)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受测者在深吸气后能够呼出的最大空气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呼吸肌的力量和肺的容量及其发育状况。
测量肺活量时,常使用回转式肺活量计。测量时,受测者取直立位,先做一两次扩胸运动或深呼吸,然后尽力深吸气,吸满后再向肺活量计的口嘴内以中等速度尽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气为止。此时立即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记录肺活量读数。对每位受测儿童测量3次,选最大数记录,单位为毫升。
小实验
肺活量的测量与儿童肺活量训练的活动设计
实验目的:掌握肺活量的测量方法,学习训练儿童肺活量的活动设计。
实验器材:肺活量测量仪
实验操作:
1.学会正确使用肺活量测量仪。
2.自测肺活量。
实验分析讨论:
1.通过自测肺活量,分析为什么儿童肺活量较难测量。
2.设计符合测量儿童肺活量大小的简易设备。
3.在活动中应设计怎样的训练,以促进儿童肺活量的增长?
(2)脉搏。
脉搏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况。脉搏的个体差异较大,且易受体力活动和情绪变化的影响,应在安静时进行测量。受试者休息15分钟后,伸出右前臂放在桌上,手心向上,测试者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置于受试者腕部的桡动脉,施以适当压力即可感到脉搏搏动。
连测3个10秒的脉搏数,直到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可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然后测量30秒脉搏数,乘2,即为每分钟脉搏数,予以记录。
(3)血压。
血压是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另一重要指标,易受活动、情绪紧张、体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前,应使受测者在10分钟之内静坐休息,测其安静时血压。一般测右臂血压。测量时所用的袖带宽度,应根据年龄不同而异,7岁以下儿童常用8厘米宽的袖带。一日内血压指标变化也较大,清晨血压较低,心率、脉搏较慢;午后则有明显升高现象。
3.生物化学指标
(1)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测定血红蛋白能较理想地反映幼儿贫血的类型和程度。贫血可依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而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四度。判断幼儿贫血和贫血的程度,应参照不同年龄儿童血象的正常值。
(2)尿液一般性状检查。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液的气味、尿量、颜色、透明度等。如尿液有腐臭味,可见于泌尿系统有化脓菌感染;尿量减少,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高热、呕吐和腹泻;尿液颜色似红葡萄酒或酱油,可见于溶血性贫血。
(3)粪便检查。
检查粪便的量、颜色、臭味和水分等。对粪便做显微镜检查,能进一步确定粪便的性质和查找病原体。例如,发现粪便中有无寄生虫和虫卵,有无白细胞和脓细胞增加,有无大量红细胞。
资料链接
生长监测
儿童生长监测(Growth Monitoring)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一套较完整的儿童系统保健的方案,它是对个体儿童的体重进行定期连续地测量与评价的过程,是判断儿童营养状况的最有效方法。将儿童体重测量值记录在生长发育图中,观察分析体重曲线在生长发育图中的走向,可以直观地看到儿童体重生长的水平和速度,早期发现生长迟缓现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与以往采用某次体重测量值与常模比较的方法相比,定期连续测量的体重值所描记的体重曲线,能够动态地观察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趋势,早期识别生长速度减慢现象,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
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一般通过一次大数量横断面生长发育调查,取得某几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数值,并将测量数值做统计学处理,所得的资料即为该地区儿童的发育评价标准。
因正常儿童发育指标多数呈正态分布,该正态分布范围又与均值、标准差有一定关系,制订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可以利用均值和标准差的概念;同时,也可利用百分位数的概念,应用百分位数概念可以建立更多的等级划分标准。在儿童卫生领域,更为简明实用的是采用P3、P25、P50、P75、P97五个百分位数作为划分发育水平的分级标准。将均值标准差法和百分位数法相比较,若发育指标为正态分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若发育指标为非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的误差比均值标准差法要小得多。
选择评价标准是评价儿童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必要前提,一般分为现状标准和理想标准。
现状标准对其所选用的样本未做严格的挑选,只剔除患有各种明显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急慢性疾病和畸形,因而现状标准值代表一个地区一般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而不是生长发育最好儿童的水平。
理想标准所选样本是生活在最适宜环境中的儿童,其喂养和膳食安排合理,营养供给充足,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在这一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其生长潜力得到较好的发挥,生长发育状况较为理想。因而理想标准高于现状标准,高于一般儿童的发育水平。如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制定的国际标准或称WHO(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即为理想标准。
一般来说,生长发育标准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只能在一定时间内适用于一定地区或一定人群。同时由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现了生长速度逐年加快,发育和成熟提前的“长期加速趋势”,所以,生长发育标准又是暂时的,每5~10年需要重新修订一次。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1.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是指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式编成指数,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形、体质或营养状态的方法。常用指数有以下几种。
(1)身高体重指数:体重(克)/身高(厘米),又称“克托莱指数”(Quitlet),它反映了体重与身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指数大则说明体重相对较大。
(2)身高胸围指数:胸围(厘米)/身高(厘米)×100,是一个体质指数,它反映了儿童胸廓的发育情况以及胸围与身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指数大则说明胸围相对较大。粗壮型的儿童该指数较高,瘦长型则较低。
(3)身高坐高指数:坐高(厘米)/身高(厘米)×100,是指身体上下长度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上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下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肢体发育与躯干发育异常的儿童,该指数异常。
(4)BMI(Body Mass Index):体重(千克)/[身高(米)]2,该指数旧称Kaup指数,原来较多运用于学前儿童营养评价,实际含义是单位面积中所含的体重数。它既能反映一定体积的重量,又能反映机体组织的密度。
(5)Rohrer指数: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7,该指数表示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反映肌肉、骨骼、脂肪和内脏器官的发育状态。该指数在反映体形的胖瘦程度上比较敏感,被广泛应用于营养状况评价。
2.离差评价法
离差评价法是评价儿童发育较常用的方法,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与作为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比较,以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它根据某一指标数值与均值差异的大小和高低,判定儿童发育是良好或低下。离差评价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等级评价法。
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远近划分等级,即以均值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评价标准。评价时将个体各项指标的实测数值与当地发育标准中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均值作比较,从而确定单项发育等级。各国学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所分等级不完全相同,但均以正态分布原理划分。我国常用五等级评价标准。
等级评价法常用的指标是身高和体重。个体儿童的身高、体重数值在标准均值±2s范围内,均被视为正常,大约95%的儿童均属于该范围。在标准均值±2s以外的儿童也不能一概判定为异常,必须在定期连续观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再作结论。
等级评价法的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幼儿发育的状况,简单易行,可看出托幼机构中各种不同发育水平人数的比例,对评价机体儿童的营养水平、健康和发育状况有一定价值。但等级评价法只能对单项发育指标评估,不能对个体幼儿发育的均匀程度做出正确判断,也不能对幼儿的生长动态进行评估。
(2)曲线图法。
曲线图法的原理和等级评价法一样,它将当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个标准差和均值±2个标准差分别标在坐标图上,连成5条曲线,即构成身高发育标准曲线图。评价时只要将个体儿童在该年龄的实测值标在图上,就能了解该儿童当时的发育水平。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儿童生长发育图就是一种曲线图,定期将测量所得的儿童的体格测量值画在相应的曲线图上,然后进行评估,既能看出当时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又能看出生长发育的趋势,并能算出生长速度。
曲线图法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对多个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3.百分位数评价法
百分位数评价法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常用的方法。它以某项发育指标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标准,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通常以3、10、25、50、75、90、97等几个百分位数值划分发育等级。P3代表第3百分位数值,P97代表第97百分位数值,从P3~P97包括了样本95%的人数。
4.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
通常在使用年龄标准体重或年龄标准身高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只能判断某个体单项指标的体格发育状况,不能综合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有时甚至会将体形匀称的正常矮身材儿童误认为是营养不良,或将匀称体形的高身材儿童误认为肥胖。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克服了单项评价的不足,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推荐的判断儿童营养状况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以及按身高的体重三项指标全面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这种评价方法既要称体重又要量身高,然后再分别查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按身高的体重标准,以低于第20百分位的数值为低,第20和第80百分位的数值为中,第80百分位以上的数值为高,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5.发育年龄评价法
发育年龄又称为生物年龄或生理年龄。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其实际年龄很难准确反映生长发育的水平,而发育年龄可以被用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
发育年龄评价法是用身体某些发育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用来评价个体儿童的发育状况。目前常用的三种发育年龄是形态年龄、牙齿年龄和骨骼年龄。
(1)形态年龄。形态年龄是用某项指标(如身高、体重)制成标准年龄,表示个体儿童的发育程度。该方法的优点是用法简便,结果明确。但仅用形态年龄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不全面的,只能反映某一形态发育的一个侧面,必须结合其他指标作多元分析。
(2)牙齿年龄。牙齿年龄简称齿龄,是按儿童牙齿发育的顺序制订标准年龄,用以反映个体儿童的发育状况。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牙齿萌出的数量和质量表示发育年龄,该方法适用于儿童出生后6个月至13岁;另一种是用X射线摄片的方法进行观察,包括从第一个牙齿开始钙化到成人最后一个牙齿钙化完成的整个发育过程。根据牙齿的萌出和脱落状况评价发育年龄较为粗糙,在学期儿童卫生领域应用并不普遍。
(3)骨骼年龄。骨骼年龄简称骨龄,是由儿童的骨骼钙化程度与标准骨龄进行比较而得到的。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较精确指标,能较客观、较精确地反映从出生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各年龄阶段的发育水平,是发育年龄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骨龄的判定主要利用X射线摄片,一般以手腕骨作为投照对象,通过观察儿童手腕部各骨化中心的出现、骨块大小、外形变化及骨骺的愈合程度等,再和作为正常值的骨龄标准比较,即可判断个体的骨龄。
选取手腕部骨骼是因为手腕骨数目、种类和形状多样,如圆骨、长骨、短骨,且能较好地反映全身各类骨骼的生长及成熟情况;手、腕骨各继发性骨化中心的出现及掌、指骨、尺桡骨骨骺愈合各有不同的时间,随发育的不同年龄拉开距离,易于找出差别;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最小,对保护儿童健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