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第2版)

二、学前儿童对能量的需求

字体:16+-

(一)能量的作用

人体的生命活动如细胞的生长繁殖、组织合成、维持体温、心脏跳动、呼吸等,都要有能量供给。这些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提供,来源于每天摄入的食物。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能相对比成人多。为保证健康,充足的能量供应是至关重要的,若长期能量供给不足,机体会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甚至消耗自身的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将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力消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还会影响婴幼儿智力的正常发育;而长期摄入能量过多,会使体内脂肪储存过多,引起肥胖症。

(二)能量单位

能量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表示方式。机体所摄入和消耗的能量,通常用热量单位卡(cal)或千卡(kcal)表示。1kcal,即在正常大气压下,将1千克水从14.5℃加热到15.5℃所需要的热量。营养学上用千卡作为常用单位。目前,国际上则以焦耳(J)为热量单位。日常应用以千焦(kJ)或兆焦(MJ)作为单位。

焦与卡的换算关系如下:

1kcal=4.184kJ

1kJ=0.239kcal

根据测定,每克蛋白质产生热量4kcal,每克脂肪产生热量9kcal,每克糖类产生热量4kcal。

(三)学前儿童对能量的需求

1.基础代谢消耗热量

基础代谢是机体在清醒、静卧和空腹(饭后12~14小时)的情况下,在气温为18℃~25℃的适宜环境中,为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包括维持体温、肌肉张力、循环、呼吸、腺体活动等。

基础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形、性别、年龄、生理状态、气候、营养状态等。由于学前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热量散失较多;机体组织生长旺盛,从而参与新陈代谢的组织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儿童年龄越小,相对基础代谢率就越高。婴儿期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热量55kcal,7岁时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44kcal,12岁以后至成年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30kcal。可见,基础代谢率是随体表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不同的器官在基础代谢中所占比例也随年龄而有所不同,例如,脑代谢占总基础代谢的比例在婴儿期为1/3,到成年时则减少到1/4;肌肉消耗的热量在婴儿期仅占总基础代谢的8%,到成年期则为30%。

儿童的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10%~12%,婴幼儿期基础代谢的需要约占总热能需要量的60%。

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消耗热量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是指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高。它只是增加机体热量消耗,并非增加热量的来源。

各类食物所引起的能量消耗不相同,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为蛋白质自身产能的20%~30%,持续时间长达10~12小时;碳水化合物为其本身产生热量的5%~6%,脂肪为4%~5%,持续时间为1小时。对婴儿来说,其摄入的食物相对较多,蛋白质需要量也较高,故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较高,占总热量的7%~8%,而对采用混合膳食的儿童来说则为5%左右。

3.儿童活动消耗热量

儿童活动需要消耗热量,其多少与身体大小、活动量的大小、活动的时间及活动的类型关系密切。

不同的儿童活动消耗的热量差异较大,好哭多动的儿童比同年龄安静型的儿童,热量的消耗要高出3~4倍。

一般来说,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15~20kcal热量。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活动量、活动时间以及活动的复杂程度增加,活动消耗热量也相应增加,到12~13岁时,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30kcal热量。

4.生长发育所需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特殊时期,体格器官的增大、功能的成熟,均须增加能量消耗。

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与儿童生长速度成正比,生长速度越快,所需热能越多。生长发育期内如果能量供应不足,生长停滞,而能量供应较多时,生长加速。婴幼儿体重每增加1g,大约需消耗5kcal(20.92kJ)的能量。

初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的热量为40~50kcal;6个月至1岁,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的热量为15~20kcal;1周岁以后,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热量5kcal;以后逐渐减低,到青春期又增高。

5.排泄损失

摄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况下,从食物不被吸收部分丢失的热量占总热量的10%以下,腹泻时能量丢失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