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2版)

二、学前儿童心理测试的方法

字体:16+-

心理测验是一种使心理现象数量化的心理学技术,即对行为样本的客观标准化测量。它是通过感知、运动、语言及心理过程等各种能力及性格方面对这些能力及性格特点的检查。

心理测验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心理测验的目的可将其分为筛查性及诊断性两大类。筛查方法快速、简便,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可以初步筛查出正常或异常。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要进一步进行诊断性的测试,测查员需专门培训,测验较费时,需1~2小时,一般均可得出发育商或智商。

下面介绍几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测试方法。

(一)筛查性测试

1.丹佛发育筛查测试(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

丹佛发育筛查测试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丹佛市对该地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后制定的简单测试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一次检查时间不超过30分钟,属筛查性测验。本测验方法适用于0~6岁的儿童,目前,DDST在全世界应用较广泛,1983年我国经再标准化后已普遍适用。

本测验能够比较灵敏地筛查出在临**尚未出现明显症状但可能存在问题的儿童;能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严重黄疸史者和窒息史者)进行发育检测。但不能作为诊断和评价发育障碍种类和严重程度的工具,对儿童将来的发育也无任何预测作用。

DDST的工具主要包括:①直径10厘米的红色球1个。②10块方积木,每块边长2.5厘米,红7块,黄、绿、蓝各1块。③小铃铛1个。④瓶口直径1.5厘米的透明无色玻璃瓶1个。⑤葡萄干或小糖丸若干粒。⑥有柄拨浪鼓1个。⑦小皮球1个(直径7~10厘米)。⑧铅笔1支。

DDST的项目共104项(原著有105项,我国修改的量表中删去名词复数一项),内容分为个人—社会、精细运动—适应性动作、语言、大运动四个能区。每一个项目用一横杆表示,横杆安排在一定的年龄范围之间。每一横杆上有4个点,分别代表25%、50%、75%、90%的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该项目的百分比。横杆内标有“R”的项目表示该项目允许向家长询问得到结果。横杆内注有阿拉伯数字“1,2,3……”提示该项目测试时须参考注解。为便于准确划出儿童年龄线,依据儿童出生日期正确计算年龄,早产儿进行年龄矫正至1岁。表的顶线与底线均有年龄标记。

每个能区的测试按项目从易到难、从左下至右上的规律进行。每个能区可从年龄线左侧开始,至少先做3个项目,然后向右测试,直到连续3个项目不能通过为止,然后再进行另一能区的检测。

每个项目可重复3次,并将结果标记在该项目横杆上。“P”表示通过,“F”表示失败,“R”表示不合作,“N”表示无机会,测试判断有异常、正常、可疑、无法判断四种。“异常”“可疑”者应重复一次,结果仍不正常的再用诊断法测试。

异常: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区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发育延迟,为“F”。

②一个能区有两项或更多的发育延迟,加上一个能区或更多的能区有一项发育延迟和该能区切年龄项的项目均为“F”。

可疑:

①一个能区有两项或更多的发育延迟。

②一个能区或更多的能区有一项发育延迟和该能区切年龄线的项目均为“F”。

无法判断:结果中“N”的项目太多,致使最后结果无法判断。

正常:无以上情况者。

因DDST是发育筛选法,测试前应向陪同的家长说明本试验是发育的筛查,而不是求得智商,不要求儿童全部正确完成所有项目。测试前应让儿童吃饱,排空大小便,精神饱满。测试末应记录儿童表现情况。

第一,检查者逗引儿童笑:检查者自己向儿童微笑或交谈挥手,但不要接触,儿童作出微笑回应。

第二,当儿童正在高兴地玩着玩具时,检查者应把他(她)手里的玩具拿开,若表示抵抗算通过。

第三,自己穿鞋时不要求系带,穿衣时不要求自己扣背部纽扣。

第四,测试物离儿童头部15厘米,测试物向左右交替移动,儿童视线以中线为中央移动90°,过中央线180°。

第五,用拨浪鼓接触儿童指尖或手指的背部,他(她)能握住它。

第六,小球从桌边滚下,儿童视线会跟随小球,好像在追逐它,或想看它究竟到哪里去了。检查者松手放球时,应敏捷地使球滚出,几乎不让儿童见到检查者的手,勿挥臂。

第七,儿童用拇指和另一指捏小丸。

第八,用食指、拇指端捏小丸,捏时腕部离桌面,从上面捏。

第九,临摹画圆,不可示范,不可说出名称。要求线的头尾连接成圆即可。

第十,先画出长短2条线,然后问哪一条线长一些(不要问“大一些”)?然后把纸旋转180°,再问哪条长?(3试3对算通过)

第十一,能临摹画“+”字形便及格,不要求指定角度。

第十二,先嘱儿童照样画,要求图案具有4个方角便及格。

第十三,评分时对称部分算作一个单元(两臂、两腿、两眼等仅算作一个单元)。

第十四,点画片嘱儿童说出名称(仅作声而未叫出名称,不算通过)。

第十五,检查者嘱儿童:①把积木给妈妈。②把积木放在桌上。③把积木放在地上。注意:检查者不要指点,或用头、用眼示意。(3试2对算通过)

第十六,检查者问儿童:①冷了怎么办?②饿了怎么办?③累了怎么办?(3问2次答对算通过)

第十七,检查者嘱儿童:①把积木放在桌子上。②把积木放在桌子下。③把积木放在椅子前。④把积木放在椅子后。(注意:检查者不要指点,或用头、用眼示意)(4试3对算通过)

第十八,检查者问以下问题,嘱儿童回答:火是热的,冰是____的;妈妈是女人,爸爸是____;马是大的,老鼠是____。(3问2答对算通过)

第十九,嘱儿童解释下列字的意义:球、湖、河、香蕉(或其他水果,如苹果)桌子、房屋、天花板、窗帘、篱笆(围墙)、人行道。能说出用途、结构、成分或分类都算通过。

第二十,检查者问儿童:钥匙是什么做的?鞋是什么做的?门是什么做的?不准用其他食物代替。(3试3对算通过)

第二十一,儿童俯卧用双侧前臂或用双手撑起胸部离开桌面。

第二十二,检查者握住儿童双手轻轻拉他(她),从仰卧位到坐位,这时儿童头不后倾,算及格。

第二十三,儿童上楼时允许手扶墙壁或栏杆,但不准成人搀扶或爬行。

第二十四,儿童举手过肩扔球给1米以外的检查者。

第二十五,能并足平地跳跃约21厘米(跳过一张纸)。

第二十六,嘱儿童向前步行,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不超过2.5厘米。检查者可示范,要求儿童连续走4步。(3试2次成功即通过。)

第二十七,检查者在90厘米处,把球拍给儿童,要求儿童能用手接球,不准用臂抱球。(3试2次成功即通过)

第二十八,嘱儿童后退走,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不超过2.5厘米。检查者可示范,要求儿童连续退4步。(3试2次成功算通过)

行为观察:测查时儿童反应情况,与检查者配合情况,注意力持续时间长短、语言表达情况、自信心等。

资料链接

游戏治疗——身体袜

游戏治疗是“一种通过理论模式的系统使用而建立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期间,接受过训练的游戏心理治疗师使用游戏这种治疗方式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获得成长和发展”(游戏治疗协会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身体袜,即是一种游戏治疗,这个设计在1993年赢得早期儿童治疗的金牌奖。身体袜是一种用莱卡布料做成的弹性袋,有开口,可以包裹住整个身体。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准确的身体形象、身体界限,帮助有注意力障碍的儿童进行想象游戏,以及帮助有进食问题的成人。整个袋子的触感可以给予一种母亲与婴孩互动的亲密感觉,这种亲密感觉是身体形象形成的必然步骤。

这同时给予了一种“我看得到你,你看不到我”的经验。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放松自我,同时也是治疗者和儿童间互动的衬景。儿童可以自由地进入袋子中的保护空间,并且进行一些想象,如滚动的石头、孵蛋、飞行中的鸟等,借着说故事及取名字,自动产生游戏的引导者与观察者。

发展的天性通常会在疗程中展现出来。增加一些象征性经验,那种被包裹住的感觉可以满足早期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儿童,缓慢地摇晃也可以用来安抚过动或沮丧的儿童。[1]

2.绘人测试(Drawing A Man Test)

1885年,英国的E.Cooke首先描述了儿童绘人的年龄特点。1926年,美国学者古德依纳夫(Goodenough)首次提出绘人法可作为一种智能测验,并对它进行标准化,编制了常模量表。1963年,海瑞斯(Harris)对该方法进行大量研究,首次提出绘人测试与智商测验(I.Q.Scores)之间有明显相关。1968年,考皮兹(Koppitz)将绘人测试与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及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进行相关分析,指出相关系数为0.55~0.80。

绘人测试用于测定儿童智能的成熟程度,能反映被试者的视觉、听觉、观察思维、理解记忆、动作协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给儿童一张27厘米×21厘米大小的白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要求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画一个人的全身像,提示语是“小朋友,请你画一个正面的、全身的人。可画任何一种人,画得越完全越细致越好,但必须是全身的。不许画机器人、动画人、洋娃娃、古代人,也不许印着画或照着画”。测试者将根据儿童所画人像的身体部位是否齐全、有无细节和各部比例是否恰当等进行评分。

绘人测试不限时间,儿童绘画时可以用橡皮擦,可以在纸的背面重画一幅,一般在10~20分钟内完成。绘人测试的适用年龄是4~12岁,最适用于4~9.5岁,我国经验表明儿童到10岁以后得分就不再上升。

绘人测试智商转换法:

智龄(M.A.)(月)=绘人得分×3+36

智商=[智龄(M.A.)/实足年龄(C.A.)]×100

绘人测试是一种能引起儿童兴趣的、简便易行的智力筛查测试方法。较之其他智力测验,绘人测试不包含任何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对儿童的文化要求较低。同时,该方法适用于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特殊儿童。绘人测验还可用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儿童,便于在不同国籍、民族和人群之间进行比较。

但是绘人测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不能替代正规的智力测验。因为它只能反映儿童对人体的认识,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智能;对于缺乏绘画技巧的儿童以及绘画水平过低的儿童的评价要慎重。

(二)诊断性测验

1.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评估2~30个月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确定儿童智力发育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

BSID包括三部分内容:

(1)智能量表:测查其记忆、言语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早期对数的概念、普遍化与分类及社交技能。

(2)运动量表:测查粗大及精细肌肉的能力,包括翻身、爬、坐、立、跑、跳;也包括手的写字及模仿动作。

(3)行为评价量表:测查儿童在检查过程中的行为,如注意程度、情绪的调节、动作的质量等。

第一版(1969)量表来自结果严格取样的2~30个月的1 200名婴儿。量表包括精神发育量表(163项)、运动发育量表(81项)和婴儿行为记录(24项)三部分。第二版的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SIDⅡ)于1986年开始修订,到1993年完成。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SIDⅡ)智能量表测试项目178项,运动量表测试项目111项,行为评价量表项目30项。

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SIDⅡ)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是否发育迟缓。②干预后的再测定,评价干预后的效果。③教育家长,说明儿童发育的过程。④作为科研用的工具。

结果的判定:智能及运动量表总分在115分及以上为加速完成测试,85~114分为正常范围,70~84分为测试轻度延迟,69分及以下为测试明显延迟;行为量表评分与月龄有关。

BSID评估婴幼儿智力发育水平相对较全面、精确。每次测验实践45~60分钟,国内已有标准化的量表。

2.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了三套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5~16岁儿童,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3~6.5岁儿童。这三个量表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可以评定幼儿至老人的智力水平。

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是韦克斯勒于1967年为评估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的,对学前儿童进行测验,衡量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以获得儿童多方面智能水平的信息。我国心理学家对WPPSI进行了修订,用来测量我国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10个分测验,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两大类。言语测验主要有常识、词汇、算术、理解、类同性五个部分;操作测验包括填图、积木图案、动物房、几何图形、迷宫五个部分。按测验内容得出言语测验分数和操作测验分数,两者的均数为总智商。运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进行测试,每次所用时间较长,为40~50分钟,对4岁以下儿童不适宜。

单元小结

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素质指标等。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以测出的各种量度,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其中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选择评价标准是评价儿童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必要前提,一般分为现状标准和理想标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制定的国际标准或称WHO标准即为理想标准。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数评价法、离差评价法、百分位数评价法、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发育年龄评价法。

学前儿童健康检查可以系统地了解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异常,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是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询问个人现状及既往病史、体格测量及评价、全身体检、实验室检查等。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有其独特的特点,国内较为常用的几种测试方法有丹佛发育筛查测试、绘人测试、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等。

回顾与反思

1.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有哪些?

2.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什么?

3.评价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儿童健康检查应包括哪些项目?

5.儿童心理评估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与探讨

1.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

2.能够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健康评价。

[1] 海德·卡森度,查理斯·雪芙尔编著.游戏治疗101.陈志鹏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