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常见不良饮食行为
学前儿童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偏食、挑食、不能独立进餐。
偏食,指只喜爱吃某几种食物,而不吃另一些食物的不良习惯。如只吃肉、鱼,不吃蔬菜。
挑食,指饮食较为挑剔,只倾向于自己喜欢的某几种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
不能独立进餐,指由于抚养者的过度呵护,导致许多幼儿不愿或不能独立进餐。
(二)不良饮食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
儿童的饮食品种、口味、烹调方式等饮食习惯受家庭影响。在家庭中,食物由家长购买,儿童只能从买来的食物中选择,因此,家长购买的食物品种直接影响到儿童对食物的选择。一些有偏食习惯的父母在购买食物时便只选择有限的品种,食物品种单一、缺少变化,孩子只习惯于吃家里常吃的几种食物,不适应没吃过或很少吃的食物品种。在口味和烹调方式上,婴幼儿的饮食状态也是慢慢习惯于自己家庭中特殊的调味口味和烹调方式。
2.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就餐时往往吃了半饱以后就不能好好进餐。此外,儿童受心理特点的影响,对食物的色、香、味、外形、温度等都有自己的喜好。例如,有的孩子不吃黑芝麻,是因为黑芝麻的颜色看上去不洁净;还有的孩子不愿意吃面条,因为看见面条会产生不好的联想。
(三)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1.合理安排膳食
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结合《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和儿童平衡膳食宝塔,为儿童安排合理、均衡的膳食,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主副搭配。
同时应经常变换菜谱,改进烹调方法,重视食物色、香、味、形,以增强婴幼儿对进餐的兴趣。如米饭可用模子做成心形、鱼形、动物等形状;每餐可准备一些能用手抓取的食物,如土豆、红薯、胡萝卜、香蕉块、桃块、苹果薄片等。
2.科学提供零食
零食是“正常饭食以外的零星小吃”(《现代汉语词典》)。多项调查报告表明,零食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零食所供的能量占儿童青少年全天膳食中摄入总能量的20%~30%;零食提供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一天营养摄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地区各年龄儿童零食种类主要集中在饼干、巧克力、冰激凌、糖果及膨化食品等。应为儿童提供健康食品作为零食,例如各类生鲜蔬果、全谷类的主食类食品或强化面包、果汁和蔬菜汁等低甜味饮料。这些食物可提供儿童成长与发育所需之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素,补充幼儿正餐营养成分之不足。
3.创设良好的就餐环境
就餐环境应干净整洁,可以摆上富有童趣的餐具垫,既能增加用餐的趣味,也能维持清洁。餐具应选择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以促进儿童食欲。就餐时不要批评孩子,造成儿童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影响食欲。
4.传授营养知识
应注意扩充儿童的健康知识,让他们掌握选择食物的原则,学习配置平衡膳食;了解膳食口味宜清淡、温和,过于浓重、刺激的食物不适合儿童食用,少盐、少糖的饮食也更健康;区分健康与非健康食品,喜爱健康食品,形成对健康食品的积极情感。
5.培养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一直将饮食生活纳入道德修养的范畴,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孩子们从小被教育孝敬老人、谦让平辈、勤俭持家、爱惜粮食等。但在现代儿童的饮食生活中,饮食礼仪的培养常常被忽视,于是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踩着椅子用手抓菜,有的孩子专挑自己爱吃的食品,吃饭时随便翻菜等。教师、家长应重视儿童饮食礼仪的培养,通过饮食对孩子进行礼貌、孝顺、勤俭等基本做人之道的教育。